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物的生长、生殖和产量的形成都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条件对作物的整个生长过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只有当作物与环境充分适应协调时,才能达到最高产量。因而科学地分析环境资源的生产潜力,找出各种环境因子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程度,对于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不断提高作物的生产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临沭县农业主要环境资源概况(-)光太阳光辐射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唯一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宾县自然状况的分析,找出了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并对其与产量进行了回归分析,运用资源生态学原理,求出最小因子值,依据因子相对互补的原则,使限制因子在地理矩的位置提高,提出了为确保作物产量,使各个因子都处于最佳“状态”,而需采用的人工方法。  相似文献   

3.
江苏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优良品种与适宜生态条件相结合,挖掘品种产量潜力与环境资源利用潜力。 当前,江苏省已有产量潜力高、品质优良的小麦品种,但小麦品种的生态适宜性不同,需要根据不同生态区气候与生态条件,选择最适宜生长的优良品种,充分发挥品种的潜力。同时,还应根据品种生长发育特性与生态资源特点,采取适宜的栽培技术,实现当地生态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4.
9月4日,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陈新平、崔振岭、张福锁等学者的研究论文《以更低的环境代价获得更高的作物产量》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该成果通过大量田间试验数据,探索了如何在持续增加作物产量的同时保障生态环境。对于此项研究,自然出版集团中国区总监、《自然》杂志执行主编尼克·坎贝尔博士表示:“这篇研究论文代表着令人激动的、开拓性的农业科学研究,我们相信这项研究会吸引全球性的关注,在中国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5.
[目的]玉米是黑龙江省最重要的作物,目前面临着压缩面积的严峻形势,文章期望探究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的发展方向。[方法]通过对面板数据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总结了近年来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情况的演变规律、气候的变化特点及对玉米生产的影响、经济政策因素对玉米生产的影响。[结果]黑龙江省玉米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是种植面积扩大的结果,而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社会需求扩大和政府政策支持。玉米单产提高的贡献相对较小,影响单产提高的技术因素从高到低依次是密植、施肥和品种改良。同时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利大于弊。[结论]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未来的战略应该是推行休耕补贴控制种植面积;推广少免耕栽培方式,实行玉米秸秆还田,做到土地用养平衡;采用早熟、耐密、抗倒、高产、适合机械直收的品种,合理密植与精准施肥,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全面提高玉米生产的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粮食成本,提高玉米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农家致富顾问》2009,(7):48-49
尿素是提高作物产量最主要的化学肥料之一,但是目前农民在施用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不仅造成浪费,而且严重污染了农业环境和地下水资源。因此,在使尿素时农民朋友应当避免以下4个的误区:  相似文献   

7.
一、贵州主要粮食作物的增产潜力 作物生产潜力的种类较多,按引入的限制因子来分,有光合、光温、气候、气候灌溉、气候灌溉土壤等,每一种潜力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不同。其中:光温生产潜力是指作物在水分、土壤、肥力、农技水平等条件均保持适宜状态时,由太阳辐射和温度决定的作物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它是在最优管理条件下的作物在某地可能达到的最高产量上限;气候灌溉土壤生产潜力是在目前的气候、灌溉、土壤条件下,作物单位面积所能获得的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8.
生物炭是指秸秆、木屑以及动物粪便等生物质在低氧或缺氧环境下通过高温热解而产生的含碳量丰富且性质稳定的有机物,由于其具有孔隙度大、密度小、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与土壤中离子交换能力强以及含碳量高等特点和优势,因此具有广泛的利用途径。生物炭对土壤理化特性的调节具有显著的影响,对土壤微生物生多样性和丰富度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有助于作物生长和产量的提高。因此,本文围绕生物炭施加对土壤理化特性、土壤微生物以及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丰富生物炭的利用途径,为生物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由于在农田内、地表上下作物生长环境以米为单位的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包括田间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发展总是先以斑块形式在小区发生,再逐步按时空变化蔓延.田间内以米为尺度计量的平均产量的最大差异可以达到100%.由于作物生长发育还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同一小区年际间的产量差异性也是很明显的.田间内产量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性,显示了农业资源利用存在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有机—常规农业中作物产量差距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农业能否生产足够的粮食以保障世界粮食安全,是科学家们历来针对有机农业对未来农业贡献争论的焦点,而在这场争论中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的产量比较又是讨论的中心点。为此,文章根据已发表研究成果,编制和分析了一个包含362个有机—常规作物产量比较资料的大型数据库。结果表明,单品种有机作物平均产量为常规作物产量的80%,差别是显著的(标准差为21%)。数据库中有机作物产量因作物类型与种植地区的差异而存在显著差别。分析结果为文章的假设提供了一些支持,即当常规作物产量增加时,有机—常规作物产量差距也增大,但这种关系不甚明显。这一假设背后的基本原理是,当常规作物产量很高,且相对接近潜在产量或水分限制产量时,营养胁迫就成为限制产量进一步提升的因子,因为每个潜在产量或水分限制产量的定义中都有低病虫害或病虫害得到良好控制的限定条件,但这些限定条件在有机农业中难以实现。文章通过有机—常规农业方面文献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细致阐述了研究问题以期获取创新性理论观点。文章观点基于作物在田间小环境水平,因有机农业系统在保持养分有效性面临一定挑战,如应用在作物轮作、农场及大区域等更高级系统水平中常规农业与有机农业平均产量差距可能大于20%。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豆类作物在轮作、农场、大区域等农业系统中的作用,与在农场、大区域水平下有机肥获取的可能性。因此,未来研究工作应集中评估高级系统中(例如农场、大区域及全球系统水平)的两种农业类型的相对产量,并且应特别注意在这种情况下有机与常规农业中养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2007年中国主要粮油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最新预测显示,今年玉米、小麦、稻谷三种作物产量将实现增产,大豆、油菜籽两种作物产量则将比去年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2.
在阐述作物光合、光温、气候、土地生产力、生产潜力、产值潜力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用生产潜力和潜力指数定量测度区域农业生产潜力的方法,对评价一个地区的生产潜力,指导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内江市的实例研究中,得出光能利用率和水资源利用率低是造成该区作物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该区各种作物中水稻生产力、生产潜力最大,耕作制度以水旱轮作为最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小麦成本收益及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近几年我国小麦成本收益比较优势越来越小,并伴随着小麦占耕地比例和小麦播种面积的下降,小麦产量也不断下降。各种农作物,特别是有耕地竞争的农作物间的经济效益对小麦布局、播种面积和产量的影响较大。该文通过对不同地区小麦与其耕地竞争作物成本收益率进行比较,并考虑小麦品质和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找出目前我国小麦播种面积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正>光、热、水是直接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和作物产量的三个主要因素,而气候变化将直接影响这三个因素的时空分布,进而影响农业生产。气象专家认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农作物的高温热害将会进一步加剧,农作物生育周期缩短,导致种子成熟度降低,造成作物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5.
胡萝卜是大田蔬菜种植的主要作物,产量高、效益较好。近年来,胡萝卜主要病害黑斑病、斑点病、软腐病,对胡萝卜的产量与经济效益影响有加大的趋势,认识并掌握这些胡萝卜主要病害的防治方法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1前言 马铃薯是镇巴山区主要的粮菜兼用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占粮食作物面积的3031%,高半山地区占56%,马铃薯产量占粮食作物产量的35.5%,仅次于玉米,在粮食作物中位居第二。镇巴位居大巴山腹地,平均海拔1057m,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为马铃薯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准确评估玉米高产措施的增产潜力,量化设计高产玉米技术模式,为合理应用玉米高产措施挖掘玉米产量潜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选取北京、泰安和榆林为研究地点,以当前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品种,利用Hybrid-Maize模型,对"直播"、"晚收"和"增密"3种主要玉米高产措施下的玉米产量潜力动态响应规律进行模拟分析,进而设计构建适宜不同地点的玉米高产技术模式并评价其较当前生产模式下的增产潜力。[结果]在北京和泰安,播期推迟至5月20日后有利于玉米产量潜力增加,直播较套种措施下的玉米产量潜力在北京和泰安分别提高18%和20%;适时晚收可有效增加玉米产量潜力,在中产年份,每推迟收获1d,产量潜力在北京和泰安分别能够增加214kg/hm~2和204kg/hm~2;增密措施是提高产量潜力的重要措施,不同地点均表现为在密度高于7万株/hm~2后,增产效应降低。不同生态区的玉米合理密度不同,北京和泰安的合理密度在7. 5万~8万株/hm~2,榆林的合理密度在8. 5万~9万株/hm~2;当前的管理措施下,不同地点玉米长期平均产量潜力为12~15t/hm~2。通过措施优化组合能有效提高玉米产量潜力,不同地点措施优化途径不同。总体上,设计构建的高产技术模式较当前生产模式下的玉米长期平均产量潜力提高15%~41%。[结论]当前玉米生产主推技术(直播、晚收、增密)能有效提升玉米产量潜力,但其适用范围在不同地点有所不同,Hybrid-Maize模型是实现玉米定量设计栽培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谷子是我国北方较干旱区域的一种优良粮谷作物,在旱作农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气候环境条件变化,对农业影响较大。认清自然规律,了解气候环境对谷子产量的影响,有利于充分利用气候环境指导谷子生产实践,防止气候灾害对谷子的影响,促使谷子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彭山县土地整理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地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的手段和方法对其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土壤中K的变异系数为0.084,属于弱变异强度,而N、P、Org的变异系数在0.2~0.26之间,属于中等变异强度;本区作物产量与氮、磷及钾含量呈正相关性,与有机质为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农牧交错带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长期处于"旱、薄、粗、单、低、穷"状态。灌溉农业因其高产特征为解决低盖度草场及禁牧造成的饲草料短缺问题提供途径。探究水源开发条件下作物产量的影响因素以及确定有效用水量以最大限度利用水资源是协调农牧交错带生产稳定发展与生态矛盾的关键途径之一。[方法]利用参与式农村评估对盐池县皖记沟村下辖5个自然村进行灌溉农业相关调查,结合LSD、T检验以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结果]现有滴灌条件下,研究村域内作物产量由气候条件主导,各自然村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在1 200~12 750(kg/hm~2)之间大幅波动;不同土质及农艺差异会导致各自然村之间产量的差异;当节水灌溉的灌溉定额在2 245.5~6 888m~3/hm~2时,节水灌溉既有效也具有很好的产出效益;从地下水年补给量供给平衡而言,研究区内不适宜大范围发展灌溉农业。[结论]气候及土质等因素共同影响农牧交错带灌溉作物产量,同时灌溉农业应合理布局以实现作物最大产出以及水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