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本文基于2008—2019年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地区面板数据,研究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生态补偿政策显著提高了试点地区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且具有短期可持续性。机制检验发现,生态补偿政策通过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农民收入,不同于现有结论,生态补偿政策未能显著促进试点地区产业结构转型,但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进而影响农民收入。生态补偿在促进受偿地区农民收入稳定可持续增长、优化地区产业结构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需要引导农民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农民人力资本,同时鼓励受偿地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2000年以来长三角农民收入时空分异与驱动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长三角农民增收及城乡融合提供理论参考及实践借鉴。[方法]文章通过GIS-ESDA模型揭示2000年以来长三角农民收入时空格局及分异特征,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长三角农民收入分异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结果](1) 2000年以来长三角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上呈现出持续上升态势,其中工资性收入是长三角农民收入结构中最重要来源。(2)长三角农民收入全局表现出"集聚式"空间关联;局部农民收入H-H关联区集聚在苏锡沪,并不断向杭州、嘉兴等地演化,L-L关联区集聚在苏中地区扬州、泰州;长三角农民收入空间关联格局自组织性越来越强,东南—西北方向上农民收入呈现"峰型"结构。(3)城镇化、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农业科技进步及农业政策是影响研究期长三角农民收入时空分异的主要驱动力。[结论]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及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等方面提出促进长三角地区农民持续增收、乡村振兴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石化,是广西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其成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类活动原因。为了促进广西石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治理石漠化,保护石山地区生态环境入手。应采取明确石山区土地所有权;调整有关林业政策;综合治理;妥善解决能源问题;控制人口;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优化区域内产业结构和布局;严格执法;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一年之计在于春。2月6日,省委书记王国生到省农牧厅就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践行"四个转变"、加快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当前备耕春播工作等进行调研。王国生首先走进农牧展厅,参观了解青海农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成就。在与省农牧厅干部座谈时,张黄元、马清德、马统邦、蔡佩云、胡瑞宁、何世林等先后发言。王国生不时插话询问,就生态畜牧业建设、草原生态保护、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现代农牧业发展水平等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农民收入差距扩大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贵州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断扩大,严重制约着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剖析导致贵州省农民收入差距扩大、位次持续下滑的成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贵州省农村产业结构转换明显滞后,制约了农民工资性收入和二、三产业收入的快速增长;二是贵州省特殊的“金字塔型”农民收入分布格局,使农民低收入群体比重过大,而且收入水平越低所覆盖的县区市数量及农业人口就越多,从而加大了贵州省农民收入总体水平提高的难度。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农业产业化扶贫的调查,认为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各县(市、区)依托区域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初步形成了高原农业产业集群,农业经济效益迅速提高,农民收入迅速增加,贫困人口迅速减少、为实现乌蒙山片区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但同时发现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在产业化扶贫进程中仍然存在农业生产总值比重高、农产品特色不鲜明、竞争力不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弱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大乌蒙山片区农业产业化扶贫力度、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片区农产品品牌,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培育龙头企业,全面提高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绩效,确保2020年实现完全脱贫,形成具有片区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等举措,以期丰富和发展扶贫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7.
正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是贵州省三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面积最大的片区,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等原因,造成贵州省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贫困人口多,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返贫率高。林业在推进贵州省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扶贫攻坚中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首先,贵州省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具有地理位置偏远、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熔岩地貌典型、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等特点,要解决该片区贫困问题,必须  相似文献   

8.
浅谈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形成、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斯特石漠化是自然与社会、经济综合作用的产物,是西南岩溶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石漠化不仅造成土地资源丧失、干旱缺水、生态系统退化,而且使该地区的贫困问题加剧。贵州的生态治理经验,从资金获取途径上可归纳为三种主要类型:(1)企业与地区居民互动型;(2)政府扶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型;(3)立足自身,生态产业与生态工程相结合型。贵州石漠化生态经济治理应立足扶贫与生态建设相结合,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产业,使生态保护从源头开始;要多方、多形式筹集生态建设的资金;还应建立一个专门的生态建设机构,负责对该地区的生态建设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9.
2006年,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大力推进农民增收工作,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589元,增幅达13.6%.目前,街道农民收入呈现的主要特点是:家庭经营性收入不再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战场;工资性收入比重在农民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成为农民收入最大的增长渠道;家庭财产性收入成为发达片区的主流;转移性收入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0.
农业和农村投资严重不足是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国家财政资金向城市投资多而向农村投资偏少;农民贷款难,严重削弱了农民的投资能力,使农民增收缺乏资金的支撑,反而使农村资金向城市转移。最终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中国将继续引导外商投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外商投资发展现代农业。引进外资直接投资于中国现代农业,一方面有助于缓解投资不足的矛盾,同时,能够对中国的产业质量提高、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以及贸易结构改善等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北京市民委认定的123个少数民族村(2014)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12个区县、54个乡镇,对其产业发展和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少数民族村产业结构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其主营业务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符合库兹涅茨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从2006~2012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产及一产从业人员比重下降;而三产从业人员和三产比重相对上升;由于坚持发展产业、多途径推动村庄改造、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加大政策集成等措施实施,少数民族村民致富能力得到加速发展;但仍存在远郊、近郊、城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产业发展特色不明显、少数民族村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组织化程度滞后等问题,据此提出了结合资源禀赋优先发展民族特色产业、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创意性提升生态宜居功能等针对性对策,为分层次、分类别、有针对性地推动全市少数民族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林果产业发展状况及增收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河北林果重点县进行典型调查和42个县(市、区)、4200个农户林果产业收入的专项调查,指出河北林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果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林板加工业快速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在了解其林果产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林果业对农民收入贡献情况,指出林果业收入构成日趋多样化,收入结构有所优化;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增收空间得到扩展;受林业生产任务调整的影响,林业纯收入下降幅度较大。林果业增收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资源禀赋差异、产业化经营规模、林果产品外向度、政策调整约束等。林果业增收潜力极大,表现在政策、技术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林果优势产业带形成,质量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市场需求量增大。  相似文献   

13.
加快防沙治沙进程 构筑北方生态屏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沙化土地面积4160万hm2,做好防沙治沙工作意义重大。内蒙古自治区采取坚持依法防治、综合防治、实行防沙治沙多措并举,坚持科学防治、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坚持产业兴林、促进发展增收,防沙治沙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沙化土地治理取得重大进展,沙区农牧业生产方式得到根本改变,推动了沙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首先,在林业产业链和旅游产业链相关理论基础上,结合森林旅游发展现状,提出"林业-旅游"生态产业链的理念和理想模型。然后,分析了该产业链对农户可能产生的功能作用:增加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稳定;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户收益增加;鼓励农户亲环境行为,促进生态宜居实现。最后,提出提高农户适应产业链发展的保障体系:建立政策保障体系,为提高农户适应性提供明确的制度指引;建立经济保障体系,为提高农户适应性提供稳定的财政扶持;建立服务保障体系,为提高农户适应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信息保障体系,为提高农户适应性提供便捷的资讯网络。  相似文献   

15.
发展林业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农村的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加农民的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也可以扩大农村人口的就业,对新农村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发展社区林业有利于林业三大效益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牧业与林业的相互渗透;有利于保护土著居民的文化整体性等,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顺县是国家级少数民族贫困县之一,属典型的传统农业县。该县的石漠化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0%,已成为制约和束缚该县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当前,长顺县结合县情实际,将石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同步推进,加快了喀斯特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项目试点的靖安、奉新、铜鼓、宜丰四县的实地调研,并建构SEM模型,探究生态林业合作社有序发展对改善金融服务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户参加林业合作社可以改善自身获得的金融服务质量;林业合作社的内外生影响因素、入社农户体验、金融服务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多阶逻辑关系;林业合作社的内生影响因素与外生影响因素互为影响,并显著影响入社农户体验,外生影响因素与入社农户体验对金融服务质量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内外生影响因素通过入社农户体验间接显著影响金融服务质量。因此,提出支持并规范生态林业合作社发展、推进林权抵押贷款试点进程、探索农林产业链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移动互联"和"大数据"完善社会信用系统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保证首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目前,涵养区面临着涵养和发展的双重目标,而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业态,已逐渐成为涵养区的特色产业,对农民增收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该文综合分析了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包括总体发展水平、结构与布局、特征等。另外,基于特色和品牌、基础设施、土地政策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农业作为乡村产业的基本依托,通过分析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指数及空间分异特征,对于新时期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减轻农业生态压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文章通过构建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产业融合发展指数模型对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从农业多功能性发挥、农业产业链延伸、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城乡融合5个维度系统评价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结果]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路径指数与融合效益指数在逐年上升,且融合效益指数提升较快,与产业融合路径指数差异逐步缩小;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效益指数增长较为明显,体现出四川省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有效实现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全面脱贫、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的有机结合。[结论]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趋势良好,且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阶段从2010年的起步阶段逐渐过渡到2017年的初级融合阶段,但从贡献率来看,加强农业产业链延伸是现阶段促进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态势,且地区差异有减小的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并随产业融合程度逐渐向川南拓展;自然条件基础决定了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格局,加强政策扶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村产业融合效率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