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张红 《水利经济》2017,35(3):48-52
从公共物品理论角度,对农村地区在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水源水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城乡二元化的环境治理政策、农村水环境治理主体缺失、水环境污染治理资金投入不足以及农村水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等是造成农村地区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最后,从构建城乡一体化水环境治理体系、加强水环境治理主体建设、保障水环境污染治理资金投入、加强农村水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农村水环境问题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7月9日,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围绕环境保护有关问题作报告时介绍,环保部制定的《农村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即将出台,正在征求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意见.该行动计划旨在围绕目标、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全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力度.那么,农村环境保护亟待解决的瓶颈是什么?出路又何在呢?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了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投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应引进多元化的投融资主体,明晰投融资主体及其环境事权,促成多样化的投融资方式,完善投资回报补偿机制,建立城市财政补偿农村环境机制,综合均等和非均等化财政方式,以及健全投融资的政策法律保障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分析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水环境污染及治理投资现状,得出PPP模式将在填补绿色城镇化所需资金缺口、推动社会投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总结PPP模式在水环境治理投资领域的新发展及具体应用,指出水环境治理投资PPP项目实践中存在各地管理水平不一、民营环保企业参与度低、投资回报机制不健全及法律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最后提出政府应规范水环境保护PPP项目采购标准,成立专门的PPP管理中心;合理设置社会资本进入门槛,科学构建项目交易制度;建立动态调整的收费定价及政府补贴机制;完善PPP法律服务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问题是农村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农村建设的时期,农村地质环境保护面临机遇与挑战。妥善处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地质环境保护的关系,对于促进和保障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要从思想认识、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资源、实施保护与治理恢复、理顺资金来源渠道等方面加强农村地质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福庆 《水利经济》2008,26(1):49-51
在分析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对策: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完善环境保护规划,健全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出台环境保护法规,依法开展环境保护工作;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利用科学技术提高环境保护效益;进行有关理论、科技、政策和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和重要方式手段。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推进城乡文化共同发展意义重大。但现阶段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着资金投入不够、组织机制不健全、基层文化队伍人才严重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提出了初步对策。  相似文献   

8.
广西通过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治理规划等举措对采石场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和治理。目前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相关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缺乏必要的监管手段、标准不健全,技术投入和支持不够等问题。建议完善自身的法规体系,实施严格、高效的矿山地质环境行政管理;运用管理技术、经济手段,从根本上减少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扎实推进采石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  相似文献   

9.
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是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规定,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不断开辟新的支农资金渠道,“改革和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健全农业投入机制。进一步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采取贴息、补助、税收等措施,发挥国家农业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开发农业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继续加大国家农业资金投入的整合力度,  相似文献   

10.
以城乡协调发展为基调的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农民的收入和基本保障大幅提升,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重。尤其与城市相比,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象较为突出,本文通过分析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面临的难题及原因,寻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途径,以期全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乡村规划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路径,是实施乡村治理的主要技术手段。作为公共品供给主要投入形式的“项目制”,已成为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的联系纽带。然而既有乡村规划在统筹策划大量乡村项目落地实施中,忽视了“项目制”的运行规律,出现了治理主体间结构不兼容、需求响应滞后、乡村建设运行内外脱节等问题,导致规划实施乏力。因此需要基于“项目制”特点,研究构建与乡村治理有效协同的乡村规划体系与方法。[方法]文章从“项目制”为切入点,分析乡村规划与乡村治理体系、治理方式、治理逻辑三个方面的关系,研究乡村规划与乡村治理的相互关联。[结果]分析得出乡村规划优化路径,即优化融入项目治理的规划层级结构、应对治理需求的综合规划过程、匹配外部投入的规划运行逻辑。[结论]以“项目制”为纽带,从乡村治理视域出发,应着力完善与治理结构兼容协调的乡村规划体系、形成与治理方式综合联动的乡村规划机制、制定与治理逻辑相互匹配的乡村建设规则,激发乡村治理的活力,充分发挥乡村规划在乡村建设中的统领作用。  相似文献   

12.
乡村韧性理论框架与测度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系统梳理乡村韧性理论框架与测度体系方面的研究现状,展望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乡村韧性作为区域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框架正经历由均衡论转向演进论的转换,呈现出维度多元化、尺度体系化、视角动态化的特点;(2)乡村韧性的测度体系主要包含了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冗余度、多元度、多尺度连结性三个维度,采用质性分析法、综合指数法、函数模型法进行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估。研究结论:面向乡村地域系统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应发展乡村韧性的综合性分析框架,提升情景模拟能力;构建乡村韧性的适应性测度体系,探索动态表征机制。  相似文献   

13.
乡村价值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乡村价值理论的发展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基础,梳理现有乡村价值研究与评估方法,了解已有研究成果,总结我国乡村价值研究与评估方法的现状与不足,以期对后续研究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乡村规划提供帮助。方法 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归纳法,从乡村价值的定义与内涵、乡村价值评估方式、乡村价值评价指标的选取与生产、生活、生态、社会价值等具体的核算方式等方面对乡村价值研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1)乡村价值曾经是较为单一的生产与生活价值,而随着研究的进展,乡村价值的类别逐渐多样化,但乡村价值的划分还在持续讨论,乡村价值的定义尚未得到学界公认。(2)乡村价值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与乡村各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尚未深入进行,乡村价值理论研究有待系统性的展开。(3)乡村价值的评估方式尚处于探索阶段,评估方法受外部性影响较强,评估方法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结论 乡村价值起步较晚,研究内容丰富,但缺乏系统性,暂时未能形成完善的乡村价值理论。乡村价值评估方法略显单一,以主观评价法为主,客观地评估与核算方法研究稍显欠缺。  相似文献   

14.
农村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伟大事业做出了战略部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迫切需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从农村金融的供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等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While a considerable body of literature has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around the drivers and consequences of rural out-migration in sub-Saharan Africa, relatively little work has been done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s of migration into rural areas. We use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household survey data from Zambia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in-migra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outcomes in receiving communities. We document high levels of rural in-migration throughout Zambia—12% of rural household heads having moved from elsewhere within the previous 10 years—with two-thirds of rural in-migrants originating from other rural areas. Migrants are, on average, better endowed with capital resources than their nonmigrant neighbors and are more engaged with input and output markets. After controlling for other factors, we find that higher rates of rural in-migr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outcomes in receiving communities. These positive associations are particularly pronounced in more remote rural areas, and where in-migration originates from other rural areas. Taken together,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rural in-migra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ural transformation processes underway in Zambia.  相似文献   

16.
乡村治理视角下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镇政府、村委、普通村民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面临决策互动、利益纠纷。根据农村土地 综合整治中政府的作用,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分为政府强制型土地整治、政府主导型土地整治、市场介入 型土地整治三种类型。选取周口平坟、崖口村围垦—土地转让、成都建设用地票交易作为实证材料,运用 乡村治理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从根源上看清土地整治的现状。 发现区位在某种程度上能影响土地整治类型。地方政府在土地问题中的行事与乡村关系有很大的关联,制 度创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传统的乡村关系。因为市场介入土地整治在农村变得更有活力。同时进一步 探讨了引起制度创新的原因: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若政府强制交易,交易成本巨大。引入市场后,交易顺畅, 城镇化速度加快。国家政策给予试点的机会是出于对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区域的政策倾斜。  相似文献   

17.
乡村复兴视角下大都市郊野区域土地整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表象性的"田、水、路、林、村"整理和乡村建设已经无法满足以"乡村复兴"为目标的乡村发展需求,通过分析乡村复兴的内涵及其对土地整治的要求,提出以景观生态整体提升为目标的创新型土地整治模式。以地处上海市郊野地区的崇明县三星镇作为研究对象,充分发挥三星镇作为近郊乡村的区位优势,通过创新型土地整治从生产、生态和生活3方面对其进行完善和提升,深入挖掘乡村价值内涵。研究结论表明:创新型土地整治模式应超越传统标准,土地整治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切实做到生态网络的修复以及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景观风貌特色的整体提升,达到乡村空间格局的肌理延续、景观风貌的保护与提升、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以及乡村产业的多元发展,从而重现乡村原有辉煌。  相似文献   

18.
[目的]目前我国正多方位、多角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容村貌改善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基于乡村振兴角度提出具有乡村特色的乡村园林景观规划规范及技术指导对于乡村振兴十分必要。[方法]文章从乡村振兴角度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乡村园林景观规划的意义,并在深刻剖析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新农村环境建设现状及园林景观规划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乡村园林景观规划路径。[结果]目前,我国新农村环境建设的政策引导性加强、建设目标数字化,新农村环境建设正处于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中; 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新农村园林景观规划依旧存在乡村特征缺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生态平衡失调等问题。[结论]尊重原有村庄肌理、以生态文明为指导进行乡村聚落规划; 保护乡村资源的同时,实现农业景观及自然景观同休闲、观光等产业相结合,打造乡村“多元经济发展体”是基于乡村振兴的新农村园林景观规划方向。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从乡村异质性出发,探讨与不同类型乡村相适应的宅基地发展权配置策略,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与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新的启发。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基于“区位—资源—组织”三维组合将我国乡村划分为近郊优势团结型、近郊优势分散型、近郊平庸团结型、近郊平庸分散型、远郊优势团结型、远郊优势分散型、远郊平庸团结型、远郊平庸分散型8种类型,不同类型乡村分别匹配拓展型、转移型、保留型或者多类型组合的宅基地发展权配置方式。研究结论:我国乡村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村集体组织能力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异质性决定了宅基地发展权配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宅基地发展权配置没有普适性的“最优”模式,更好发挥宅基地发展权配置对乡村振兴的引擎作用,需要基于乡村异质性采取分类配置策略而非“一刀切”。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江西省乡村聚落发展及演变现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从乡村聚落发展优化的角度提出具体建议,对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方法]运用GIS102操作平台对江西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情况以乡村聚落密度、乡村规模以及人口密度进行空间等级划分,通过计算最临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江西省市域和县域内的乡村聚落在乡村规模、人口密度以及聚落分布密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分布呈现不均衡的特点,且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在空间上的均衡、配合程度较高。[结论](1)江西省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形成以南昌市为中心,包含宜春市、萍乡市和上饶市大部分县域的北部密集区,主要为北部赣江流域下游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地区,抚州市南部和赣州市大部分区域乡村聚落分布密度较小; (2)江西省乡村聚落在空间上整体呈集聚型分布且分布不均衡的特点; (3)其乡村规模较大的聚落多分布在上饶、赣州、九江和宜春等地,反映出江西省丘陵区和山地区的乡村聚落规模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