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从中小企业信用建设状况入手,提出中小企业金融征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完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中小企业信用建设状况入手,提出中小企业金融征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完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完善的金融征信体系是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是金融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公司违约行为频发,加剧了互联网金融的系统风险,制约了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文章从我国建设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必要性出发,分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在借鉴国际三大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构想政府主导背景下的建设模式,并对远期互联网金融征信与传统金融征信融合进行分析研究,以为我国现阶段开展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征信对小微金融具有理念支撑、市场支撑以及产品与服务支撑作用近日,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腾讯、前海等八家征信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培育社会征信机构、发展个人征信市场是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对发展小微金融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征信,在银行业界早已不是一个新词汇,随着我国每年信贷业务的增加以及金融环境的变化,征信体系在不断完善。对于银行类金融机构而言,在享受征信信息数据防范业务风险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将面临哪些风险?承担哪些责任?这值得我们注意。此外,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征信体系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开展农村地区的信用体系建设,这也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该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在建立农户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大力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贷款难和信用社难贷款的问题。但面广量大的农户信用档案依靠手工管理,不仅查找繁琐,效率低下,而且还隐藏着信贷道德风险隐患。开发农户信用档案电子化管理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个现代化工具,对农户信用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并对其优越性、基础条件、实施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阐述,对完善农户征信体系,探索全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农村金融能否与农村经济良性互动发展,从征信的视角考量,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还不理想,表现在征信系统不健全,失信惩戒机制的缺位和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本文提出,当前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要完善农村征信系统、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和健全信用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8.
积极构建中国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对于缓解我国广大农民贷款担保难、拓宽农村金融融资渠道、开展农村金融创新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和创造优质的农村金融环境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担保体系建设受到担保资金匮乏、机构间配合不畅、行业监管相对缺失、传统担保方式力量薄弱等因素制约,基于此,需整合农村信用资源,发挥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构建相对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相似文献   

9.
尽管互联网金融在促进农村发展、助推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现实挑战,比如农民征信的缺失、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抵押物等等,都给农村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困难。因此,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规范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也提出“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党的十七大更是提出了要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了加强征信市场管理,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到2007年底,全国已建立农户信用档案7400多万户,评定信用农户5000多万户,金融机构对已建立信用档案的3900多万农户累计发放贷款9773亿元,贷款余额4865亿元。然而,由于农村信用基础薄弱,农户征信体系建设刚刚起步,相关制度运行尚处于初期,导致农户征信实践面临着种种困难。  相似文献   

11.
农村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农村金融相结合的新型业态,具有普惠金融、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提升农村金融运作效率的作用,对统筹城乡发展及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互联网+"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支农、惠农作用不断加强,但仍存在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金融人才匮乏以及金融监管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要尽快丰富农村金融基础数据、健全并完善农村征信体系、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加快深化农村互联网金融运行机制改革,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结合孟加拉与印尼成功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户信用征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并基于广西象州农村合作银行的探索与实践,从组织机构、信息采集机制、信用评级体系及法规监管体系探讨了农户信用征集体系建设的相关做法与成效,希冀为全国其他省份农村小额信贷农户征信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刘锋 《农村经济》2012,(1):82-85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契约经济,维持契约关系的核心是信用.农户征信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和信息经济理论等经济学理论,对当前我国农户征信体系的主要特征和农户缺失信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重点运用博弈论模型,论证了失信惩戒理论对于推动农户征信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信用的特殊性及信用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存在着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特征的特殊信任,也存在着基于正式制度和组织基础上的普遍信任。按照博弈论分析,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将增加农民不守信的机会成本,完全可以促使农村信用的建立。因此,可采取多种措施,构建我国农村的信用体系:健全社会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严惩信用缺失行为人、完善和发展现有的社会信用和保险系统、给予非正规金融合法地位以促使其与正规金融联接、加强信用的宣传引导。  相似文献   

15.
普惠金融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发展,可降低金融机构的成本,增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有效性,满足了乡村振兴进程中对资金的多层次和多样化需求。文章通过分析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了解到由于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村居民金融素养较低、村民防范金融风险能力有限、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了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政府和金融机构应从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金融知识宣传力度、加快信用体系建设进度等方面着力改善,全面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210份新疆实际调研问卷为基础,对比分析了新疆地方和兵团职工借贷需求差异。研究发现:新疆地方农户和新疆兵团职工在金融供给主体的选择、储蓄目的、信贷资金规模、贷款的可得性、民间借贷动机、农业保险满意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提出丰富新疆农村金融机构种类,加强新疆农户信用征信体系建设,继续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加大农村地区金融人才引进,提升农业保险自身吸引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数字普惠金融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普惠金融的融合,拓宽了金融服务的广度,为深化金融改革、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基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角度,对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基本逻辑进行研究。在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中,存在着数字基础建设不完善,覆盖广度不足;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有待提高,金融专业人才短缺;征信体系建设碎片化,信息安全有待提高;监管体系不完善,金融生态环境薄弱等问题。由此,需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征信体系、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建设,加强数字普惠金融教育的投入力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全方位多层面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一般人们都认为就是信用经济。我们国家的个人信用制度的诸多方面都还处在建设中,因而还有待在实践中建设与完善。本文的目的是让人们了解什么是个人征信,以及从法律层次上如何构建个人征信体系。  相似文献   

19.
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红 《农村经济》2008,(6):62-63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着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不容乐观,削弱了资金投放能力;金融机构优质客户少,信贷有效需求不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且逃废债现象严重;司法维权不到位,金融资产防范失保障;社会信用意识淡薄,信用支撑严重缺失;中介服务有失公平且收费高,乡镇企业和金融机构难堪重负等六大主要问题.因此,应从重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征信体系,建立有效担保机制;加强合作,实现银企双赢;积极优化金融生态的信用环境等四个方面构建和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一、主要收获(一)对香港的社会环境尤其是金融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香港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有着十分成熟的法律制度体系,做任何事情注重战略导向,遵守游戏规则,这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香港也是高度发达市场经济社会,社会信用体系和征信制度十分完善,任何经济组织和自然人的信用记录与其产生和消失始终相伴,如果违约就会被自动淘汰,因而信誉自然成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石,这客观上造就了银行业经营的优良环境信用。香港的信息基础建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银行业内部的信息系统完善,信息的集成度和利用率都很高,给香港银行业带来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