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甘蔗种植机械与劳动力的替代弹性是生产中的关键参数。基于2015年农户微观调查数据,本文通过岭回归、蒙特卡罗模拟等方法测算了中国甘蔗种植机械与劳动力的替代弹性,进而运用参数和非参数方法分析替代弹性与农民收入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甘蔗种植机械与劳动力的直接替代弹性在0.10~0.76,说明两者存在替代关系。中国甘蔗种植机械替代劳动力的容易程度与甘蔗种植面积、甘蔗种植方式存在正向关系,而与种植地块数量的关系并不明显,说明土地细碎化对甘蔗种植机械与劳动力的相互替代并未表现出明显的阻碍作用。甘蔗种植机械对劳动力进行替代,不仅有利于农户甘蔗收入的提高,也对家庭总收入起到正向作用。上述发现为完善农业机械化政策、促进劳动力供给侧改革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有力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
农业机械对劳动力替代强度和粮食产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转移,中国农业生产正在朝着依靠更多机械投入的方向发展。认清农业机械对劳动力替代强度和粮食产出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粮食品种、不同时空上的差异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3~2014年的农户面板数据,利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机械和劳动力投入产出弹性以及两者间的技术替代弹性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机械的发展有效地替代了农业劳动力并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但农业机械对劳动力替代强度在不同粮食之间表现出时空差异性。具体而言,从2003到2014年,全国小麦、稻谷的"机械—劳动力"技术替代弹性值恒为正,形成了农业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玉米的"机械—劳动力"技术替代弹性值从-0.744升至0.101,机械和劳动力关系经历了从互补向替代的衍变;全国农业机械对劳动力替代强度的比较上,稻谷高于小麦,小麦高于玉米;不同地区的比较上,平原地区农业机械对劳动力替代强度要高于非平原地区。因此考虑到农业机械技术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和粮食品种上的差异,今后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推进重点在结构上应该更多地向玉米和非平原地区倾斜。  相似文献   

3.
从供应弹性的视角看我国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建立Nerlove模型,利用1978—2011年的数据分析了我国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和棉花等六种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原因。结果表明,上期供应和上期自身价格是影响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的主要因素,价格变动对农产品供应具有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因品种、地区及时间跨度而异;大部分农作物在主产区的生产短期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不如全国总体显著,粮食作物短期供应弹性小于经济作物。在上期供应、作物自身上期价格等因素的长期交互作用下,小麦、玉米和油菜籽的长期供给表现出更大的弹性,而稻谷、大豆和棉花的长期供应弹性较低。不同作物的供应弹性差异从供应反应的视角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提供了解释。  相似文献   

4.
工资增长不仅影响出口导向型行业,而且显著地影响农业的发展。通过对建立的理论模型进行定性分析得出工资增长对棉花等劳动力密集型作物的生产有消极影响,而对粮食作物等劳动力粗放型作物的生产有积极影响;再利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分省数据,实证结果证实理论分析结论;最后,实证分析结果还表明工资增长有助于机械化的发展,而机械化又进一步加速了劳动力密集型作物的减少和劳动力粗放型作物的增加。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随着工资水平的增加和机械化的发展,我国的棉花播种面积在三年内将减少六分之一以上,这可能会危及我国棉花产业的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背景下,采用玉米生产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劳动力工资变化与玉米机械化生产的相关关系。并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不同要素投入对玉米产出的贡献,进一步分析机械使用和劳动力投入之间的替代关系,以及农场规模对机械化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械和劳动力的相对价格变动是影响机械化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生产中劳动力与机械投入呈现显著的相互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6.
传统理论认为农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通过替代效应引致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然而这种效应在中国并不明显。本文首先从收入效应、教育效应与结构效应三个方面构建了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机制,并采用2004—2012年中国25个省份种植业的投入产出数据,改进了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分别计算了种植业各投入要素之间的CPE替代弹性与MES替代弹性。结果表明,考虑了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之后,劳动力与机械投入之间的CPE替代弹性与MES替代弹性均分别为0.469及0.529,小于仅考虑劳动力价格变化的结果。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并不能显著的提高农业机械投入水平。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因素解释了部分机械投入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农村人口老龄化导致农业劳动力体力和人力资本下降,考虑到不同作物对劳动者体力与人力资本约束条件不同,老龄化对不同作物的影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本文从农户采取集体决策和机械替代劳动的视角,通过两步实证结果表明,对于集体决策和机械化程度高的小麦作物,老龄化对小麦的种植决策以及种植决策实施的结果(单产)均没有影响,而对于集体决策程度高但机械化程度低的棉花作物,老龄化对作物种植面积决策具有负向作用,但对其他要素投入决策甚至种植决策实施结果均没有显著影响。可以进一步推论,随着作物集体决策与机械化程度由高到低的变化,老龄化对作物的影响呈由完全没有影响到部分有影响再到有显著影响的阶梯变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识别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然后采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农户数据,实证检验了不同地形下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与要素投入的影响,并用江苏、浙江两省的市级宏观数据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形上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而言,在平原地区,由于耕地适宜机械耕作,老年农户家庭会增加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而在丘陵山区,由于农业机械难以替代劳动力,老年农户家庭会增加经济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随着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平原地区和丘陵山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机械替代劳动力现象。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粮食生产是否受到了冲击及受到冲击有多大,已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深入剖析了农户劳动力外出务工后的要素替代与种植结构调整行为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以及不同约束条件下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出务工会促使农户要素投入结构和种植结构调整,增加机械要素投入并提高粮食播种面积比例,进而从整体上增加了粮食播种面积。为了减少农业劳动投入,农户增加劳动投入少、机械易于替代劳动力的粮食生产是一个相对理性的选择。不过,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要面临机械替代劳动力的难易程度和种植结构调整空间等约束条件的制约。在不适宜机械作业的丘陵山区,外出务工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会被削弱;在城市郊区,由于城市农产品市场容量大,种植结构调整空间大,外出务工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也会被削弱。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对土地要素投入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情况进行研究,定量测算经济系统中各要素的产出弹性、替代弹性及技术进步值,分析中部地区各城市土地要素的投入效率及与其他要素的竞争趋势,为省域差异化的土地资源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中部地区各省市土地要素的产出弹性持续增强,土地要素与其他经济要素的替代能力因地而异,其情况与各省市的经济发展现状基本相符。研究结论:(1)中部6省市当前的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来自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土地要素需求旺盛;(2)土地扩张与劳动力增加不可持续,提升劳动与投资效率,使用行政、经济手段抑制土地扩张,能够平衡好用地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来自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的关系不仅有利于评价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作用效果,也可为农民增收政策的制定提供实证依据。但是,现有的实证研究大都忽略了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之间互为因果的内生性问题,导致研究结果存在着偏差。对此,本文基于2003~2008年中国全部县级层面的面板数据,利用农机具购臵补贴政策在县级层面"先试点、再逐步推广"的准自然实验特征,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与工具变量估计方法,衡量了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倾向值匹配后的估计结果显示,农民收入关于农机总动力的弹性至少为0.4。此外,本文还进一步评估了农业机械化通过粮食产出和劳动力转移两条路径对农民收入的作用效果,发现农业机械化主要是通过影响粮食产出来提高农民收入,而通过劳动力转移影响农民收入的作用机制却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粮食作物的劳动总投入和单位面积劳动投入都迅速下降,农业机械投入大幅度增加,资本—劳动投入比迅速提高,而2004年以来农业劳动力成本显著提高。本文选取粳稻作为粮食作物的代表,估计了粳稻的生产函数,并计算了粳稻的劳动产出弹性和边际劳动生产率。结果显示:与1980~2004年相比,2005~2009年,粳稻的劳动产出弹性和边际劳动生产率有大幅度提高。这些发现表明,农业越来越倾向于使用节约劳动的生产方式。对于已经迁移到城镇的农民工而言,当他们在城镇的就业受到冲击时,他们很难再返回到农业中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理论分析了我国机械化发展进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运用Panel-data模型对河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农业发展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劳动力的替代,但与劳动力、耕地和化肥等生产要素并没有达到规模经济.因此,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使机械化全面促使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陕西省安康农户生计与环境实地调查数据,根据弹性理论构建了一个替代生计弹性测度、分析框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和利用向量计算结果,测度了农户替代生计普遍弹性和特定弹性,分析了吸引域性质,提出了替代生计分析指标和内容。研究发现:替代生计改变农户脆弱性作用更大,提高适应性更依赖生计活动专业化过程;农户替代生计适应性依赖于吸引域方向,并不会因替代生计的管理手段而变化,一定的脆弱性有助于推动专业化过程,存在自身的发展规律;可持续的替代生计应符合吸引域变化特点;替代生计应立足于激发农村社会—生态系统内部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我国农业生产面临劳动力工资上涨冲击的背景下,从耕地地形条件约束下的机械-劳动要素替代难度视角出发,系统剖析劳动力工资上涨和要素替代难度对农户生产投入和结构(包括机械投入、种植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表明,劳动力工资上涨不仅促使农户直接以机械投入替代劳动,而且会努力调整耕地和劳动力配置结构来缓解劳动工资上涨冲击的压力。工资上涨促使农户相对更多种植易于机械化的粮食作物,也会促使劳动力更多转向非农产业。但是,劳动力工资上涨对农户这种生产投入结构调整的影响程度会受到耕地地形条件约束下的机械-劳动替代难度的影响。劳动力工资上涨增加机械投入和提高粮食种植比例的作用在坡耕地比例较高地区都会被削弱。因此,促进农户结构调整、缓解劳动力工资上涨对农业成本和竞争力的冲击,不仅需要关注农户结构调整行为本身,而且需要密切关注要素替代和结构调整实现条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70户棉农调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棉农标准化生产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种植面积、种植品种数量、参加农业标准化培训次数及标准化农产品价格对棉农实施标准化生产有显著影响。政府是否支持、棉花机械采收率在模型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分析了上述因素影响农户采用标准化生产的原因,并提出促进棉花标准化生产、增强棉花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北方地区小麦生产的投入要素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以我国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为例 ,分别选取东、中、西部的山东、山西和陕西三省的 466个小麦种植户 2 0 0 2年横截面数据为样本 ,在农户微观层面运用扩展的C -D生产函数 ,实证分析了投入要素及其他影响因素在小麦生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劳动和化肥投入的边际产出在大多数情况下呈负值 ,他们的边际产出远远小于耕地的边际产出 ,耕地是小麦生产最主要的投入要素 ;与投工和化肥的弹性系数比较而言 ,机械、水电等其它投入的边际效果比较明显 ;灌溉条件和地形状况对小麦生产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而劳动力人均耕地、小麦在农户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户主年龄及教育特征对小麦生产影响不大。结论认为 :通过土地整理等手段增加耕地数量 ,大力保护耕地 ,改善灌溉条件、地形状况等耕地质量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合理利用劳动力和化肥 ,继续适度进行机械、水电等投入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小麦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麦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成因,可以掌握小麦生产的时空分布规律,从而更加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生产的空间布局,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小麦产业的稳定发展。[方法]首先利用基尼系数、产业集中度指数等指标对1978—2016年我国小麦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建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定量研究我国小麦生产布局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麦生产逐渐向优势区域集中,集中程度不断提高,呈现出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空间移动趋势,并且小麦生产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机会对小麦生产规模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小麦生产的比较效益、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和小麦的平均产量对小麦生产规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小麦生产的比较效益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还对邻近地区的小麦生产规模具有正向溢出效应。[结论]为保证我国小麦供给的安全,应进一步提高小麦的单产水平,大力提升小麦耕、种、收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并不断提高小麦种植的比较效益。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有偏技术进步理论构建研究框架,以设施蔬菜生产为例,结合PSM方法、两阶段SFA模型,实证分析了合作社对小农户的生产要素配置与管理能力作用,得到的主要结论包括:(1)社员小农户的劳动与机械型技术要素产出弹性显著较高,符合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与农业机械技术与机械化服务迅猛发展背景下的劳动要素配置趋势;(2)合作社显著弱化了小农户对土地与生物化学型技术要素的产出依赖,有助于小农户对生物化学型技术要素进行理性投入与结构调整,实现绿色高效生产转型;(3)合作社能强化具有较高受教育程度与设施蔬菜产值占比、积极参与技术指导以及处于京津冀地区特征的小农户的管理能力,促进区域专业化生产,从而动态提升小农户的整体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20.
高鹏  傅新红 《农村经济》2014,(5):113-115
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家庭经营模式的制度内涵及其变化,构建一个关于"农业机械化——雇佣关系——土地流转"的理论范式,阐释了我国传统农业可以向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土地密集型方向演进,而推广农业机械化、发展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市场分别是其演进的可行路径。该范式认为:现有资源禀赋下的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以稀缺的资本代替丰裕的劳动力来生产相对过剩的农产品;监督困难、偷懒行为和劳动力的时际离散需求极大地侵蚀了劳动力市场的市场绩效;土地流转则既维持了农产品索取权的自动激励机制,也重新实现了土地和劳动力的有效匹配,是一种典型的帕累托改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土地流转是城市化进程中家庭经营模式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