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国四十五年南方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国勤 《中国农史》2001,20(1):68-78
本文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建国45年来(1949-1993年)南方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概况,指出:(1)南方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传统经验阶段、全面改革阶段、局部调整阶段、结构优化阶段等4个阶段;(2)南方耕作制度调整与改革取得了5个方面的成效;复种指数不断提高;作物产量成倍上升;农业结构趋向合理;农田优化模式增多;养地方式改变;(3)我国南方已形成和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耕作制度体系,这包括:水土保持型耕作制度;农牧结合型耕作制度;用养结合型耕作制度;集约高效型耕作制度;抗灾减灾型耕作制度;资源保护型耕作制度。  相似文献   

2.
中国耕作制度发展及区划方案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我国农业全面进入转型发展阶段,适应气候变化和技术进步双重影响及资源环境保护要求,是新阶段耕作制度改革发展的迫切需求。[方法]文章基于1985—2015年以县域为单元的作物生产与资源要素空间数据库,分析资源与作物生产匹配特征及其变化动态,并运用遥感、GIS、模型模拟等方法,进行了耕作制度区划方案更新。[结果]受气候变化及品种更新、栽培耕作技术进步等影响,我国熟制界限指标、作物种植结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新的耕作制度区划将全国分为3个熟制带、11个一级区和41个二级区。[结论]基于气候变化与技术进步双重影响构建的耕作制度区划指标与区划方案,能够更好地突出我国耕作制度区域特征和服务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及布局优化。未来我国耕作制度发展将围绕资源节约、生态友好、集约高效、产业协调目标,适应机械化、规模化、精准化发展趋势,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积极开发多功能的新型耕作制度模式与技术。  相似文献   

3.
钟树福  黄国勤 《中国农史》1990,(1):69-74,62
本文首先从产量、产值、大农业结构和粮经生产四个方面,对1978——1988年来江西农业生产的发展概况作了回顾;接着简述了江西省近10年耕作制度的改革情况,即①复种指数提高;②绿肥减少豆类增加;⑧新型耕作制度增多;第三,对高功能、高效益耕作制度作了归纳和分析:①农—鱼型,②农—牧型,③农—菜型,④农—瓜型,⑤农—药型,⑥农—菌型,⑦农—果型;最后,对江西耕作制度的发展趋势作了探讨:①进一步调整作物结构和布局;②提高复种指数;③开发冬季农业;④发展旱地间套作;⑤将蔬菜、瓜、果、食用菌、药用植物引入农田生态系统;⑥多产业结合,三效益并举。  相似文献   

4.
(一) 辽宁省的耕作制度基本上是禾谷豆轮种的一年一熟的垄作耕作制,只有西部的风沙干旱区有一部分粮草轮作,南部、中部和西部的少数平原地区有一部分套复种。水稻实行连作。全省复种指数仅在5%左右。建国四十年来,这一基本的耕作制度总的来说变化不大。但从具体内容分析,不论是作物结构、种植方式、轮连作、土壤耕作和培肥地力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从作物结构看,高产作物面积增加,低产作物面积减少,细粮作物增加,经济作物有增有减。变化最大的是玉米、水稻,面积增长很快,高粱、谷子、大豆面积减少最多。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受气候变化和市场化的影响,花生成为山东低山丘陵区的主要经济作物,形成集中产区。在高利润刺激下,低山丘陵区的农民通过种植花生融入国际市场,并利用种植花生的方式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受制于作物属性、粮食短缺和肥料不足,在种植花生的同时,这些地区的农民也大规模种植番薯,将两者结合形成新的耕作制度。与传统观点不同,本文认为人口压力理论并不能完整解释美洲作物的扩种原因,应将其置于耕作制度的大背景下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湖北省耕作制度改革的历程分为五个阶段,并总结了改制的成就,分析了现今耕作制度的优势与不足之处。文章指出目前的问题是:①资源潜力未充分发挥;②绿肥面积锐减,耕地用养矛盾突出;③连作重茬多,轮作换茬少;④冬闲田面积过大。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下一步的调整对策,即:①增加饲料作物和绿肥的比重;②开发冬季农业,逐渐减少冬闲田;③发展不同类型地区的立体种植模式,即城郊粮菜集约型、人多地少区粮经高产型、商品粮棉油基地集约型、山区水田坡地立体间套型等模式。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我省的农田耕作制度。  相似文献   

7.
作物秸秆处理是保护性耕作制度取代成功的关键。在加拿大西部平原地区,通常将作物秸秆粉碎,并将粉碎的秸杆均匀地铺撒在土壤表面,这项工作一般是在收获作业时同时进行的。保护性耕作制度另一个关键点是作物轮作。轮作不但可以用来控制作物的根部、叶部病害和某些虫害,还能保证地表有不同类型的秸秆覆盖,从而可以简化秸杆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发展同仁县农区畜牧业的对策:一是改变现有耕作制度,在农田中套复种优良豆科牧草;二是退耕还草,将不宜种农作物的地段改种禾本科、豆科牧草;三是发展日光暖棚养畜;四是推广秸秆青贮、微贮和氨化技术;五是加强扶持,搞好科技和产销服务。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江西省耕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国勤 《中国农史》1994,13(2):94-106
耕作制度是农业生产的一项战略性措施。耕作制度的不断调整,改革和发展,对农业生产起差起差着基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在简要阐述建国40多年来江西农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对江西省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改革与成效,现状与问题,前景与趋势等作了分析和探讨,是一篇比较系统和全面论述江西耕作制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发展的文章,对江西目前及今后耕作制度的调整和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南方稻田耕作制度的调整与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改革开放15年来,南方稻田耕作制度调整与改革取得的成效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南方稻田耕作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南方稻田耕作制度调整与改革对策和思路,对指导目前南方稻田耕作制度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湖南中低产稻田耕作制度改革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湖南中低产稻田耕作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其改革的主要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对新研制的耕作制度进行了效益评价。  相似文献   

12.
我国南方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耕作制度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建立我国南方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耕作制度体系的重要性及战略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我国南方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耕作制度体系应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1、水土保持型;2、农牧结合型;3、用养结合型;4、集约高效型;5、抗灾减灾型;6、资源保护型。  相似文献   

13.
论提高南方耕地复种指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南方耕地利用尚不充分.耕地复种指数还有较大潜力可挖。本文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提高南方耕地复种指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出了提高南方耕地复种指数的途径、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对目前及今后南方耕作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测土配方施肥,需要考虑到作物、土壤、气候、耕作制度、肥料体系的相互联系,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作物对各种养分的需要,以达到获得最高的产量和最大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南方红黄壤地区农业生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南方红黄壤地区农业生态存在10大问题:1.人地比低;2.生产力低;3.水土流失;4.肥力下降;5.灾害频繁;6.结构单一;7.利用率低;8.中低产田多;9.生产条件差;10.森林覆盖率低。为了开发红黄壤资源,提高南方红黄壤地区生产力,挖掘其生产潜力,必须保护和维持本地区的农业生态平衡,建立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为此应采取以下对策:1.优化耕作制度,建立合理的轮作体系;2.建立高效农田;3.建设庭园经济;4.大搞生态农业;5.增加农业投入。  相似文献   

16.
农田土壤水与作物成长关系最为密切,它直接影响到作物生长的水、气、热、养分等状况。而地面水和地下水只有转化为土壤水分,才能为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因此,农田土壤水分状况是作为生长环境的核心。不同作物在不同成长阶段所需的水分也是不同的。一般作物苗期需水较少,随着作物生长逐渐加大,到生长旺盛时期蓄水量最大,成熟期蓄水量逐渐减少。因此,准确把握作物水分临界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农牧结合,开发江西饲料资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江西饲料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实行农牧结合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提出了开发江西饲料资源的对策和途经:1.建立农牧结合的耕作制度;2.绿肥过腹还田.实行农牧结合;3.开发田塍资源.发展饲料生产;4.将农作物秸秆转化为饲料;5.将饼粕转化为蛋白质饲料。  相似文献   

18.
《粮食问题研究》2011,(3):34-34
不久前,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以粮食主产省和非主产省的主产县为重点地区,以增加重要紧缺品种供给和推广落实防灾减灾增产关键技术为重点.开展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力争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去年水平,实现夏粮丰收、早稻增产、秋粮稳定,全年粮食产量在1万亿斤以上。为此,一要落实播种面积。严格耕地保护,推进耕作制度改革和规模化种植。引导农民扩大粳稻、玉米、杂粮等农作物生产。二要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相似文献   

19.
<正> 湖南省安乡县是一个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常年种植水稻40万亩左右,稻田耕作制度主要是肥——稻——稻、油——稻——稻、油——稻等“老三篇”,农业结构单一,粮食产品难卖,稻田效益低下。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我县大力改革稻田耕作制度,利用稻田良好的生态环境,实行立体种养,即在种好水稻的同时,在稻田养殖鱼类、河蟹、泥鳅  相似文献   

20.
再论中国古代的垄作耕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 中国的垄作耕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大约创始于西周,初步发展于春秋战国,大发展于秦汉至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时代达到成熟阶段,(二) 并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它在防旱抗涝、用养结合、通风透光、加厚耕层等方面,显示了明显的优越性,它在垄作技术上积累的丰富经验,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三)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耕作方法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条件。因此,垄作耕法只能作为整个耕作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因地、因时、因作物制宜地加以运用。从东北地区来看,逐步建立一个深松、翻耕、耙茬、免耕相结合,垄作与平作相结合的完整的耕作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四) 中国固有的垄作耕法,由于耕具和动力的限制,还存在着耕作层浅和犁底层硬的问题。在加大动力、改革工具的条件下,采用以“间隔深松”为特征的垄作深松耕法是改革固有垄作耕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