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目的]尽管2020年后我国已经全面脱贫,但脱贫农户仍然面临自然、市场、政策等多重生计风险冲击,非常容易再次掉入贫困陷阱。识别与评估贫困山区不同生计策略类型脱贫农户生计风险,为政府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巩固脱贫成果提供实证依据,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方法]文章以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的768户脱贫农户调查问卷为样本数据,运用ESI为综合评价指数,识别与评估不同生计策略类型脱贫农户的生计风险。[结果](1)样本区农业兼业型脱贫农户的户主平均年龄最大、家庭规模最小、劳动力数量最少、受教育程度相对最低;非农业兼业型脱贫农户的家庭规模最大;纯农型脱贫农户的家庭劳动力数量最多,且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相对最高。(2)不同生计策略类型脱贫的生计风险总值依次是纯农型>农业兼业型>非农业兼业型>非农业型,呈现出兼业程度越高,生计风险越小的特征;纯农型是所有类型脱贫农户中最脆弱的群体,生计风险和返贫风险都最大。[结论]当地政府一方面应积极帮助脱贫农户增强非农生计的能力;另一方面应完善农业生产配套设施,营造良好的外部基础设施环境,引导脱贫农户寻求适合自身资源的产业发展方式,提高其兼业水平和兼业质量...  相似文献   

2.
作为农业大国,如何改善农户生计成为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农户生计的相关文献,从可持续生计概念入手,对生计资本、生计风险、生计策略、生计与生态环境的关系4个方面进行综述,为我国促进保护区和社区协调发展以及构建扶贫脱贫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彝族聚居区农户受其特殊地理区位、文化场域、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生存状况、生活条件、发展前景备受关注,然而政府与社会投入多但效果不佳。如何改善该地区生计境遇,提高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以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喜德EJ村为调研对象,从农户生计的客观环境入手,通过系统地分析农户生产、生活、消费等基本活动以求反映农户生计状况;以生计资本为切入点探析农户生计困境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思想为根、设施为先、产业为要、教育为本、金融为核、政策为基"六位一体"的生计策略,初步勾勒了彝区脱贫奔康可行的生计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可持续生计框架"下,利用宁夏中卫、盐池、平罗3个县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倍差法,厘清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净效应。研究发现,总量上,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净效应为正,反映出退耕提高了农户发展能力。从不同类型生计资本来看,除了自然资本的净效应为负外,其余各项的净效应均为正,其中较大的有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耕地被退耕成林地,是自然资本为负的主要原因,而政府对退耕地的补贴对于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增加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晰中国城乡要素双向加速流动背景下,农户生计转型和耕地利用转型的作用关系。[方法]文章在基于农户视角的耕地利用转型分析基础上,分别从城乡和乡村农户两个维度,解析了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展望了乡村振兴下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的研究主题。[结果](1)城乡层面存在着基于“产业→人口→生计→耕地”链条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时空耦合;乡村层面存在着基于农户“生计—生产—耕地”链条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时空耦合。(2)农户生计转型分化及乡村发展主体多元化引起的价值诉求差异化,进一步驱动了乡村耕地利用多功能转型与乡村的多功能转向。基于耕地利用在生态产品供给、休闲康养、文化传承等方面多功能边界的拓展,加速推动了耕地利用、农业生产及乡村发展的多功能转型。[结论]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农户生计视角应关注多尺度多梯度分异下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耦合,注重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发展的“格局—过程”研究,加强基于耕地利用社会生态反馈的、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发展下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研究。  相似文献   

6.
熊健 《山西农经》2020,(1):40-41
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本进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精准扶贫的主战场。在当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的重要过渡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充分利用社会资本,丰富内部社会资源,拓宽外部社会网络,对于增加农户生计资本存量,巩固生计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贫困农户生计资本变化及其与生计策略关系,有助于民族贫困地区项目制扶贫的精准实施,对调整生计资本结构,维持农户可持续生计,促进民族贫困地区稳定脱贫,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新疆疏勒县225户调查问卷数据,测算精准扶贫项目实施前后生计资本变化,并构建多元无序Logistic模型探讨其对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结果]精准扶贫项目实施后,农户生计资本水平整体得以提高,生计资本结构有所改善,但是各项生计资本发展不均衡,生计脆弱性依旧存在;同时生计资本是决定农户选择生计策略的重要影响因素,自然资本是决定农户选择纯农型生计策略的基础,而金融、人力、社会、物质、民族文化等资本决定了该地区农户生计策略由纯农型向非农型的转变。[结论]政府需要加大自然、物质、社会、教育等生计资本方面的扶贫项目投入、提升农民组织化水平、注重金融资本、民族文化资本等生计资本方面扶贫项目投入的精准化并加大监控力度以维持贫困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剖析不同后顾生计来源农户在耕地租赁、生产资料、生产技术、生产劳动力4方面的投资行为及投资方向。研究方法:农户参与式评估,农户模型,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1)非农经营后顾生计来源型农户因耕地转包、转赠、撂荒等原因,基本不参与或由其他类型农户代为参与耕地生产投资;(2)农户耕地生产投资行为在耕地租赁、生产资料、生产技术和生产劳动力4方面均表现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后顾生计来源型农户>农业多样化经营后顾生计来源型农户>兼业化经营后顾生计来源型农户,其中以生产技术投资差异最为明显;(3)农业规模化经营后顾生计来源型农户的耕地投资行为中以水浇地为主要投资方向,农业多样化经营和兼业化经营后顾生计来源型农户则更倾向于对水田进行投资。研究结论:研究为引导农户耕地流转、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耕地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全面和系统地研究掌握少数民族地区自然保护区社区农户生计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生计、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对协调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社区发展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183户农户数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综合对比了不同生计策略类型农户的生计资本与生计结果,探讨了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1)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农户生计资本总体水平较低,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五种资本分布不均衡,农户物质资本最高,自然资本水平最低。(2)研究区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关键影响因素是自然资本与人力资本。(3)纯农户、兼业户和非农户三种生计策略中,兼业户生计资本水平最高,生计结果也最好,综合来看,兼业户的生计状况比纯农户和非农户更好。文章定量评估了农户生计结果,系统地揭示自然保护区社区农户生计现状,采用多种方法分析生计资本、生计策略与生计后果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研究结果与讨论,文章提出加大教育投入、技术扶持是提高研究区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质量的关键;在改善生计的同时,还需加强宣传教育以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以促进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基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期的微观数据,明确农户生计资本、耕地多功能价值感知和土地转出意愿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对不同生计策略下农户土地转出行为响应机制的异质性进行探讨,从而对已有研究的系统性和现势性予以补充。研究方法:熵权法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农户生计资本与其土地转出意愿正相关;(2)耕地多功能价值感知与农户生计资本、土地转出意愿正相关;(3)耕地多功能价值感知只在生计策略相对保守的农户群体中存在显著中介效应。研究结论:(1)经过脱贫攻坚,农户生计资本有了制度性保障和结构性改善,对耕地的多功能价值感知显著增强;(2)乡村振兴时期,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将进一步提升,农村土地流转集中的进程可能加速;(3)通过完善要素市场和优化政策组合,充分发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和乡村振兴战略布局的协同效应,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完美衔接。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CFPS2018的数据,实证研究了非正规金融对农村地区农户脱贫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收入贫困和消费贫困两种贫困维度下,非正规金融均能正向显著地促进农户脱贫;上述脱贫效应对不同类型农户、不同地域存在差异。结果显示,从农户类型来看,非正规金融对农户的脱贫效应集中在非农户中;从地域划分来看,非正规金融主要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户存在显著的脱贫效应,而对东部地区无显著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对我国非正规金融规范发展和服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脱贫攻坚的重要时间节点上,如何营造优良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采用数据分析法、水平分析法,分析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农村居民的收入以及地区三次产业机构的排布,外部因素包括信用环境、政策环境和地理位置。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面临3个重大问题,分别是个别区域信用意识不强、产业布局不合理、对于互联网+等智能农业无法大面积推广。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例如增加农村财务审计人才、均衡产业结构以及改善农户优惠政策等。  相似文献   

13.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新阶段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贵州喀斯特地区贫困范围广布、人口众多,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生态性的特点,反贫困难度大.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贫困农户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对喀斯特地区贫困农户的生产、投资和参与组织化的行为进行分析,总结出喀斯特地区贫困农户的行为特征,并据此提出促进贫困农户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要素稀缺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为支撑,借鉴新经济地理学方法,利用全国七个苹果主产省苹果种植户的实地调查数据,从村级层面就农户劳动密集型、劳动节约型技术选择对其生产经营收入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农户技术选择行为和生产经营收入在地理空间上存在明显的集群倾向;农户技术选择行为对本村庄农户生产经营收入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在农业技术供给主体中,政府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技术推广活动促使农户技术选择行为对其他村庄农户生产经营收入产生显著且稳健的溢出效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由于技术服务功能较弱,未能在农户技术选择对其生产经营收入影响产生空间溢出效应的过程中发挥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地流转对农户生计转型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清晰识别土地流转对农户生计转型的影响程度,以期为后期土地流转政策及农户生计引导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文章借鉴已有研究方法,基于农户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利用内蒙古4个市区的380户农户样本数据,采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对参与土地流转和未参与土地流转农户的生计模式进行了分析,客观评价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户生计转型的影响。[结果]农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户的生计转型产生了显著影响,拥有较低自然资本和较高金融资本的农户倾向混合型和务工型生计策略,同时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家庭更倾向于采取混合型生计策略,而不是采取农业型生计策略。[结论]农地流转后,农户从繁重的种植业活动中得以解放,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非农生产活动,生计策略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从传统的主要依赖种植业到经营养殖业、从事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等非农行业,多元化了农户的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双碳”目标下为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找准减碳动能和路径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粮食种植统计数据,运用碳排放系数法从化肥、农药使用等6个碳排放源测度碳排放水平,基于动态面板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碳排放的影响,进一步采用中介效应模型从“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视角考察其减碳机理。结果 (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粮食生产中的碳排放水平,数字经济每提高1%,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下降7.8%,经过稳健性检验结果仍然可信;(2)数字经济在粮食生产中的碳减排效应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一是在中东部地区、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其减碳作用更大也更显著,二是在地形平坦的平原的减碳效应明显大于土地禀赋稍差的山地、丘陵地区,三是2015年实施的化肥“零增长”政策显著强化了减碳效果;(3)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技术效应”和粮食种植规模化、专业化的“结构效应”,是数字经济削减粮食生产碳排放的重要作用机制。结论 作为新兴关键生产要素,数字经济快速延伸和渗透到粮食生产环节,可以有效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水平和种植规模化、专业化水平,进而推动粮食生产低碳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民组织化建设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街接的前提与根本,本文从日本农协改革出发,重点就日本集落营农组合展开分析,旨在讨论其发展背景和组织化功能定位。分析结果表明,日本农协近年来正朝着合并和市场化两个方向改革,农协在产后环节组织化功能被弱化;在此背景下,旨在推动农业经营规模化的集落营农组合开始出现,并在农产品销售权上得到扩张。值得注意的是,集落营农组合往往出现在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区。反观日本农民组织化建设成效,目前我国农民组织化建设依然面临诸多问题,未来应探索进一步联合产前和产后环节合作组织,同时单独成立产中环节合作组织,在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地区尤其要优先成立。  相似文献   

18.
农户参与电商不仅能够缩短流通环节、节约交易成本,而且有助于改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户绿色生产。本文在阐述参与电商对农户绿色生产意识产生作用的机理性分析基础上,利用猕猴桃主产区的微观调研数据,从农户层面捕捉其参与电商对绿色生产意识的空间溢出效应,并通过两区制空间杜宾模型评估地理标志保护区内外的空间溢出效应差异,主要结论有:(1)农户参与电商及其绿色生产意识呈现明显的地理集聚性;(2)农户参与电商不仅直接导致自身绿色生产意识提高,而且间接诱导周边农户绿色生产意识提高,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3)地理标志保护区内外农户绿色生产意识自身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由于地理标志保护区外农户间绿色生产意识差异性较大,地理标志保护区外比地理标志保护区内农户绿色生产意识自身的空间溢出效应更为明显;(4)参与电商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地理标志保护区内农户的绿色生产意识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其对地理标志保护区外农户的绿色生产意识无显著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时期,脆弱脱贫户和边缘户能否实现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需仔细审视。因能力匮乏、权利缺失导致农户贫困脆弱性不容忽视,增能赋权成为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关键路径,赋权是增能的先决条件,增能是赋权的物化体现。本文基于2018年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实地入户调研数据,从增能赋权视角出发,探讨农户贫困脆弱性缓解及可持续生计形成,并运用工具变量法对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进行修正,基于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资源禀赋差异、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群体差异进行分组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增能赋权均对缓解农户贫困脆弱性产生积极影响,增能赋权是缓解贫困脆弱性和形成可持续生计的关键桥梁;(2)增能不足可能导致非贫困村陷入"新相对贫困"的尴尬处境,赋权不足可能导致非贫困村滋生"灯下黑"现象;(3)赋权对缓解贫困户贫困脆弱性效果更明显,生产权利和就业权利赋权将缩小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扶贫战略工程之一,取得了重要成效。但由于基层政策执行偏差,部分地区有扶贫搬迁农户陷入"安置依赖"、"救济陷阱",或出现"搬而难富"问题。基于对易地搬迁地区村户的随机调查数据进行实证考察,发现相对贫困程度、贫困异质性及家庭特征影响到村户搬迁意愿、搬迁脱贫内生动力及其成效,制约搬迁的扶贫精准性与有效性。搬迁对外出务工村户的生计影响有限,对本地生产的贫困村户有帮扶效应。获得补贴不等于持久脱贫,单一的安置补贴降低了扶贫精准度并容易滋生救济依赖。因此,要改变"包揽"、"一刀切"、"唯补贴"的帮扶方式,扭转"安置结果至上"的政绩导向,设定补贴"弹性区间",规避"救济陷阱"。搬迁政策重心要由"搬迁"转向"脱贫",注重生产经营条件与就业机会创造,推动搬迁农户转型为有发展能力的职业农民或新市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