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大别山革命老区进行实地调研,以信阳市为例,分析了当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信阳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策略,希望能够有效促进信阳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相似文献   

2.
多维度、多角度研究信阳市城乡发展数据,分析信阳市城乡发展现状。通过对典型、成功地区案例的深入剖析,比较不同地区的禀赋特点和制度差异,提炼城乡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要点和特点。结合信阳市发展现状,提出信阳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为后续政策制定指明方向,以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信阳市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及潜力分析,为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指导,发展其乡村旅游产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促进信阳市新农村建设。[方法]文章以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其乡村旅游资源潜力进行分析,构建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潜力分析指标体系,并计算各指标权重,通过游客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潜力分析指标重要性的打分值(分值范围为1~ 10)权重值和打分值的乘积为最终得分,按最终得分对各指标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据此分析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潜力。[结果](1)在指标体系中,系统层乡村旅游资源权重值最高,旅游开发次之,乡村环境最低。(2)在乡村旅游资源中,特色饮食权重值最高,村落建筑权重值最低。(3)在乡村环境中,治安环境权重值最高,基础设施权重值最低。(4)在旅游开发中,交通便利性权重值最高,纪念商品的权重值最低。(5)各指标因素的重要值排序可以看出,特色饮食、山水景色、田园风光、文化艺术等旅游资源相关因素重要值均较高,而食宿服务、服务人员素质、宣传活动、旅游项目开发、纪念商品等与旅游开发相关的因素重要值均较低。[结论]信阳市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但缺乏科学的开发利用,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信阳市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作为实施可持续脱贫的实践之路,作为建设美丽信阳、小康信阳的具体行动,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生态宜居、产业融合发展的扶贫之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让农民致富有更多选择河南省信阳市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辖8县2区6个管理区(开发区)179个乡镇、3216个村。所辖8个县中,有6个县为大别山集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产业链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中药材产业的现状、作用进行了介绍,给出了中药材产业链的运行结构,分析了中药材产业链的特征及其对中药材原料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药产业所处的经济环境,探讨了中药材产业应走循环经济之路及提高中药材品质和质量等4项对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信阳市数字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但分析信阳市数字农业发展现状,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使数字农业发展步伐受阻。为此,就加快信阳市数字经济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江西省吉安市中药材产业的优势条件,提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路定位及未来15年的发展目标和布局,即打造优质品牌、驯化野生中药材品种、扶持龙头企业、加快中药材制成品研究.并提出了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即依靠科技进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中药材栽培的标准化管理,保证品质创品牌.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产业是我国特色产业,近年来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药材产业化逐渐得到重视。当前,市场对中药材的需求量逐渐提升,需要加快推进中药材的产业化发展,提高中药材生产行业的规范化,推动中药材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了我国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加快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中药材产业作为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之一,实现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是甘肃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从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入手,分析了甘肃省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指出应该从延长产业链、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增强金融服务供给、完善基础配套服务等方面推进甘肃省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产业的本溪市的优势特色产业,如何促进中药材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打造本溪中药材产品品牌,促进"中国药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调查了解本溪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西部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优势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中药材种植业在中药产业链中的重要性和发展规模进行了介绍,提出了西部地区发展中药材种植业的优势和应遵循的原则,探讨了西部地区发展中药材种植业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药区划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分析过去中药区划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中药区划的类型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中药区划类型,按照区划对象可分为中药资源区划和外部环境因素区划。中药资源区划按照区划地域的大小可分为全国中药资源区划和地区中药资源区划,外部环境因素区划按照区划要素的构成可划分为中药生态区划和中药生产区划。中药区划方法包括:定性描述法、模糊数学方法、构建模板法、构建模型法和基于遥感图像的区划方法。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中药材产业化开发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福建省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优势与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加强中药材GAP研究,提高中药材质量,探讨基地的组织形式,抢救和保护濒危中药材种质资源,积极申报名优中药材的原产地保护,培育中药材龙头企业等加快福建省中药材产业化开发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需求导向,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因子分析法,探索中医药康养旅游者的核心需求,据此提出小镇创新开发的路径。研究发现中医药康养旅游者的核心需求包含五个方面,即:环境需求、中医药康养需求、社交需求、认知需求和设施需求,其中环境需求、中医药康养需求和设施需求最为重要。因此,中医药康养旅游小镇的建设应选址在环境适合康养的地方,配套中医药康养旅游所需的高质量的设施设备和相关服务,尤其要特别重视相关活动的体验性、参与性和互动性,还要将中医药康养旅游小镇打造成为一个社交平台,加强中医药康养旅游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中医药康养旅游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大健康战略实施下,大健康产业发展迅猛,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热为中药养生零食带来了爆发增长的新机遇。然而目前学界对这类典型的灵感、工艺、食材、配伍、功能脱胎于中医食疗文化的食养功能化休闲食品,尚无统一的命名,也无相关概念的研究文献。文章通过梳理相关联概念,明确厘定了中药养生零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中药养生零食的内涵、外延及特征,并从传承历史经典和体现当下需求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审视,以期填补学界对于中药养生零食研究的空白,为中药养生零食产业的后续升级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甘肃省在中药材资源、栽培面积及产量方面具有优势。省内相关地区已将中药材作为当地重要支柱产业,组织大规模的开发生产。该文从甘肃中药材产业的现状入手,在分析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甘肃省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对策建议,为甘肃的优势产业发展提出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 加快“中国药都”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材是定西的重要优势资源之一。甘肃省定西市已将中药材作为当地一大支柱产业大规模地进行开发生产,并提出打造"中国药都"的目标。该文论述了定西建设"中国药都"的重要意义,阐述了定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优劣势,提出了定西如何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加快"中国药都"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周边192种植户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种植户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种植规模、中药材培训及价格、政府的资金与技术支持等对中药材持续种植意愿有正向影响;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种植成本、雇(换)工情况等成为扩大种植规模的主要限制因素。为了推进中药材产业规模化经营,可在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中药材市场机制、完善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19.
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 积极推进中药材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定西依托中药材的种植优势,把中药材作为当地重要支柱产业进行大规模地开发生产。通过调查研究,该文阐述了定西中药材种植概况、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如何积极推进中药材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青蒿适生地分析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蒿为我国传统中药,其有效成分青蒿素。青蒿的生产主要依赖于野生资源,其生物学特性不很清楚。为寻找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种植适生地,作者对青蒿适生性研究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提出采用传统的按生物特性建立综合指标进行评价的方法和基于生物气候相似理论按照青蒿生育期的环境影响因子进行相似计算分析的方法相结合的关键技术方案。最后对建立青蒿适生地分析系统进行了介绍。对实现科学有序地扩大青蒿的种植地区和促进青蒿生产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