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在农村劳动力流失与老龄化的背景下,摸清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多维贫困状况,找到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多维贫困的有效路径,为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共计2086份有效样本数据,运用AF方法从健康、经济状况、生活标准和社会参与4个维度来测量农村空巢老人多维贫困程度,并通过SPSS 17.0进行二元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实证研究农村空巢老人多维贫困的影响因素。[结果]健康、生活标准、社会参与对农村空巢老人多维贫困的贡献率较高,其中健康维度中的慢性病指标影响最大,而经济状况方面的剥夺程度最低。在地区差异上,中部地区在健康和生活标准方面存在较深的剥夺,西部地区则在经济状况和社会参与方面存在较深的剥夺。拥有在世子女、社会支持和村委会关心对农村空巢老人多维贫困具有正向缓解作用,但是具有孤独感、在世子女数量越多或者对子女关系不满意的农村空巢老人陷入多维贫困的可能性更高。[结论]为缓解农村空巢老人多维贫困,在关注其收入贫困之外,一方面要重视改善其生活保障机制和人居环境,另一方面,更要增强人文关怀和提升老人社会参与感。  相似文献   

2.
在农村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成为主流的时代,日益庞大的农村随迁老人成为社会亟需关注的群体,提高其福利水平对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可行能力理论构建农村随迁老人福利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评价法对农村随迁老人的福利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随迁老人的总模糊指数为0.2915,福利水平较低,尤其是社会保障和经济状况的福利状况较差。与城市随迁老人相比,除了身体状况外,其余功能性活动的福利状况均低于城市随迁老人,并且农村随迁老人个体间福利差异较大。本文认为提高农村随迁老人福利的核心是提高各功能性活动的获得能力,加强社区服务,完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体制,给予农村随迁老人公平的待遇是提高农村随迁老人福利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城市化及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我国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愈来愈多,农村养老问题日趋严峻。相比较于传统养老模式而言,互助养老模式具有减轻农村空巢老人养老负担、提升农村空巢老人幸福感和促进农村社区和谐发展的优势。然而,目前在实施农村空巢老人互助养老模式过程中,存在政府帮扶程度不足、社会支持力度不到位、农村供给能力有限等问题。因此,基于社会支持视角,从完善制度体系、保障资金来源,加强社会宣传、提供互助服务,丰富服务内容、提升参与意识等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从而促进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提高其养老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背景下,部分农村老人因为家庭、社会等因素,从熟悉的农村随子女迁入到陌生的城市,进入到新的环境中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老人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融入城市生活的种种困难。文章以海口市部分地区农村老人迁入城市后的社会融入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融入社会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措施及建议,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村老人参与农业生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实地调查数据,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本文重点分析了农村老人参与农业生产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村老人是否参与农业生产主要受到了来自个人和家庭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男性、年龄相对较轻、有老伴、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农村老人参与农业生产的概率更;子女的经济支持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村老人参与农业生产的概率,但农村老人参与农业生产并非经济驱动,而是惯性驱动。此外,拥有土地面积较多的农村老人越有可能从事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外流背景下中国农村老人居住安排的纵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安徽省农村老人生活福利状况调查数据,采用Multi-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中国农村劳动力外流的背景,从老人状况、子女数量及家庭代际支持三个层面,考察老人居住安排的纵向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经济因素制约了老人居住安排的变动;老人居住安排的性别偏好未能充分体现,女儿对老人居住安排的变动有显著影响;成年子女外出打工带来的代际支持的变化对老人居住安排的变动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当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广深 《农村经济》2003,(11):54-55
一、当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1 农村人口老龄化。随着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不断地提高 ,特别是在我国人均耕地减少的状况下 ,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 ,青、壮年劳动者纷纷外出打工 ,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 ,这就造成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又由于农村老人的消费观念保守 ,农村孩子的消费观念尚未成熟 ,加上他们挣钱能力差 ,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消费需求较弱。2 农村居民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大。农民经营农业承受着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 ,这双重风险使得农民收入不确定性增大。农业生产周期长 ,再加…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纵向调查数据,从性别的视角研究农村老年人医疗支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有医疗支出的农村女性老人的比例高于男性老人,但女性老人的支付水平较低。进一步分年龄队列的分析发现,医疗支出的性别差异主要是由于低龄老年阶段住院支出的性别差异。分性别的Tobit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医疗支出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老人的医疗支出更多取决于自身的潜在因素,而女性老人的医疗支出则更多依赖于家庭和子女支持等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致使大量农村留守老人出现。本文从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现状出发,对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几点建设性意见,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国家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全国农村老人实行普通的社会福利,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200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农村老年人把依靠子女养老作为第一选择的有79.1%,男性老年人为76%,女性老年人为82%。然而,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制度是建立在人力自然储蓄基础之上的家庭内部资源代际交换机制。但在农村走向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这种建立在农村集体经济基础之上的家庭养老模式很难适应农村集体经济向家庭联产承包制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出现的养老…  相似文献   

11.
刘升 《农村经济》2024,(2):114-124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农村老人的养老已成为一个重要且急迫的问题。基于对四川珠镇的调研,研究发现,农村老人家庭的养老经济基础已从传统的“土地保障”变成了“土地保障+社会保障”的混合型模式,由此构成了“半耕半保”的新型农村老人家庭养老经济基础。“半耕半保”的经济基础建立在三层逻辑基础上:第一,农村老人养老保险收入的持续增加使得养老保险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第二,农村家庭从“三留守家庭”向“空巢家庭”转变所导致的“老人农业”萎缩,务农收入降低。第三,农村老人家庭“生存型消费”的低消费特点。在老龄化、少子化、城镇化背景下,“半耕半保”保障了农村老人家庭经济的“低强度”均衡,具有基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半耕半保”改变了传统农村老人以“土地自养”的模式,通过务农和养老保险收入的结合,构筑了一种“自养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保障了农村老人的老年生活,有利于农村家庭发展能力的提升,降低了我国的养老成本,因此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影响,面对逐年下降的出生率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输出,致使农村留守老人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问题在我国农村也日益凸显。农村老人数量的增加,导致老人抚养比例提高,同时,也降低了农村的经济生产效益,并弱化了传统养老模式的地位。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现有的城乡二元体制格局下,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建设不仅明显滞后于城市,而且也与农村经济社会自身的发展不相适应.而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与我国农村社会福利在理论认知上的误区、在制度规范层面缺乏具有指导性的基本原则以及保障体系过于狭窄有密切的关系.重塑农村社会福利保障的观念基础、明确农村社会福利保障的指导原则、细化农村社会福利保障的体系框架,对于提升我国农村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民生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对五个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实地调查基础上展示了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现状,并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导致留守老人的居住方式发生改变,减少了老人能够获得的照料资源,并导致原本由外出女性子女承担的照料老人责任向留守老人尤其是女性留守老人和其他未外出子女转移,加重了当前照料提供者的劳动负担。当前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存在很大风险,普遍缺少日常生活照料和扶助,疾病照料缺失问题尤其严重,同时安全上也存在很大隐患。  相似文献   

15.
互助养老是近年来河北农村出现的养老新形式,不配备专职服务人员,实行共同生活的老人之间互相服务,可以解决农村老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这种模式的运行,主要依靠道德自律,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缺乏可持续能力。本文引入时间银行这一理念和运行模式,希望这种符合农村实际的互助养老模式能够持久健康地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6.
蔡蒙 《农村经济》2006,(4):118-121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而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是年富力强的青壮年,因而劳务经济直接造成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和农村社会的“空穴化”,出现了大量的农村留守老人。鉴于此,本文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四川省金堂县竹篙镇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农村留守老人经济状况、劳动强度、医疗卫生、情感娱乐等方面的生存现状进行了客观地评价和判断,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养老问题是我国解决老龄化问题的短板。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引起重视的同时,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也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农村空巢老人经济、生活与精神上的压力不容忽视,但传统家庭功能弱化以及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的养老体系与养老资源供给问题等因素,是导致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的主要原因,需要从农村养老保障与空巢老人养老困境特点出发,以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养老问题也各异.必须针对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老人对养老资源的拥有情况,对农村养老资源进行分类分层,优化配置.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主要注重生存型养老资源的配置,解决老人的生存问题,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在满足老人生存需求的同时,主要注重发展型养老资源的建设和配置,以满足老人精神层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我国农村也逐渐显现出来。我国农村老人的数量在不断呈增长的趋势,这就导致了老人需要进行抚养的比例提高,与此同时,这使得农村的经济生产效益降低,传统养老模式的地位被削弱了。现阶段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农村老龄人口的加速发展及农村的养老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实现老有所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因此,探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其根本原因在于土地耕作规模过小。小规模传统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户融资能力差,进而导致机械化程度低和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率低,使我国主要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为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在农村推行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本提出以下几点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