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悦洲 《农村经济》2004,(12):81-84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解决中国农业发展中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一些农业发达国家采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做法,也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同时,我国农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已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也为农业的进一步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的实践,一个深刻的经验教训,就是没有很好走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而在农业和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带来人口膨胀、耕地锐减、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紧迫而重大的课题。本文对实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我国中西部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多年来,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我国“九五”计划和远景目标纲要中,党和国家已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重大发展战略,现阶段我国把开发中西部作为我国当前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在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的金融体制和农业的经营方式决定了金融对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没有起到应有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4.
孙淑梅 《山西农经》2023,(1):120-122+129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应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观念关注度的提升,在农业发展中融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未来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应改变原有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经济向着集约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各地相关农业部门开始在政策的引导下逐步探索农业发展的生态化和集约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切入点,分析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径,以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道路,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增长潜能已逼近其极限,循环农业的提出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应用价值的经济模式。充分利用新一代高新技术创造新兴的农业发展模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6.
知识农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科技、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知识物化的价值在农业产品中占较大比重的农业。通过知识资本对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的双重替代,可使农业摆脱资源有限的约束,减轻现代农业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发展我国知识农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决定农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当今世界,科技知识已成为农业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最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我国农业除需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之外,还面临着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山东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东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陈希玉傅汝仁丁希滨朱秀香王淼一、内涵与特征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关于发展的新的战略思想。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在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的体现。它是指...  相似文献   

8.
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这不仅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严重障碍,也直接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以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今年,江苏省全面启动农产品质量建设,组织实施“食物安全保障体系工程”,以确保农产品的食用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区域化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并且把“绿色、生态、优质、高效”作为农业区域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使人们对都市农业的认识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0.
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21世纪粮食安全保障和保护生态的首要任务。我国氮肥利用率一般只有30—35%(发达国家达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镰刀弯”政策影响下全国玉米变化规律,对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至关重要。[方法]采用综合考虑植被物候和叶片水分变化的玉米制图方法,结合海拔、坡度、积温和降雨等不同环境因子分析“镰刀弯”地区玉米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通过2 767个调研点位验证,总体精度达9082%,Kappa系数为086。[结论]2015—2018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持续下降,减少约27948万hm2,比例下降64%,其中80%以上减少玉米集中在“镰刀弯”地区。4年来“镰刀弯”地区玉米减小面积近90%发生在东北冷凉区与北方农牧交错区。东北冷凉区玉米面积先减小后微弱增加,面积整体下降约117%,玉米减少主要发生在玉米种植面积大且较为密集的地区,而在海拔较高、积温低和降雨少等自然环境较差区域玉米相对减少比例更大,更易受政策影响。北方农牧交错区玉米种植面积持续下降,面积减少约135%,与其他环境因素相比,降雨不足对玉米种植变化的影响更大。综合考虑实地的自然环境因素,对“镰刀弯”政策的实施会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气象研究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在华北平原的适用性,能够为区域减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61—2015年华北平原气象观测资料,使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标准化降水蒸散量指数(SPEI),从数理统计、土壤湿度、农作物受灾面积等方面综合分析了SPEI在华北平原地区的适用性和对干旱的评价能力。[结果](1)华北平原地区SPEI与10~20cm土壤相对湿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SPEI值越大,气候越湿润,土壤湿度越大。(2)同一时间尺度下,不同地区SPEI与农作物受灾面积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由弱到强分别是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而各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由少到多依次为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灌溉对潜在蒸散量计算结果干扰较大,SPEI对水稻种植区域的历史干旱识别不灵敏;(3)文章计算的SPEI能够与历史同时期发生的、厄尔尼诺引发的干旱事件很好地对应起来,华北平原地区整体呈不显著的干旱化趋势,各年代差异较大。[结论]综合考虑了气温、风速和日照时数计算的SPEI,年尺度和季节尺度能够与典型站点典型年份的干旱事件很好地对应起来,与土壤水分监测数据和农作物灾情数据有显著的相关性,能够较好反映干旱严重程度,经过数理统计检验的SPEI适用于华北平原地区干湿变化的研究,但同时也要注意灌溉农业区的特殊水热状况,做出合理的分析调整。  相似文献   

13.
曹淑敏  陈莹 《水利经济》2015,33(4):47-49
在统计我国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对再生水、海淡水、雨洪水、矿井水、苦咸水等5种非常规水源占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再生水利用主要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地区,海淡水利用主要在沿海的浙江省、天津市、河北省等省份,雨洪水利用量以山东省、云南省、江苏省居前三位,而苦咸水利用量以河北省、甘肃省、山东省最多,矿井水利用量主要集中在山西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3个采煤大省。总体来看,我国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水资源相对紧缺、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北方地区,以及沿海淡水资源缺乏的省份和海岛。虽然我国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量逐年增加,但在管理和技术上存在缺乏扶持政策、缺乏统一规划、水价成本倒挂、技术标准不完善、技术驱动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最后从完善政策、统筹规划、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强监管和宣传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华北地区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现阶段资源环境问题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随着城乡建设进程的加快,农业资源环境问题凸显,探究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发展关系,对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通过构建华北地区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两个系统发展评价指标,采用熵值法和加权综合法评价2010—2016年该地区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模型,深入探究华北地区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关系。[结果](1)2010—2016年华北地区农业经济评价分值整体呈上升趋势,由2010年的0.096提高到2016年0.847;农业资源环境的评价分值存在波动。2010—2016年两系统之间一直处于中等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由低度协调耦合最终过渡到高度协调耦合。(2)2010—2016年,华北地区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农业资源环境与农业经济增长两系统之间均处于中等耦合阶段。山西省和河北省两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度由低度协调耦合最终过渡到高度协调耦合,内蒙古由低度协调耦合过渡到中度协调耦合,北京市和天津市两系统均处于中度协调耦合阶段。[结论]华北地区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性表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如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向更高水平耦合阶段发展依然是今后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近几年,华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研究其空间基本分布特征,剖析其发展影响因素,对把握其休闲农业分布现状,找准发展华北地区休闲农业关键入手点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2012—2017年华北地区评定的680个休闲农业园区(企业)为样本,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休闲型农业园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简要分析,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探究华北地区休闲型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1)华北地区休闲型农业园区呈集聚分布,且集中分布程度极高,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分布在北京,其次为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分布最少; (2)影响华北地区休闲型农业发展排名前3位的因素是公路密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3)目前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游客消费水准已成为影响休闲型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要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因子。[结论]休闲型农业是一个新产业,影响华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是政府以及投资者,游客的可意愿度、经济能力已经不是休闲型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发展休闲农业产业要从增加对投资者的政策导向以及增加园区(企业)的可到达性,将公路密度适当向郊区拓展入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研究中国村庄数量演变过程及其成因,是为科学认知乡村地域发展规律,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地域系统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方法 文章以宏观层面的社会经济数据和电子地图数据为基础,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讨中国村庄数量演变过程、空间分布和区位特征。结果 (1)1990—2016年中国行政村数量呈大幅度下降趋势,减少幅度为29.2%。其中2000—2006年减少幅度最大,占研究期减少数量的85.54%;(2)中国行政村分布与演变的区域差异显著。华东区行政村数量分布远高于其他区域,其次为华中、华南、华北区。村庄数量高速减少省区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等东部省区和四川、重庆、陕西等中部省区;村庄数量高速减少县主要位在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社会经济落后、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地区。(3)村庄空间分布类型总体呈现为集聚型分布,在空间上出现2个多核心带状高密度集聚区和1个单核心集聚区,分别位于华北平原、长江中游平原和广东东部沿海地区;村庄数量区位特征显著,整体上绝大部分村庄分布在低海拔与现状水系和交通道路具有较好的邻近性;(4)乡村人口数量、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大中型农用拖拉机数、农林牧鱼业生产总值等是影响我国村庄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结论 生态环境脆弱区和地质灾害多发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区和城镇化水平较高区是中国村庄数量大幅度减少区。自然资源禀赋及其地域差异是村庄分布格局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城镇化发展与乡村人口转移是村庄数量减少的重要驱动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缓解了村庄数量减少速度,政策对村庄数量演变进程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五结合"生态温室生命周期评价及比较分析,发现各类温室潜在的环境影响及其关键要素,探索各模式改进提升的重点及未来发展方向。[方法]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将"五结合"生态温室与国内典型地区节能日光温室和国外同类模式进行环境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五结合"生态温室替代常规模式的可能性。[结果]较节能日光温室,生态温室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气候变化、潜在的环境酸化、富营养化、人体、水体和土壤毒性分别降低了27%, 64%, 27%, 32%, 43%, 97%, 99%和99%,综合环境指数降低98.6%,环境效益大幅度提升。与国外同类模式相比,由于充分利用太阳能,中国常规模式在降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减排方面优势明显,其他各项环境指数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但"五结合"生态温室各项指数全面优于或接近国外同类模式。[结论]以"五结合"生态温室为代表的生态模式能够解决国内外温室发展面临的众多瓶颈问题,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海外城市化与耕地保护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研究目的:研究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及其耕地面积的变化,以期为快速城市化时期中国的城市发展和耕地保护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文献法,对比分析和统计分析法。研究结论:城市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台湾、日本以及北美西欧的经验表明,城市扩展和耕地面积保持相对稳定并不矛盾,其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城市发展道路及其土地利用方式,并有相关政策作保障。对中国城市化发展和耕地保护的启示:(1)选择合理的城市化道路,实施大都市发展战略是中国应对耕地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2)“开源节流”是保持耕地面积稳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泉州湾北岸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在对泉州湾北岸旅游资源开发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崇武古城、青山湾、百崎湖、红树林和洛阳桥的滨海旅游开发环境效应问题,提出泉州湾北岸滨海旅游开发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0.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恢复与重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洞庭湖区是我国较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湿地分布区,又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分析洞庭湖区湿地主要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立了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的相关指标体系,对洞庭湖区17个县市进行了湿地生态脆弱的量化评价,最后提出了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