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粮食尚不富裕,食油更感短缺。目前全国人均食油消费量仅9斤,与人体营养所需标准尚有差距。许多研究解决粮油出路问题的专家都提出要大搞木本粮油,腾出耕地改种粮食和其他作物,根本解决粮油争地矛盾,实现食油木本化的战略目标。油茶是我国南方丘陵山地种植的重要木本食油树种,全国约有5,000多万亩。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厘清城乡居民膳食需求与耕地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保障城乡居民健康营养的膳食需求及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研究方法:膳食营养分析、耕地足迹方法。研究结果:(1)近39年来城乡居民植物性食物比例日趋减少、动物性食物比例上升,膳食能量、蛋白质、脂肪与胆固醇近几年均呈上升趋势,城乡膳食结构与营养差异在缩小;(2)受膳食结构、农业生产力及人口影响,城乡居民的人均膳食耕地足迹较于20世纪80年代均有所减少,但城乡居民的总膳食耕地足迹波动中有所上升,城镇居民的总膳食耕地足迹增加,农村居民的总膳食耕地足迹有所减少;(3)提高水果及奶类食物比例、减少畜肉食物是未来城乡居民膳食优化方向;(4)预计2030年中高能量理想膳食模型的耕地足迹将进一步增加,甚至超过中国现有耕地面积。研究结论:城乡居民膳食变迁将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的压力,耕地保护对于保障国民健康营养膳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2007年中国主要粮油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最新预测显示,今年玉米、小麦、稻谷三种作物产量将实现增产,大豆、油菜籽两种作物产量则将比去年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4.
《齐鲁粮食》2007,(8):40-40
8月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对2007年玉米、稻谷等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的预测。该数据依据最新作物生育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后得出。  相似文献   

5.
<正>厦门粮油加工业现状与问题截至2015年底,福建省厦门市有粮油经营企业127家,其中具有一定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业4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36.2亿元。近三年来,厦门市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业数量减少,小微企业关停并转频现,产能、产量、产值逐年下降,总体呈萎缩态势。厦门市粮油加工业产量未达产能一半,产能利用率低,自主创新、科研开发严重不足,初级加工、传统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低,缺乏名优品牌,致使产业链条短,产品结构单一,升级换代慢,且经营方式简单粗放,  相似文献   

6.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2007年中国主要粮油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最新预测显示,今年玉米、小麦、稻谷三种作物产量将实现增产,大豆、油菜籽两种作物产量则将比去年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7.
从我国的粮油生产和粮油消费趋势来看,供求形势十分严峻。我们认为,利用我国广大的丘陵山地发展木本粮油,扩大粮油种植面积,建设生产基地是缓解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其好处是: (一) 可以充分利用荒山、荒滩、“四旁”及零散闲地,且具有投资少、收益高,一年种多年收的优点。木本粮油一般比较耐瘠薄、耐干旱、耐酸碱、抗病虫害,在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地方木本粮油产量比草本粮油产量高。据调查,河北、山东的一些石质山区,种草本粮食一般亩产50~100公斤,而木本粮食板栗亩产可达200公斤。  相似文献   

8.
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近年来,广元市按照上级要求,结合自身实际,不断进行粮油种植结构调整,努力生产优质粮油以满足人民群众和市场对优质特色粮油的需求。本文从粮油产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研究了广元市粮食生产现状。结果表明,稻谷、花生、油菜籽单产量逐年攀升,是优势特色粮油作物,玉米单产量和小麦单产量与质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此建议适当调整种植结构,压缩普通粮食种植面积,增加优质特色粮油种植,优化粮油生产格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受世界局势尤其是国际关系格局变化影响,世界粮食与食用油市场发生深刻变化。文章对中国粮油供给与市场消费情况进行了分析,预测未来中国木本粮油产业可能面临种植面积发生区域性减少、市场短时间出现疲软的风险,并提出了"开源—节流"的应对方式,建议挖掘核桃等木本油料树种产能潜力,提升木本粮油产量与质量,通过收储及加工环节技术研究减少耗损,调整饮食结构和文明饮食习惯减少粮油浪费,为木本粮油产业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扁桃,又名巴旦杏,是一种很好的木本粮油果树,在我国已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 扁桃的食用部分为种子.其种仁肥大,营养丰富,是营养价值很高的果品.由于扁桃的生态效益好、经济价值高,所以在世界干果生产中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粮食安全内涵的理解也在逐步深化,粮食安全内涵不仅包括数量方面,还包括营养健康安全,保障居民营养健康成为粮食安全的新时代内涵。基于营养目标的粮食需求研究,建立营养—消费—生产的粮食生产模式,对引导居民合理健康消费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营养消费状况,然后基于平衡膳食模式视角,引入标准人消费系数这一概念对我国未来粮食需求进行了更准确的预测。[结果]城镇居民粮食消费已达到高营养目标,但目前农村居民仅达到低营养目标水平,相当于21世纪初的城镇消费水平;考虑人口结构因素,2020年和2030年粮食需求总量分别为4.8亿t和5.6亿t,比没有考虑人口结构变化时分别减少8700万t和2 600万t。[结论]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1)宣传普及营养健康消费知识,引导居民合理膳食;(2)关注人口结构变动,及时调整粮食安全调控机制;(3)优化食品工业的产业机构升级,提高饲料粮转化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四川省粮食生产变化、供给侧结构进行分析,结合政策提出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对策,为四川省粮食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应用 Excel软件对1985~2016年四川省粮食总产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粮食单产和主要粮食作物单位产量、粮食总播种面积和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人口数量等数据信息进行系统化整理,统计和比较分析四川省粮食生产的动态变化及其供给侧结构特征。[结果](1)总产量基本稳定在3000~3500万t之间, 32年间增产23年,减产9年。近11年来单产连续增长,变化幅度范围为4218.9~5397.5kg/hm2,涨幅为21.8%。播种面积近年来基本稳定在640万hm2。(2)玉米的总产量增产贡献最大,中稻在减产中份额最多,小麦的产量连年持续减少,豆类的产量总体持续增加,薯类产量增加多于减少。全年粮食以及中稻和玉米在2016年单产水平达到最高,其中玉米增幅最大,其次为薯类。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为95%~99%。中稻占比最大,其次是小麦,两者占比高达50%左右。其他作物播种面积占比逐渐增加。(3)口粮总消费量总体呈现下降特征,与粮食总产量相比,足以满足口粮需求; 但饲料和酿酒用粮需求缺口较大,需要从省外调入,调入品种主要是玉米、小麦和杂粮; 全省粮食供求形势产不足需、转化用粮缺口较大。居民粮食消费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升级为注重满足质的需求。[结论](1)粮食总产量总体平稳波动增长。总产量变化因素中,单产贡献率大于面积贡献率;(2)粮食单产总体逐步提高,全年粮食以及中稻、玉米单产水平突破了历史水平,单产受中稻单产影响最大;(3)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基本稳定。中稻和小麦占比最高。玉米、薯类、豆类播种面积逐年增加;(4)口粮总消费量整体减少,饲料和酿酒用粮缺口较大,全省粮食供求紧张、转化用粮缺口较大。城乡居民粮食消费急需由量到质升级。  相似文献   

13.
云南粮食主产地区演变的特征及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障粮食安全,国家划分了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三大功能区。作为国家粮食产销平衡区,云南粮食生产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本地区粮食基本自给。随着经济发展和土地的多元开发利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粮食主产地区总体呈现"小稳定、大变动"的调整演变格局。文章通过对云南各地区地貌、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占有量等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粮食主产地区呈现向坝区集中、由生产条件好的地区向播种面积大的地区转变、由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存在显著的粮食商品化差异等特征,粮食主产地区对云南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贡献和影响力日益增强。该文通过对成本收益、耕地面积与人均耕地等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作物经济效益低,人地矛盾突出、与粮争地,"重农抓粮"考核机制不完善分别是云南粮食主产地区变化的根本原因、客观原因和制度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21世纪以来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稳中有增的机制,为新时期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文章采用时间序列描述性统计与区域空间比较分析、因素分解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果 (1)2001—2020年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经历了“两增两减”的变化,由201.03万hm2波动增长至220.28万hm2,增长9.6%;同期广东、浙江分别减少了53.48万hm2、70.40万hm2,与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差距不断扩大;(2)2001—2020年江苏省苏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减少了26.94万hm2,苏中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苏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了45.11万hm2,苏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对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增长的贡献率达234.2%,是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稳定的主要原因;(3)水稻生产竞争力不高和有效灌溉面积减少共同导致了苏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衰减,有效灌溉面积增长是苏中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的主要原因,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和水稻生产竞争力提升共同促进了苏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结论 对于拥有较多后备稻田或耕地的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发展不一定导致区域内粮食种植面积的下降,但长期稳定粮食种植面积面临挑战。继续稳定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需要全省协同努力,苏南地区要稳定并适度增加水稻种植面积,苏中地区要积极探索稳定水稻种植面积的有效途径,苏北地区要着力发展稻米产业经济,探索水稻生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同时要高度重视江苏省沿海地区滨海盐土水稻生产的发展,为未来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增长开辟新空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内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右旗为典型区域,定量研究我国北方牧区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结构及特征,以期丰富我国牧区的食物消费数据库、促进牧区居民食物消费转型升级。[方法]采用分层抽样,通过实地入户3d跟踪称重调研,获取典型区域内204户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的一手数据,结合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推荐值和传统农村(山东省)居民食物消费数据,对牧区家庭食物消费结构进行分析。[结果](1)牧区居民家庭人均食物消费量为495.99g/(人·餐),其中植物性食物消费量是动物性食物的2.4倍;蔬菜消费占比最高(24.43%),其次是面粉(18.39%)、奶类(12.62%)和肉类(11.39%);粮食消费中50%以上为面粉消费,肉类消费中60%以上为牛羊肉消费。(2)不同区域和群体间消费差异明显。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对非主食类食物(肉类、食用油、零食和酒水)的消费量更高,而对薯类的消费量更低;与少数民族相比,饮食主要决定人为汉族的家庭人均食物消费量更低,且对奶类、酒水的消费量明显更低。(3)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值相比,呼伦贝尔牧区居民食物消费表现出高油多盐的特征,同时对牛羊肉为主的肉类和谷薯类的消费偏高,而对水产类、水果和奶类的消费明显不足;与传统农村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相比,牧区居民的蔬菜、大豆及坚果的消费量更低。[结论]牧区居民食物消费有了主、副食兼用的趋势,且仍能体现地域特色,但饮食结构仍呈现单一化,对牛羊肉等肉类消费过量情况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下简称“两区”)划定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文章调查“两区”内作物实际种植情况,探索遥感技术在“两区”作物种植结构监测和“两区”数据更新中的应用方法。方法 以黑龙江省富锦市为研究区,以Landsat8多光谱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遥感监测技术,对研究区范围内2020年水稻、玉米和大豆3种作物种植情况进行监测,识别3种作物并提取地块边界,形成作物空间分布矢量图,与“两区”划定成果图叠加对比,分析“两区”划定情况与实际种植情况的一致性。结果 (1)富锦市水稻生产功能区内水稻实际种植面积占比88.2%,玉米生产功能区内玉米实际种植面积比例为17.8%,大豆实际种植面积占大豆生产功能区的68.8%。(2)富锦市实际种植情况与“两区”划定成果要求种植面积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大小因作物不同而不同,主要受当地自然条件、国家政策和农民种植意愿的影响。结论 鉴于遥感技术可以在“两区”作物种植监测中发挥特殊作用,建议农业农村部门采用遥感技术对“两区”范围内作物种品种和种植面积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实际种植情况并更新“两区”数据库,实现精细化管理,进而为决策部门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1984~2014年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与种养用地面积变化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分析农业种养结构与食物消费之间的互馈机制,从人口与资源维度、 农业维度、 市场维度多视角研究农业种养结构对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升级的响应.[方法]通过引进食物消费结构熵与种养结构熵,首先说明了食物消费与种养用地转型的新趋势,然后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将诱使各类种养用地面积变化的主导因素提炼出来.[结果](1)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熵与农业种养结构熵均向多元、 均衡方向发展且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3.29%与1.73%,食物消费结构熵变化速度快于种养结构熵;(2)农业种养结构熵与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熵具有联动增减性.从相关系数看,城镇家庭食物消费对种养结构变化贡献率较农村地区高5.30%;(3)通过灰色分析发现,人口与资源条件、 农业条件、 市场条件中各指标均与种养结构的变化存在极强、 强、 中等关联度.其中,人均水资源量(A1)、 农业机械总动力(B1)、 农林牧渔水利业电力消费量(B2)、CPI(C3)又与种植业(Z)、 畜牧业(X)、 渔业(Y)变化存在r>0.90的极强关联;(4)种植业内部结构也存在粮食作物与菜瓜果、 糖油料等经济作物的不断竞争,1984年菜瓜果、 粮食面积分别占种养用地总面积的2.02%、80.64%,2014年占比变为6.69%、57.47%,表现出菜瓜果缓慢扩张、 粮食剧烈收缩的整体态势.[结论]农业种养结构因中国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增厚而逐渐转型,为寻求农业种养结构调整的改良效应,实现供需相契,必须削减不合时宜的农产品供应、 合理配置粮经饲用地以适应需求升级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粮食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1985—2014年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变化,有助于总结影响粮食生产健康发展的因素指标,探究影响因素变化对该省粮食产能的影响方式。[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判断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及影响程度,分析其影响机理,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该省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关联动态分析,量化粮食总产量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联度。[结果](1)化肥施用量仍是近阶段粮食增产的主要推力,但过度使用化肥易造成难以挽回的生境影响,建议科学合理施肥;(2)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柴油使用量对粮食生产有重要影响,即该省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面积高,适宜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粮食生产;(3)农业劳动力比重与粮食生产呈较强负相关,建议合理规模经营,释放劳动力;(4)灌溉条件依然制约着黑龙江粮食的生产。[结论]为粮食产能健康释放,应正确引导农民使用化肥,规模化经营粮食生产,也可加强整治耕地灌溉条件。  相似文献   

19.
受各种因素影响,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特征明显,主要呈现出区域结构分化明显,粮食生产逐渐向粮食主产区聚集;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形成,生产重心与中心向北转移;粮食生产的区域优势形成,粮食生产集聚在优势的粮食产区等特征。文章采取案例分析方法,以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作为研究对象,以点带面,剖析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对粮食主产区的影响。基于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的逻辑框架,选择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粮食产量、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农民增收结构变迁、人均收入比较、生产总值与人均生产总值、人均经营耕地程度、财政投入及生产条件改进等。研究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对粮食主产区的影响效应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形成了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社会效益显著提升,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规模化经营程度提高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产销区农民收入差距大,农民增收不明显,粮食主产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单一、经济发展滞后等消极影响。该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着力打造粮食区域化生产;完善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改善粮食主产区生产条件;形成农业发展为主、其他产业并行的发展模式等。该文提出,粮食生产区域变迁对粮食主产区效应影响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与提升:一是扩大准则层指标设定,精准、细化指标层指标选择,对粮食主产区效应影响进行整体分析和综合评判;二是拓展研究视角,从个案分析推广到整个区域分析,总结普适性与特殊性规律,有的放矢的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