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政府制度性寻租问题研究——以我国土地征用制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现行的城乡土地使用制度下,由于集体土地直接入市存在着“征地制度壁垒”,所以在政府征用集体土地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租源空间,从而导致政府制度性寻租问题;而且这种制度性寻租的强制性直接导致集体土地所有者的经济福利损失,并改变了土地使用者、集体和政府之间的经济福利分配关系;建议政府应利用竞争机制来消散制度性寻租的租金。  相似文献   

2.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既是交易的场所,又是交易形成的经济关系,其市场规则作为一种制度性服务,是由基层政府提供和维护的公共物品。政府的重要任务是要帮助市场机制趋于完善,而不应该以市场发育不全为借口来随意扩大政府干预市场的权利范围。本文通过运用博弈论的知识对土地流转市场中政府干预市场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从中总结出了政府对市场不正当干预的要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探索运用土地财政工具参与宏观调控的传导机制,为运用土地经济手段参与宏观调控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模型构建法.研究内容:提出利用土地经济手段的核心是对土地资产价值的调控;通过模型分析,认为宏观经济波动存在收入流量与资本存量的同时均衡和货币供给约束两条相互影响的传导机制,土地财政工具调控的原理是通过货币外生体系对内生货币体系发生作用,重点在于调控资产价值和收入分配.结论:土地资产收益征收与GDP的增长呈负相关关系,政府土地财政消费支出对经济有扩张效应,政府土地财政投资支出可能会造成经济不稳定.  相似文献   

4.
我国土地征用制度对农村集体经济福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我国现行土地使用制度限制集体土地直接入市 ,导致土地市场主体之间尤其是政府和集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本文从寻租经济学的角度 ,对土地征用——出让市场进行经济学分析 ,认为这种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土地市场潜在的均衡 ,造成农村集体经济福利损失 ,建议政府对集体土地入市的管理工作应从“介入经济关系”转向“只管理 ,不介入”,并引入竞争机制以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福利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流转中土地租金差异化动因及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土地流转是必然趋势。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土地流转中,不同主体对土地租金的期望不同,进城务工农民对土地租金的期望不高,而留守劳动力对土地的租金要求较高,且期望的租金还要包括劳动力机会成本。留守劳动力对土地租金的博弈直接导致了土地规模化经营中土地租金的高涨,使土地规模经营收益出现倒挂,但政府的补贴又维持了这种不健康的租赁关系。农地租金的非理性增长影响了自耕农的壮大和发展,使农地规模化经营偏向公司化,农业公司对利润的博弈导致了套取政策补贴、农地非粮化等问题,土地规模化经营前景堪忧。建议构建进城农民土地退出机制、扶持培养自耕农、建立多种途径的农业经营合作模式、提高农民社保水平等措施,促进农地经营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经济补偿是小农户土地承包权有序退出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土地承包权退出试验区和非试验区735户小农户的样本数据,构建CVM、Heckman与QR模型,检验了非农就业、基础保障和土地租金对小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受偿期望的影响。研究表明: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重庆市梁平区、浙江省嘉兴市和吉林省长春市小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的受偿期望分别为24904.67-28748.32元/亩、24354.28-28842.11元/亩、43482.69-48015.34元/亩、23658.79-28757.49元/亩。非农就业和养老保险对小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受偿期望呈负向影响,城市住房和土地租金对小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受偿期望呈正向影响。土地租金对小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受偿期望的影响幅度呈波动性增长的趋势。因此,应发挥政府和市场在土地承包权退出经济补偿中的作用,提升小农户的非农就业能力,配给同质化的市民待遇,选择税收等经济手段适度适时调控土地租金。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交易:权利的制度性异化与复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基于交易和权利的视,分析了城市化迅速推进背景下农村集体土地被政府大量征占过程中相关权利出现的严重制度性异化.主要表现为:模糊的农地集体所有权、不规范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残缺的农地交易权以及异化的土地征收权.作为其后果,中国农地交易价格被严重扭曲,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因此.必须清晰界定农地集体所有权,并通过促成集体土地依法入市实现完整而有意义的农地交易权;必须严格界定政府的农地征收(用)权、不能让农民承担城市化的主要成本.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分析地方政府和被征地农民、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政府和上级政府间在土地征收上的三层博弈关系,探讨土地征收博弈过程中农民、地方政府、上级政府间的利益关系及由此产生的行为选择以及几者能否取得多赢的可能性,为中国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方向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图示法和演绎法.研究结果中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存在诸多弊端,使博弈主体在各自行为上非理性选择.研究结论中国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应该使得地方政府违法征地得到的好处变少;地方政府依法征地得到的好处变大;违法征地引起冲突的惩罚成本于地方政府变大,于农民变少;合法征地因被征地农民抵制引发强制执行的成本于政府变少,于农民变大.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学术界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创造的"经济奇迹"有各种解释,但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从土地制度角度,分析了制度安排与变迁对经济结构历史转型的作用。研究方法: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方法。研究结果:在政府主导发展权下,独特的土地制度安排及其变革创造了地方政府以地谋发展模式,土地制度租金创造的资本成为推动结构变革的重要力量。研究结论:中国的结构转变阶段与该阶段的土地制度改革高度相关,大致分为4个阶段:1981—1994年,为土地权利开放开启改革以后的工业化阶段;1995—2002年,为以地谋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2003—2008年,为以地生财的城市化阶段;2008—2016年,为以地融资的城市化阶段。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土地资源配置的“双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从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出发,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的分析,寻求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机制下土地资源高效配置的实现途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地依靠市场或政府,不可能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以规划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和矫正市场失灵的缺陷,但是当前的土地利用规划存在失效的负面影响。研究结论:应该从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政府宏观调控与完善土地市场机制两个途径入手,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征地中的双重委托代理问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和博弈论方法论证中国征地过程具有双重委托代理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方法:归纳法,博弈分析法和图示分析法。研究结果:违法征地频繁发生的原因:(1)显性契约中的地方政府通过政治手段将隐性契约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瓦解,致使显性约束力明显占优;(2)各利益主体在规则选择上存在不确定性。研究结论:征地制度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使国家监督处于低效状态;行政权利过大,地方政府利益的一致化及隐性契约缺乏监控和惩罚机制都给违规征地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检讨主流征地制度改革观点存在的问题。研究方法:文献法和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公共利益泛化是地方政府违法成本—收益分析后的理性选择;严格意义的公益征收条件下,产值倍数法测算出的补偿水平并不必然低于土地所有权价值;将土地的社会保障价值纳入征地补偿标准客观性差,与现行法律兼容性差;土地换保障既不能为征地补偿提供客观标准,也无法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论:客观征地补偿标准缺失条件下,地方政府与被征地农民逐利动机促成的逆向激励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团结。推进征地制度改革首先要构建并行于公益征收的非公益建设用地供给制度;其次应当让市场发挥定价作用,为地方政府与农民利益博弈提供客观的价格参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征地补偿制度的经济分析及征地改革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探索征地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方向。研究方法:通过探索征地补偿与农地土地价格的关系,试图回答征地补偿标准高低的问题。对征地补偿制度进行经济分析,结合理论和国际经验探索征地补偿制度改革,提出改革建议。研究结论:(1)《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征地补偿标准不一定低于农地的土地价格,特别是在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少的区域和当采用高限的土地补偿倍数和安置补助倍数时;(2)在"一对一"式的征地框架下,单纯提高补偿金难以平息征地中可能产生的种种争议和冲突;(3)"零星式"征地不利于为失地农民提供长期稳定的社会保障;(4)由于土地价值及其增值是由社会和国家(政府)带来的,一方面需要深入研究土地价值的归属,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过高地补偿征地,过高的征地补偿也会产生(性质不同的)公平问题。笔者就征地改革制度提出建议:(1)"整村"式征地;(2)扩大可征地的范围,变"一对一"式的征地为"一对多"的可能征地关系;(3)改进征地补偿的计算方法,提高征地补偿的公平性;(4)将一次性征地补偿转变为按年支付的社会保险。  相似文献   

14.
征地制度改革动态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剖析征地制度改革研究静态分析的缺陷,厘清征地制度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理解和把握征地制度改革的动力和演绎路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收益—成本法,关系演绎图解法。研究结果:征地制度改革要得以推进,改革所产生的收益—成本要具体化为参与方利益集团的收益与成本之比较。研究结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被征地农民三方各自追求效用收益极大、成本极小的互为因果的博弈行动驱动着征地制度改革的演进,演进方向应是创建Pareto改进的非零和博弈的规则。而参与改革三方的多阶段重复博弈决定了征地制度改革是一个渐进的动态发现过程。  相似文献   

15.
Land grant premiums and land tax revenues have become two major sources of fiscal revenue for city governments in China. This type of fiscal revenue strategy for city governments is generally referred to as “land finance”, and it has drawn increasing research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stitutional causes of the “land finance” strategy of city governments in China. We first analyze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 of “land finance” (including China's urban land use system and land expropriation system). We then propose two hypotheses about the institutional causes of “land finance”. The first hypothesis is that the current system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s a major reason city governments choose the “land finance” fiscal strategy. The second hypothesis is that under the current personnel control system, which uses local economic performance as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 for evaluating local government officials,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ity governments to promote local economic growth is another major reason city governments choose the “land finance” fiscal strategy. We test the hypotheses by estimating econometric models using data for 31 provincial-level regions for the period 1999–2008. The empirical results suggest that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competition between city governments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are two major causes of “land finance”.  相似文献   

16.
始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征地制度,为我国工业化初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但是,也严重侵害了农民的利益.制度所表现出的制度非均衡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表现尤为明显,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征地补偿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从社会经济发展和福利的角度出发,用公平和效率构造拉弗曲线,来说明征地制度制度变迁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水利工程征地补偿标准问题一直是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运用历史比较分析法,选取江苏省建设于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时期的3个典型水利工程,对工程征地补偿标准及其影响因素与社会经济环境进行协调性分析。研究发现:江苏省水利工程征地补偿标准的增长速度低于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匹配。提出完善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制定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匹配的征地补偿标准,合理提高个人收益等措施,以改进和完善江苏省水利工程征地补偿政策,保障移民权益,促进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土地征用问题是我国土地制度中的一个难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文献分析,在明确界定公共利益范围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土地征购制的设想,并初步建立了一套土地征购体系.随后分析了土地征购制的优越性,认为土地征购是目前解决集体土地合法入市的方式之一,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村土地市场,部分解决城乡二元化问题,最后围绕土地征购制的建立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e Requisition–Compensation Balance of Farmland (RCBF) is a strict policy in China aimed at controlling farmland conversion and replenishing farmland loss caused by urban expansion through a set of top-down quotas. These conflict with local interests, since land conversion from agriculture to construction is a key tool by which local governments attract investment and raise fiscal revenue. How should local authorities respond to this centralized policy? This paper presents a framework “quantity–quality–productivity–environment” to investigate local governments’ coping strategy and the holistic performance of the RCBF. The empirical study indicated that local jurisdictions placed economic and financial growth first and continued expropriating farmland on a large-scale, including land of high quality, for development. However, impelled by compulsory quotas and supervision from governments at higher levels, local authorities would partly replenish the quantity loss through farmland exploitation, regardless of the quality of the new cropland and the possible environmental impact. Consequently, fast requisition and unqualified compensation undermined the capacity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output. We suggest that the RCBF is not capable of guaranteeing food security, whilst farmland supplementation threatens the loc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探索简便的征地补偿标准测算方法。研究方法:以现行规定为基础,结合北京市实际征地情况,量化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合理分配土地征后增值,确定征地补偿的构成。研究结果:提出征地补偿包括土地资源价值、土地社会保障价 值、土地平均增值收益三部分,探索使用宏观数据合理量化征地补偿标准。研究结论:征地补偿标准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数据进行量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