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济新常态下,针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要做到未雨绸缪,防止因为在吃饭这样的基本民生问题上出纰漏而引发社会动荡.粮食安全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为此,本文立足国家“三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
四川粮食安全问题新常态及其应对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粮袋子省长负责制”,四川这样一个人口大省必须高度关注本地的粮食安全.在经济新常态下,四川粮食安全问题也进入一个新常态,认识新常态并适应新常态是保障全省粮食安全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基于全省粮食安全形势的新特征和新形势,从粮食安全观念、生产方式、生产布局以及支持政策四个方面提出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发展面临着多方面深层次的挑战。在新常态阶段,劳动力供给有限、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经济全球化不断升级、资本输出增加等特征影响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与农业生产率的提升。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发展存在土地、户籍、财税、科技和生态等方面的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转型发展:深化土地改革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消除户籍限制以充分利用劳动力要素,改革财税体制以精准支持农业发展,鼓励现代农业发展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并加强生态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别从组织结构及制度建设视角、成本费用管控视角、互联网+新兴技术形态视角和公共需求及个性化市场特征视角四个方面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管理会计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路径选择:加强理论研究,构建新的理论体系;完善制度建设,强化人才培养;开源节流,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创新驱动,实现互联网新经济下的管理会计路径创新。 相似文献
5.
7.
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发展农业经济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业提质增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绿色农业发展水平;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本文基于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9.
最近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在国内外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议论。正确看待经济增长速度,对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对做好各方面工作影响很大。为此,有必要结合当前国内外的总体经济形势、结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0.
11.
金陶岚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8):130-134
文章从介绍粮食安全成本的相关理论与现实意义出发,对粮食安全成本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对狭义的粮食安全成本与广义的粮食安全成本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与分析,并对江苏省粮食安全成本与粮食总产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描述。在此基础上,选取2000~2014年粮食总产量与粮食安全成本(政府成本)的相关统计数据,建立样本的回归方程来观察总体的情况,运用Eviews6.0进行计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粮食安全成本对粮食产量有显著的影响,但江苏省粮食安全成本投入太多,已经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多投入的成本并没有使产量得到预期的增加。对江苏省粮食安全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归纳为:粮食生产成本高、政府对国有粮企的补贴高、耕地资源不足及流失严重。并提出降低江苏省粮食安全成本的对策是通过实行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实行国有粮食改革,淘汰僵尸国企以减少政府对国有粮企的财政补贴及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2.
粮食安全保障是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要素,在新的社会阶段下,中国粮食安全保障面临着重要的隐患,必须要针对安全隐患进行处理,才可以促进经济形成持续发展模式。基于此,本文针对新时期下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存在的隐患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新阶段下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的发展策略,以期为粮食安全保障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李娜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30-33
新常态下,中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文章试图通过分析这些挑战和机遇,提出在新常态下农业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价格上升难和成本增加快的双重压力,并且近年来由于世贸框架下\"黄箱补贴\"可利用空间越来越小,我国自然资源承载力超高负荷,因此我国农业发展的问题愈来愈多。不仅如此,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运行为农业发展带来了强劲的需求拉动力,然而,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的现实,但由于经营组织方式的影响,农民农业经营收入偏低,大部分农民失去了持续经营土地的动力。此外,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结构转型、技术升级、组织形式更新以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重挑战。我国农业发展如何从资源过度开发、面源污染加重以及低科技水平转变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是目前我国新常态下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背景下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发展遇到的问题,试图开辟出多产业结合、多种组织形式并存、高科技、高度产业化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学科分布,不同机构、作者合作关系,寻找研究核心,挖掘研究热点,梳理研究历程,推动耕地保护和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方法]文章运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EI、北大核心、CSSCI、CSCD来源期刊进行定量分析,绘制我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研究机构合作、作者合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关键词时区可视化图谱。[结果]我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是集自然、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机构和作者间的合作呈“大分散,小团体”格局。研究围绕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展开,研究热点从早期对粮食种植、粮食产量向耕地质量提升和粮食主产区保护转变。研究历程分为“起步—拓展—成熟”阶段,从早期对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理论和现象的初探,到现在创新性、前瞻性成果服务社会民生和国家重大战略。[结论]今后需加强不同学科、机构、人员合作;挖掘小尺度下耕地变化与粮食产生存在的联系与机理,利用大数据、遥感、数理模型对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时空演化精准分析。从理论方法、政策制度、科学技术等领域开展研究,提出更有具有战略性的耕地保护方案,满足人民粮食需求,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农业资源与环境要素的效用,探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举措。[方法]在我国粮食安全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分析法分别对农业资源与环境要素的利用展开研究,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1)农业资源要素:耕地资源利用率较低、农业资源浪费严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2)农业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利用效率不高、农业投资不合理。[结论]由农业资源与环境要素两大因素导致的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基于此应发展\"紧凑型\"城市化模式、坚持内涵式耕地开发,在减少农业资源浪费的同时提高现有耕地的整体质量;应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市场准入制度、提升流通效率,以提高粮食市场竞争力;应综合考虑农业资源与环境要素两大因素,从制度层面建立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随着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发展,我国数字经济融合技术、经济和产业于一体,有力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也为防控疫情、保障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有效运转提供有力支撑,但在非网民规模巨大的农村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此次新冠疫情冲击之后,数字经济在促进农村劳动者就业、推动农业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区域布局,文章主要围绕我国农业农村如何更好地应对疫情对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带来的挑战,以及疫情后农业农村数字经济的加快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探讨。方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与农村农业数字经济相关的文献和数据获得研究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新冠疫情对农业农村的影响。结果 该文在分析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疫情后农业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1)农业农村数字经济由增量向增质转变;(2)农业农村数字经济由供给端向需求端转变;(3)农业农村数字经济由单一向多元发展转变;(4)农业农村数字经济由自由分散经营向规范化与规模化转变。结论 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主要建议:(1)保证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基础设施高水平供给;(2)重视物流配送、商流组织等“软”性要素;(3)大力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4)加强农业农村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培养;(5)加强农业农村数字经济法律法规建设。农业农村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克服空间障碍,为更多的消费者提供服务,使数字经济成为农村农业升级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新的方向。[方法]文章基于2011—2020年全国3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从抵抗能力、适应能力、变革能力3个维度出发构建粮食体系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粮食体系韧性水平,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异质性。[结果]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提升当地及邻近地区的粮食体系韧性;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有助于粮食体系韧性的提升;不同区域的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主销区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的提升作用最大,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次之。[结论]应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户金融素养,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和数字技术,因地制宜发挥各产区优势,并加强地区间的相互合作。 相似文献
20.
郭旭文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9):34-39
在中央制定4项新政策大力扶持休闲农业的新常态下,休闲农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文章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阐述河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在评价原则及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以发展基础条件、协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3个系统层,选取41个指标,采用AHP方法对河南省159地区(县、区、市)的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并划分等级,并对2007~2015年该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河南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其中,洛阳市洛龙区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位列该省第一,而新乡县则位列末位。并从创新意识、政府扶持、法律法规的完善、融资渠道、人才培训等方面提出提高河南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