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近年来,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导致了多地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而黄土丘陵区贫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质地貌环境和人为因素导致该区域的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尤为严重。文章旨在探究以和顺县为代表的黄土丘陵区贫困县农村空心化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并根据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研究成果,对改善和顺县空心化现象和促进劳动力回流给出了对策方案和治理建议,以期为和顺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耕地和建设用地高效利用最终实现精准扶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该文以和顺县为例,在借鉴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的数据,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顺县农村空心化的基本现状和影响。[结果](1)和顺县超过1/3的村庄空心化程度大于50%;(2)外出人口主要为60岁以下的村庄数量超过了调查村庄总数的80%,留守以老人和儿童为主,80%的村子每年回村的次数不超过5次;(3)大部分村庄的耕地出现了荒废的情况,13.75%荒废程度较严重;56.79%的村庄没有针对空心化现象采取促进劳动力回流的措施。[结论]农村劳动力迁移导致农村空心化给农村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但其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包括大量耕地被闲置和抛荒、农村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居住环境恶化、留守老人看病困难、留守儿童教育困难等。在调查中,有半数以上村庄没有针对空心化现象采取促进劳动力回流的措施,而部分采取措施的村庄中,多数村庄遇到了资金、技术等困难,使得这些措施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农村空心化土地整治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科学评估和测算农村空心化土地整治潜力,为实行农村空心化整治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四川省县域为基本单元,构建四川省县域农村空心化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判了农村空心化程度,并定量评价了空心村综合整治的自然适宜性,社会接受性与经济可行性;将获取的农村空心化指数与现实潜力系数作为综合修正系数,测算出四川省各县域空心村土地整治潜力并揭示其分布规律。[结果]四川省县域尺度的农村空心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农村空心化呈现显著的"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SPSS17. 0软件并结合Acr GIS空间表达功能对2010年的增加耕地潜力进行聚类,将四川省各县域划分为Ⅰ类潜力区、Ⅱ类潜力区、Ⅲ类潜力区等3种类型,提出了相应的土地整治对策。[结论]在未来农村空心化土地整治中,政府应根据各区域整治潜力特征,制定差异化的土地整治策略。  相似文献   

3.
农村住宅空心化形成机制及其调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90年代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劳务输出机会的增多,农民增收途径的多元化,农村住宅空间结构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村庄外围大量涌现出结构优良、装饰华丽的楼房,而村庄内部多为破旧、老式甚至于闲置的住宅。这种外围新建,内部闲置的农村农住宅空心化的聚落现象,许多学者称之为“空心村”。一、空心化的形成机制农村住宅空心化是我国广大农村聚落空间结构形态发展到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殊现象。空心村的形成受两大力量的驱使:一是来自内部的力量,如欲望驱动、观念使然等;二是外在的力量,如经济状况的普遍好转、交通条件的改善等。具…  相似文献   

4.
济宁市农村综合空心化影响因素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济宁农村调研获得的66个村庄数据及501份村民现实生活状态问卷,以空心化在人口、土地、产业三方面特征为依据,构建农村综合空心化测度的指标体系,定量与定性结合研究综合空心化的影响因素与机制。[方法]文章运用熵值法计算村庄综合空心化指数,采用因子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提取综合空心化的显著影响因素,归纳综合空心化的影响机制。[结果]济宁市农村空心化的区域差异明显,综合空心化差异低于人口和土地空心化区域差异,但高于产业空心化区域差异;经济发展、村庄规模、设施水平、土地收益等是济宁市农村发展的关键因子,其中人口劳动活力、村庄土地收益、人口土地规模是农村综合空心化的显著影响因素;特定发展阶段使农村人口劳动活力变低,受制度约束村庄土地规模相对上升;产业与就业向城镇、开发区集聚导致村庄土地收益降低,设施服务相对落后加剧人口劳动活力降低;农户的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越高,返村意愿越弱,但其恋土情结又使宅基地退出滞缓,最终导致人口劳动活力降低,村庄土地规模相对上升。[结论]综合空心化是乡村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治理农村空心化,首先,要承认乡村人口减少和老龄化加剧有其必然性;其次,发挥乡村多功能价值,围绕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壮大特色乡村产业;第三,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使村民获得的权益由部分实现到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农村"空心化"与社区建设的理论梳理,明确了农村"空心化"环境下农村社区应具备的特征。基于对辽西五市的实地调查研究,从社区与行政村建制、城镇化发展和农村社区体制改革角度探讨农村"空心化"环境下的社区建设模式,农村社区建设应因地制宜,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模式。为解决农村"空心化"的问题,从社区建设机制、发展农村社区经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服务功能和社区文化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6.
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进入城市逐步形成空心化,与农忙时节的农村劳动力供给不足形成鲜明矛盾。文章在对广东省阳东县大沟镇、河南省原阳县葛埠口乡葛庄村以及四川省西充县黄竹坝村等地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2014年4月社会资源研究所发布的关于中国农业雇工现状的报告,从对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农业雇工现状的研究中发现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存在雇工难、雇工费用上涨等现象,接着对这种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失地农民数量增加及农民观念的转变,并通过文献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空心化背景下农业雇工的特征即:农村空心化使农业雇工具有技能水平低、年龄性别失衡、易季节性失业、权益难以保障、工作成本高等特征,最后从加强业务培训、细化生产环节、加强社会保障3个方面提出建议以保障空心化背景下农业雇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是我国推动农村体制改革发展的举措。近几年来,随着这项工作的逐步推进,农村空心化问题已经逐步显现出来,农村青壮年人口持续流向城镇后,导致了农村空心化程度的加剧。导致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收入偏低、教育资源、城乡差异等都是主要方面,为此,应从城乡统筹视角出发缓解农村空心化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分析对合理规划农村建设用地,布局农村居住点,指导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湖北省自然环境特征,从市域和县域尺度,采用平均最邻近比率、平均分布密度和乡村聚落平均人数系统分析该省乡村聚落格局分布特征。[结果](1)湖北省乡村聚落整体呈集聚分布,集中分布于中东部地区,交通便利,水域条件优越,气候温和的地区集聚,总体上呈现"东密西疏"的特征。(2)中东部地区主要分布在孝感市和黄冈市,孝感市云梦县、应城市、孝昌县,黄冈市团风县和浠水县的乡村聚落分布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各县。其中云梦县最高,为0. 447个/km~2。西部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其中老河口市分布密度最高,为0. 21个/km~2。(3)各省级直管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差异较大,乡村聚落的规模各异。其中孝感市的分布密度最高为0. 328个/km~2,其次是天门市,平均分布密度为0. 289个/km~2,但聚落规模较小。神农架林区以发展林业为主,乡村聚落分布密度仅为0. 021个/km~2。[结论]基于湖北省自然地理特征,中东部地区乡村聚落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逐步向农业产业化迈进。针对乡村聚落规模比较小的地区,向中心村集聚,提高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生态环境较脆弱的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空间聚集分布特征及规律进行研究,以期对陕北地区完善乡村聚落功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文章运用最临近点指数判别其空间分布类型,并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对其分布均衡程度和地理联系程度进行考量,通过核密度图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分布指向,在此基础上分析空间集聚分布规律。[结果]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整体趋于集聚分布,且都表现出带状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河谷平原和川台地后缘及坡麓,沿河流分布特征明显。[结论]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包含以米脂县、绥德县、子洲和佳县为主的榆林市密集区和以宝塔区、子长和延长为主的延安市密集区;从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整体分布来看,北部榆林市乡村聚落密度明显大于南部延安市乡村聚落密度,且形成了绥德县和宝塔区为中心的人口密集区;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可分为无定河下游地区、以窑洞为主要居住形式的黄土沟壑区和黄土沟壑区与风沙区的交界过度地带3个区域。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空心化问题开始引起学者的高度关注。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空心村的内涵分析、形成机制、重大挑战、治理途径等四个方面。当前的研究缺少对新型城镇化时代背景的全局性把握以及对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问题的专门化关注。立足于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的问题应成为未来学界关注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