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时空特征、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基于中国29个省份种植业总播种面积及6种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从产业和地区两个方面系统地刻画了1980~2010年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及变化趋势,并揭示了其影响因素。从整体上看,中国种植业具有显著的地理集聚特征,不同农作物生产的地理集聚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国种植业的地理集聚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并且具有显著的拐点特征和明显的"先小幅增强、随后显著增强、后趋于减弱"阶段性特征。中国种植业的地理集聚区域是中部地区,主要省份种植业呈现出明显的中度地理集聚特征。一些农作物生产还呈现出高度集聚在少数省(区、市)的特征,地区垄断性趋势不断增强。影响种植业地理集聚的因素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禀赋、技术外部性、金融外部性、农产品运输成本和农业对外开放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协调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保障。[方法]文章通过构建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GWR模型,分析1985—2018年京津冀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及驱动力。[结果](1)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评价指数及二者综合评价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2)时间上,两者始终处于高耦合水平,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协调程度整体较低,没有达到高度协调;空间上,各县域基本都为高耦合水平,耦合协调度冀中南功能拓展区高、冀西北生态涵养区低,整体处于濒临失调和基本协调之间;(3)耦合协调度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中南部高―高集聚,西北部低―低集聚;(4)耦合协调度驱动力中,农业人口占比、高程和坡度主要为负向作用,农业产值占比、人均耕地面积、粮食单产、有效灌溉率及节水灌溉率主要起正向作用;高程、坡度、农业人口占比及粮食单产的影响较小,人均耕地面积、有效灌溉率、节水灌溉率及农业产值占比的影响程度大,其中人均耕地面积影响更显著。[结论]该文表明京津冀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耦合协调关系有待进一步提升,各功能区内耦合协调关系发展差距较...  相似文献   

3.
目的 随着种植业规模化专业化进程,把握农业生产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对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尤显重要。方法 文章利用重心模型和区位商指数考察1995—2019年陕西省10个地级市5类14种农作物重心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农作物区域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结果 结果表明:种植业重心总体向东北方向迁移的趋势,其中粮食和蔬菜重心分布空间态势相似,稳定向东北方向发展;水果迁移幅度小,迂回波动大;油料和经济作物相似,高密度空间均向西南方向集聚。主要农作物形成一定规模的集聚格局,小麦、玉米、蔬菜向关中集聚,稻谷、油菜、烟草、茶叶和桑类向陕南集聚,大豆和麻类向陕北集聚。结论 陕西省种植业地理集聚趋势总体增强,专业化和集群发展模式多样化,影响因素中第二自然因素(经济主体、产品差异化、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日益凸显。种植业专业化分工比较明显,各地区作物的专业化水平迥异,水果和经济类作物存在一定的地理集中,表现出更高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00~2015年新疆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方法]文章采用了重心迁移、聚类分析和似无关方程组模型。[结果](1)2000~2015年间,粮食总产呈波动上升趋势,播种面积呈现“减少—增加”态势,小麦和玉米是新疆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优势地位略有下降,玉米增势明显,水稻、豆类、薯类亦呈下降趋势;(2)“北牧南耕”传统农业格局已被打破,形成天山南北坡两个粮食主产区,人均粮食占有量区域差异增大,未来“北粮南运”趋势可能进一步增强;(3)新疆粮食主产区相邻单元空间趋同性增强,部分粮食作物空间集聚特征逐渐凸显,玉米最显著,小麦、水稻次之,豆类、薯类不明显;(4)似无关方程组回归结果显示,要素投入、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技术水平和市场要素是影响新疆粮食作物生产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为优化粮食生产布局,需要调整不同作物种植结构,适度发展规模经营,加强技术推广应用,同时加强支农政策力度和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5.
保障18亿亩耕地面积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方面,而实际上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别,粮食播种面积更能反映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文章通过分析1995-2014年我国各省份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以及区位指数和相对区位指数,得出以下结论:(1)总体而言,我国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增加,但增幅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不变,粮食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逐渐趋于72%。(2)我国粮食增产保障区基本处于中国东北部、中部。(3)新疆、青海、四川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均进入粮食增产衰退区。(4)粮食增长潜力区处于紧邻东南沿海的内陆地区。(5)粮食稳定产区位于中国西南以及中偏北的地区。基于此,文章对我国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提出了具体的建议,首先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同时,要稳定和提高粮食作物播种比例;其次不以硬性指标作为耕地保护的衡量标准,应因地制宜地采取耕地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蔬菜生产集聚特征及空间相关性,为优化京津冀地区蔬菜生产布局、有效保障蔬菜供给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利用2011—2016年京津冀13个市、168个县域单元的面板数据,对区域内蔬菜生产变动进行了空间统计与计量分析,揭示京津冀地区蔬菜生产格局的时空分异特征。基于集中度指数、基尼系数分析了京津冀地区蔬菜生产的变动态势、空间集中水平;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利用莫兰指数和莫兰散点图对京津冀地区蔬菜生产空间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得到了京津冀地区蔬菜生产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对蔬菜生产集中程度和空间相关性进行了检验。[结论]京津冀蔬菜生产水平存在空间负相关性,且相关性呈现减弱趋势。地理相近的市域之间在蔬菜生产上也具有相互依赖性,但依赖程度较低。县域层面上蔬菜生产已经有较高的专业化程度。建议京津冀地区深入推进蔬菜生产区域化和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出发,选取1999-2015年全国31个省域相关数据,运用区位熵、产业集中率等计算粮食产业地理集聚特征,并在面板单位根、协整检验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粮食产业地理集聚的基本事实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自1999年以来粮食产业地理集聚水平总体稳定,其中水稻、玉米集聚特征稳定,小麦集聚水平呈稳步增长趋势,豆类、薯类波动性较大。(2)政府财政支持、交通条件能够提高东部地区粮食产业集聚水平,但市场需求及自然因素不利于东部粮食产业集聚;自然条件、城镇化水平提高了中部地区粮食产业集聚水平;政府财政等不利于西部粮食产业集聚,只有以耕地面积为衡量的自然条件提高了粮食产业集聚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种植业产量数据,在县域层面上分析1997—2016年广东省农业专业化的时空演化规律及空间集聚效应。[方法]在通过区位熵模型计算农业专业化指数的基础上,引入重心模型和GIS空间可视化技术分析广东省农业专业化程度的时空分异特征,最后利用空间自相关探究广东省农业专业化的时空集聚效应。[结果](1)1997—2016年广东省农业专业化程度逐渐提升,尤以2007—2016年提升速度最快,这种变化趋势得益于广东省专业镇相关政策实施效果的显现。(2)粮食生产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目前已在粤北(河源市和梅州市西部)、粤西(阳江市)和珠三角(江门市)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蔬菜专业化集聚优势区基本未发生变化,主要分布在广州市和东莞市等城市化水平较高区域。瓜果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空间集聚效应不明显,种植区域分散和相对集中并存,专业化集聚优势区从粤北地区转移到珠三角及偏北区域(肇封开县、德庆县、郁南县)。桑茶专业化区域重心从广东省东北部转移到西南部,目前在粤北的云浮、粤西的茂名形成了明显的专业化分工区域,但规模较小。(3)广东省已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专业化格局。粮食专业化产区的空间布局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劳动力成本和运输成本决定了蔬菜专业化产区的分布呈现杜能模型的圈层结构,瓜果和桑茶专业化产区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其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继承性。[结论]应从优化调整农业专业化空间布局、突破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广东省农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效益。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种植业空间集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基于2001~2011年江苏省77个县市种植业总种植面积及6类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数据,运 用产业集聚方法中的重心移动法、区位基尼系数法和莫兰指数法,对江苏种植业整体地理集聚格局演变进 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种植业重心快速向西北方向移动,集聚程度逐年增大,苏北、苏中、苏南种植 业集聚具有明显的地域梯度特征。运用上述方法分析6类主要农作物(小麦、稻谷、玉米、棉花、油料、 蔬菜)2001~2011年的重心演变轨迹、集聚程度和高值集聚区作具体分布,结果显示:除了棉花,其他农 作物重心都快速向北移动; 6类农作物基尼系数都大于0,说明都存在集聚现象;高值集聚区在苏北都有分 布; 6类农作物在2008年地理集聚显著。并且具体阐述了6类主要农作物的集聚趋势。在分析集聚的基础 上,从物质装备、效益、政策3个方面论述了江苏省种植业集聚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农业地理集聚格局及演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四川省农作物的地理集聚特征,专业化格局,从农业地域系统视角构建分析框架探讨其演化机制。文章以12种农作物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4年的四川省21个市州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综合运用重心模型、基尼系数、区位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省12种农作物生产重心较为稳定,未出现较大范围的地理迁移。(2)四川省大部分农作物地理集聚水平整体较低,且在研究期内集聚过程缓慢。经济作物的区域专业化水平相对于粮食作物较好。烟叶、苹果地理集聚程度较大,已经形成相对明显的区域专业化生产。(3)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变从最初受内部压力驱动形成自然集聚格局,逐步转向为受内外压力驱动的自然社会集聚格局。四川省主要农作物地理集聚处于试错和纠错过程中,尚未形成新一轮的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和分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关注粮食生产与绿色经济发展效率的空间相关特征以及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以2007-2019年中国31个省(市)的粮食生产综合评价指数与绿色经济发展效率值,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者的时空耦合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31个省(市)的绿色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率呈现先缓慢上升,后持续下降的动态趋势。(2)从空间上看,在2007-2019年间,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综合利用效率区域的差异显著,呈中部东北西部东部的空间分布特征。(3)整体上,我国粮食生产与绿色经济发展效率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地理集聚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合运用产业集中度、EG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系数等方法,对2003—2011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具有显著的地理集聚特征,不同行业的地理集聚存在显著差异;农产品加工业地理集聚呈现出减弱趋势,并表现出"先小幅上涨,后显著下降"阶段性特征;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向中部地区集聚的趋势,但东部地区仍是主要集聚区;部分行业呈现出高度集聚在少数省份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设施农用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及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探究典型区域设施农用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类型划分,能够有效落实差异化管控策略。方法 文章以合肥市都市圈为例,综合运用区位指数、核密度、ESDA及SOFM等模型算法,精准揭示设施农用地时空演化特征,进一步划分空间区域类型及提出差异管控引导。结果 (1)设施农用地区位指数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并有缩小趋势,总体呈现中北部高、西南部低的空间布局形态;(2)设施农用地空间分布呈现更加均匀化、扁平化趋势,特别是西北部设施农用地得到较快增长,仍呈现相对集中分布且以中部、北部居多;(3)核密度曲线的峰值呈现向右移动趋势,由多峰向单峰演变态势且集中于区位指数1.0附近,Moran''s I指数介于0.167 4与0.259 0,并以热点区、冷点区、冷冷点区为代表类型区域分布更为集中;(4)将合肥都市圈划分为西南丘陵适度发展区域、北部平原重点发展区域、城市圈层优化发展区域3个利用分区类型,并针对每类区域时空演变趋势特征及设施农业发展要求,提出分区差别化管控引导。结论 合肥都市圈设施农用地空间差异呈现减弱趋势,但仍具有较强空间集聚特征,将区域划分不同开发利用类型并提出差别化管控策略,可为设施农业转型发展及其用地布局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及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视角下我国粮食安全的新思维及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增加粮食生产的经济成本不断攀高,在以信息和通讯技术革命为基础的全球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要素—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组合的时间与空间的环境下,我国的粮食安全必须要有全球化的考量和战略。建设好我国在全球化下的粮食供给链而不只是供给链终端的被动买家是确保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战略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区域粮食调出运用FSP模型测算了1985-2015年间粮食区对全国粮食安全的贡献度,并对其时空属性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表明,过去三十多年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主体内部发生了重大变迁,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地位以及粮食外调贡献经历了分化重组,形成了新的粮食安全格局。2015年粮食主产省(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度达95%,但动态来看粮食安全贡献度呈现较为显著的空间分异趋势,并存在个别省(区)周期性波动异常、农业资源与粮食安全地位错配和偏离等较为突出的粮食安全隐患和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优化农业资源、建立产区间的联动机制、强化粮食风险时空监测及防控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疆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居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位置,粮食安全问题对维护区域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至关重要。文章以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16个县域为研究单元,基于2001年、2009年和2014年的统计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对该区域人均粮食占有量时空特征进行测度,并探究造成区域差异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1-2014年,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自相关程度降低,研究区县域总体空间差异有增大的趋势;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相关性特征明显,多个影响因素空间差异表现明显,其中人均GDP比重因素影响最大,其次是总人口、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研究结果以期为保障区域社会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测度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我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应用系统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构建了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多目标兼顾的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粮食安全进行了测度。研究表明,近年来,尽管我国粮食数量安全系数不断提高,但粮食质量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系数下降的趋势不可逆转,而且超过粮食数量安全提高的程度,因此,兼顾多目标的粮食安全系数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基于此,本文提出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以确保粮食数量安全、正本清源以确保粮食质量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确保粮食生态安全、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以确保粮食资源安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当前全球范围内公共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世界粮食生产和供应链,粮食安全系列问题由此引发学术界与政府部门广泛关注。贸易流通不稳定的背景下,科学分析全球粮食安全和风险格局时空特征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以及保障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以往研究缺乏对全球粮食安全和风险格局的长时序时空特征分析。文章通过结合粮食生产和消费数据对全球粮食安全和风险格局进行长时间序列研究,并探索全球粮食安全和风险格局时空规律。[方法]基于1961—2017年全球各国粮食生产和消费统计数据,综合运用波动系数、重心分析、粮食短缺指数和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等分析方法,对全球粮食生产、消费、风险及相对风险格局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全球粮食安全和风险格局的时空规律。[结果](1)研究期间全球和中国粮食生产及消费呈显著上升趋势,疫情和蝗灾等重大突发事件会对粮食生产消费格局造成一定影响;(2)全球整体粮食安全总体从中等风险下降至低风险,中国粮食安全风险近60年持续降低,2017年处于低风险等级;(3)中国粮食资源承载力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东南亚地区粮食安全相对风险波动较大。[结论]世界粮食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单个指标和综合指数两个层面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尽管近30年来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在波动中不断提高,历史上也并不存在高度风险的粮食不安全情况,但粮食供给偏紧状态却长期存在;分指标来看,我国粮食增产的基础并不稳固,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出现波动;低粮价、高粮食储备率和国内自给率,尽管在很大程度上维系了我国长久以来的粮食安全状态,但也加大了粮食安全成本。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计算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指数,分析广东省主要农作物集聚度时空变动情况,并实证检验农业集聚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根据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的计算公式,计算2005、2008、2011、2014年广东省水稻、薯类、蔬菜、柑橘、香蕉、菠萝、荔枝、龙眼、茶叶9类农作物的集聚程度。建立农业GDP与空间基尼系数、农业GDP与区位熵之间的相关模型,分析农业集聚程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以市场化、效益驱动为导向的市场引领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全省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瓜果茶叶类经济作物布局更是依靠市场驱动来发挥优势;农业产业集聚度与区域农业经济增长之间互相促进、强化,存在正相关关系。提出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优势布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牵引作用和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与融合等建议。[结论]农业产业集聚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