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经济增长速度和用水量增长速度,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划分为4组,运用LMDI乘法模型将用水量变化分解为投资强度效应、投资效率效应、经济规模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研究发现:各组及各省市自治区用水量变化及驱动效应存在较大的差异;经济增长和人口规模扩大是用水量增加的首要和次要因素,投资效率提高和投资强度下降是抑制用水量增加的首要和次要因素。因此,各省需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节水政策,提高节水意识,提升投资的绿色化,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最终完成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成本驱动、外部输入与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采用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需求压力并不是中国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动因,从中长期看,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以及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攀升才是主要驱动因素。分种类农产品的估计结果表明,相比畜产品价格更多受到生产资料成本的影响,种植业产品价格上涨很大程度归因于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冲击。 相似文献
3.
[目的]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增”,但农业经济增速放缓。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优质农产品占比不高等问题促使农业生产急需从规模增长型转向结构优化、品质提升的高质量发展型。探究区域农业生产的整体特征和空间相关性以及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对于农业生产环节的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门槛效应,以期为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空间合理布局和产业链逆向融合并引导生产环节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利用2009—2018年长三角26个地级市的空间面板数据,运用莫兰指数考察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空间权重矩阵,选用空间计量和门槛模型进行空间效应和门槛效应分析。[结果](1)各地区的农业产值具有空间相关性;(2)农产品加工业的集聚发展促进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其带动作用呈现“倒U型”关系;(3)对周边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生产,不受虹吸效应影响。[结论]适度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同时通过差异化发展战略着重在农业经济欠发达地区引入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增长极并引导产业创造路径依赖,利用农业的空间相关性与加工业的空间溢出效应带动地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土地市场发展的驱动机制是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城市土地市场发展的驱动因子主要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因子,其中经济、社会因子是短期土地市场发展的主导因子,相关制度通过影响驱动因子的作用机制使市场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外部特征。通过分析和选择驱动因子,以南京市为例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宏观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提升是当前城市土地市场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地方政府的偏好可能影响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应从改善社会收入分配、转变政府职能、推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方面入手保障城市土地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601个长沙市消费者的调查数据为例,剖析了长沙市消费者对安全认证农产品的认知情况、接受意愿、支付意愿和实际的购买行为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较高,但对安全认证农产品的认知程度较低、信任度较低,因此,消费者对安全认证农产品的购买意愿及购买行为都处于一个较低地水平。其中,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认知程度、受教育水平、以及对政府的信任等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消费者对安全认证农产品的购买意愿与行为。为此,应进一步提高安全认证农产品的安全性、加强安全认证农产品的信息发布、提高政府对农产品安全认证的公信度等,以切实提高消费者对安全认证农产品的购买,进而促进安全认证农产品的持续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6.
消费者对安全认证农产品自述偏好与现实选择的一致性及其影响因素——以生鲜认证猪肉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鲜认证猪肉产品为例,本文利用对北京市城镇消费者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消费者对安全认证农产品自述偏好与现实选择的一致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尽管50%以上的消费者对生鲜认证猪肉有自述偏好,其食品质量安全意识较强,但是,消费者对生鲜认证猪肉自述偏好与现实选择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消费者受教育程度、消费者家庭月收入、家中是否有18岁以下的孩子和家庭人口规模等是影响其对生鲜认证猪肉自述偏好与现实选择一致性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因素。消费者对生鲜认证猪肉的意愿支付价格、消费者对质量安全认证知识和认证农产品的了解程度显著正向影响其对生鲜认证猪肉自述偏好与现实选择的一致性。此外,消费者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和其所感知到的生鲜猪肉产品的质量安全隐患等变量也会较显著地影响其对生鲜认证猪肉自述偏好与现实选择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2005~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分析了农业经济增长对农业环境污染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有:一是农业经济增长因产出规模的扩大,对农业环境污染产生非线性影响,该影响与污染物要素投入指标的选取而异;二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同污染性要素投入指标正相关,产业结构同污染指标负相关;三是农业经济增长对污染性要素投入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化肥流失量的空间溢出弹性是直接效应弹性的6.46倍,农药流失量的空间溢出弹性同直接效应几乎相当,塑料薄膜残留量的空间溢出弹性仅为直接效应弹性的0.498;四是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农业机械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外溢"效应,这可能是导致其对农业环境污染产生影响的重要原因。本文的政策意涵:构建更为科学有效的农业环境污染监测指标体系,提高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方面的技术水平,构建区域农业环境治理的联合机制,开展区域间的诸如品种研发、技术开发、农业机械服务外包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地区间的技术共享、新型农业服务经营主体形成和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地区的产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9.
<正>近年来,山东聊城阳谷县无公害水产品认证速度大大加快,促进了全县水产品生产质量和安全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全县人民吃上放心水产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以点带面促进全县水产品的健康养殖,目前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3个、面积达50公顷,认证产品有鲤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等9个品种,产量达140吨。重点分布在定水、阿城、张秋等地。同时,以特色经济鱼类产业为重点,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企业建立在真正市场驱动基础上的并购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已经有了近20年的历史,相对于西方企业近百年的并购历史,我国企业并购还处于起步阶段,并购效应比较落后.本文在研究我国企业并购效应现状及形成原因基础上,从宏观制度和企业自身两个层面提出改进我国企业并购效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目前农产品认证的主要类型。近几年,北京市\"三品\"发展稳步上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是也面临一些困难,如生产者的积极性、农户的生产组织形式、生态价值的体现以及品牌公信力的提升等问题。因此,该文提出了启动生态补偿,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加投入等对策,以推动\"三品\"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使其生产规模在郊区农产品中比例不断提高,从而促进北京农业向品牌化和生态化提升。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首先回顾了局部均衡下对森林认证的社会福利效应的分析,其次基于一般均衡分析的视角,用新古典模型,在充分考虑森林认证的环境效益情况下,分析了森林认证的社会福利效应,指出只要出自由贸易社会收益大于自给自足情况下的社会收益,自由贸易给消费者的效用也就会增大,进口国家要考虑认证林产品的环境收益,需要给予林产品进口实施进口关税或价格扶持,以鼓励更多资源向认证林产品部门集聚。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分析确权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并探究禀赋效应的中介作用和社会资本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为落实宅基地确权政策提供经验借鉴。研究方法:有序Probit、逐步回归以及基于Bootstrap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检验方法。研究结果:(1)确权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在考虑选择性偏误后,结果依然显著。(2)禀赋效应在确权抑制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社会资本能够削弱禀赋效应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抑制作用。(4)对于户主年龄较大的农户家庭和宅基地距离县区更近的农户而言,确权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负向影响作用更大。研究结论:细化确权颁证工作内容,通过政策宣传引导农户正确认识确权的目的和意义,同时重视社会资本等非正式制度在宅基地退出中的补充作用,因地因人制定宅基地退出政策,分类保障农户差异性权益需求,充分激发宅基地确权的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4.
李发俊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1):3-5
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以人均GDP为衡量指标分析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湖南省县域经济处于空间集聚过程中,经济空间结构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模式。通过模型对经济空间格局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表明,湖南省县域间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不显著。HH型县域集聚区内部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作用有限,区域经济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HL型县域与相邻县域呈负相关,其经济发展剥夺了外围县域的发展机会;LH型县域获得高水平发展县域的辐射获得很快发展,有向HH型转变的趋势;LL型县域之间的经济溢出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There appears to be a divergence between the conceptual literature in economics on forest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and the practical literature on economic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The former focuses on forest resource accounts and issues related to measurement of integrated natural or forest capital accounts. The latter includes some elements of capital accounts but also contains a variety of other community level economic activity indicators. The divergence between these two bodies of literature is evaluated in this paper. Some explanations for the differences are offered as are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and investigation in the area of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相似文献
16.
《Journal of Property Research》2012,29(1):1-24
Utilising a selection of 10 urban area data sets in New Zealand for the period 1994–2004, we examine local house price co‐movements by using various house price indexing approaches, at a monthly level. Applying the Granger causality test based on a 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 (VECM), where seasonality is considered by using seasonal dummy variables, we found in the long run that the ripple effect is most likely constrained within regions.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the ripple effect will spread nationally between main regional centres.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theory that the ripple effect is likely to be caused by a region’s internal economic factors rather than migration and spatial arbitrage. 相似文献
17.
提出以“增长三角(徐州、济宁、临沂) 双港(连云港、日照)”为空间构架的网络型的淮海经济区发展模式和包括“极点的优化、通道的优化、区域市场一体化机制的建立、区域协调管理组织的建立”的淮海经济区的空间组织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静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3):10-11
以17个地级市为研究的地域单元,定量分析了1990年代以来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动态变化特征,并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等3个层面上阐述了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陈生斗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3):14-20
该文全面系统总了我国\"十一五\"和2010年无公害农产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的成效与主要经验,分析了\"十二五\"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发展形势,提出了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明确了2011年的工作思路、重点工作和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供应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效应,为基于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下的土地供应政策改革提供思路。研究方法:在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经济空间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土地供应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计量模型,定量测度土地供应结构对本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以及在城市之间表现出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1)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相关性不强,三省内部,仅湖北省地级市表现出较显著的空间相关性;(2)土地供应结构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空间外溢性且在用地类型上存在差异;(3)增量建设用地供应量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提高的直接效应最显著,工矿仓储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供应量的间接效应显著。研究结论:要进一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升级,优化土地供应结构,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