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农业水权流转的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约中国农业水权流转的主要因素包括对农业水权的内涵理解不全面、对水资源的所有权主体理解不准确、对水资源所有权的经济实现的认可程度不高、对水权的初始分配存在争议、灌溉用水定额管理水平低的同时农民对定额管理的期望低。制约中国农业水权流转的深层原因包括农业水权的不确定性不利于水权流转、外部性强使交易过程中的干预主体多、排他的操作性差、水权交易中的信息不充分、产权不清晰、立法存在模糊之处、管理中重行政轻法律、农业水权改革存在问题。促进水权流转的建议包括加强水权的立法、正确宣传水权的基本权利、强化水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加强农民对水资源所有权和其他权利的资产化管理、做好水权的初始分配、建立水资源使用登记制度、加强水权交易合同的立法与管理。  相似文献   

2.
发展节水灌溉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中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现状,运用山西省的实地调查资料对村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状况和影响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村经济发展水平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有直接的影响;②在水资源供给量和节水灌溉技术资金投入有限的条件下,应优先考虑对经济作物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③粮食作物一般采用水利用率较低的传统技术,而经济作物一般采用水利用率较高的现代技术;水资源短缺程度会影响农户灌溉技术的选择;水价和是否有政府扶持对经济作物灌溉技术选择有显著的影响,而这两个因素对粮食作物灌溉技术选择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节水灌溉发展现状与管理模式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节水灌溉和改善灌溉管理是解决当前农业用水短缺问题的最佳途径,世界灌溉工程管理改革的方向是产权私有化、农民参与管理或全部移交给农民自主管理。中国在节水灌溉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也存在重建轻管、农业土地制度僵化、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产权不清晰、管理模式粗放等问题。综述了节水灌溉工程管理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节水灌溉工程管理中迫切需要研究的农业土地制度改革、建立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管理模式和制定规范化管理方法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加强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水灌溉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是缓解水资源危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该文主要分析了新疆水资源与灌溉技术,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节水农业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水资源严重短缺,农业灌溉用水主要依赖于地下水,地下水超采问题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从产权经济学角度对地下水超采原因分析得出,地下水资源具有“社团”产权属性是产生地下水超采问题的主要原因。地下水水权排他性不完全,产权界定不清晰,水权效率极低。水权市场制度建设不完整,无水权交易机制,导致水权转让受阻,进而导致地下水超采问题的发生。因此,应着力推进井灌区农业水权制度改革,将农业水权清晰界定到户与建立水权交易和流转机制有机统一起来,以此来优化地下水资源配置,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  相似文献   

6.
呼应 《农村经济》2006,(2):59-61
水是一种稀缺的基础性自然资源。一个地区、一个流域,当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一定程度后,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的矛盾就会凸现出来。在我国社会用水总量中,农业用水约占70%,节约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尤为重要。然而,在转型经济的大背景下,节水农业却发展滞缓。节水灌溉投资巨大,投资体制的不完善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分析灌溉和投资对我国粮食产量影响的基础上,产生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节水灌溉资金的投入情况及国际经验,进而提出增加财政投入,增加政策性贷款,从社会筹集资金、征收水资源费、小型水利设施民营化等完善节水农业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水资源特别是农用水资源严重缺乏,因此,大力挖掘我国灌溉的节水潜力,扩大节水灌溉面积,促进农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其一,发展节水灌溉有利于缓解我国水资源危机。当前,水资源缺乏主要是利用率不高。我国水资源利用率只有0.4,而技术先进国家达0.8-0.9。其二,发展节水灌溉有利于水利现代化。其三,发展节水灌溉有利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因此,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贷款作为发展节水灌溉事业中的一个主要资金来源,必须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明确发展思路,选准投向重点,加大信贷资金投入,改善灌溉设施结构,积极提高灌溉效率,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水资源的日渐匮乏,节水成为解决缺水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农田灌溉节水是农业发展的未来,也是必须手段,是发展农田水利的重要基础。节水的过程是利用自然规律、技术改革等条件,将供农业使用的水更多的进入到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减少水的浪费。下面就介绍几种新的节水灌溉技术,以期为节水灌溉的发展多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9.
在"准市场"机制的影响下引进水权与水市场制度来改革原有的政府主导的水资源配置绩效成为西部民族地区水资源问题治理的主要策略。通过农业节水和水权转换,地方政府将稀缺的水资源从农业配置到工业领域,从而实现工业落户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工业发展与水资源市场价值的提高,工业反哺农业推动了农民转产增收,并形成了农业节水自我强化的正反馈过程。基于"准市场"机制,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权转换发展出一种"以水生财、以财治水"的区域水资源问题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干旱缺水始终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水的永续利用问题越业越突出,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水资源的供给日益短缺,尤其是当今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造成可利用的农业用水日趋减少。面临这样一个矛盾的状况,本着重研究农业水资源在配置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配置制度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解决重庆云阳小农水存在的无人管护、运作效率低下导致工程性缺水等问题,探寻管护模式、工程规模与管护效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文章对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与管护机制创新试点重庆云阳县进行了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运用DEA分析方法和问卷方法探究了堰塘工程规模和运行效率与管护的关系。[结果]私有化管护模式要比集体管护效率高,并且规模较大的工程易私有化,分析结果符合实地调研结果。同时指出试点所做的举措与背后的原因,并给出适当的改革建议。[结论]提出改革需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进一步放开堰塘的经营权与收益权,对于小规模集体管护的堰塘及规模大的个人或联户无能力经营的堰塘,由用水者协会管理。该文对重庆乃至处于西南山丘区的小农水管护模式的改革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也为其他区域的小农水体制机制改革的理论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甘肃石羊河流域民勤绿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民勤绿洲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的末端,近年来由于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生态恶化。该文从人口变迁、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活动等方面分析了原因,提出了以提高水效率为目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风力发电和用水较少的高科技工业、农产品加工项目;变革农作制度,大力推广设施农业、膜下滴灌、垄沟灌溉等节水农业技术,实现绿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熵值法的河北省农业用水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需求居高不下,投入压力积聚;供给增长有限,地下水开采程度不断加深;部分地区水资源污染、浪费以及利用的低效率等方面,总结了河北省农业用水的现状及问题,进而选取水资源消耗、水资源自然条件、水资源技术条件和经济产出效益4方面的指标构建了农业用水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数据的时间序列矩阵,应用熵值法进行了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通过实证分析得到2005~2012年各年农业用水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研究结论:影响农业用水效率的因素中,技术条件贡献率最大,其次为产出效益、消耗程度和自然条件;农业用水综合指数近几年有所增长但呈现波动态势,技术条件指数走势与其趋同,其他影响因素对水资源效率贡献度变化较平稳。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在提高农业用水利用技术条件、提高投入产出率、减少水源消耗、增加供给几个方面探索了提升河北省农业用水利用效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陈文江  李宗尧 《水利经济》2006,24(6):40-41,49
简述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分析了我国农业用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设计节水激励机制、改善水利工程管理、完善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厦门是缺水城市,然而水务管理却出现水权关系混乱、水法律法规体系分离、水行政职能交叉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有效节约和利用水资源,本文分析水务体制改革进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短缺和农业用水浪费是中国的怪现象.由于我国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主体单一,制约了工程的管理和利用效率.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是按营利组织的模式安排水利工程产权,有利于调动工程经营者提高水利工程运行效率的积极性.因此,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必然会大大促进节约用水.  相似文献   

17.
The nature of the seasonal water market is examined using a theoretical model and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Victorian market. Drivers of the seasonal opportunity cost of water include the underlying nature of investment in the industry made in the context of risky entitlement yields; and the timing and nature of information regarding seasonal water availability and rainfall. Seasonal water markets facilitate the re‐allocation of water availability according to this short‐run opportunity cost. Evidence from the market suggests that transactions costs are low and most of the existing constraints to trade in seasonal allocations are the result of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Analysis of market data suggests that the price response of the market to water availability is much more pronounced in years of low rainfall.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paper for wider policy reform are th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improving property rights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tertemporal risk before other reforms, such as broadening of permanent water markets and institutionalising environmental flows, are implemented. This is because these other reforms will chang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 of water use and thus affect reliability, which underpins the value of water in irrigated agriculture.  相似文献   

18.
Land system reform (LSR) helps to protect farm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national food security. China is a country dominated by agriculture but insufficient arable land resourc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and land is prominent. To alleviate the man-land contradict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LSRs, especially in the past half century. Extensive and in-depth studies have been done on the process and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LSRs, but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necessity, problems and key measures to deepen the land system reform is still insufficient. Based 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LSRs, this study firstly analyzed the key issues and new challenges existing in or arising from China's land system, then put forward the necessity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land system, and discussed specific measures taken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land system in China at present and finally pointed out the future LSR’s dire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rural LSR has gone through five stages in general since 1949. The key problems existing or arising from the current land system in China include unclear subject of land property right, serious in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rapid farmland convers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farmers’ interests and land system. The dual land system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severely restricted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countr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actively promoting the reforms of rural agricultural land, collective operating construction land and homestead to further remove the dual institutional barriers that hinder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tegrated land trading market. The vision is good, but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for China's LSR. The direction of China's rural LSR is to make the property rights relationship clearer, the farmland rights more complete, the transfer transactions more market-oriented and the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more equal. Deepening the rural LSRs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l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safeguard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farmers, promote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land relationship, and inject new vitality and momentum into rural revitalization. Cooperative promotion of land resource capitalization reform 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reform is the key area of land system reform in China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全国不同区域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其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脱钩关系,期望为农业绿色发展以及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文章借助全局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出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并依据灰水足迹理论计算出农业灰水足迹,应用脱钩理论及其脱钩程度判定标准,测算中国31个省域的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程度。结果 (1)我国的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且存在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西部最低;(2)我国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呈现阶段性并存在区域差异。2008—2015年四大区域普遍处于弱脱钩状态,但2016年之后,各个区域的二者脱钩状态开始呈现扩张性负脱钩,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趋于缓和。结论 应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并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应对区域水资源绿色利用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