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赵海燕 《山西农经》2020,(9):74-74,77
林业工程造林技术能够改善当地的实际环境,提高林业经济效益。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认真分析林业管理过程中的抗旱造林技术,提高苗木的存活率。基于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提出了覆膜造林技术、整地技术、容器造林技术、合理密植技术等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造林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林业工程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林业工程的发展依赖于苗木培育和移植技术。只有提高对苗木培育与管理的重视程度,提升苗木培育和移植造林技术质量,才能为我国林业工程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对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进行探讨,希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林业生态工程为该区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态保障。文章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例,利用5个省的面板数据分析了该工程投入与造林面积、造林方式与造林投入的弹性,分析了造林对林业生态工程管理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省具有较大的造林投入产出弹性,具有规模优势;工程的建设应采用更灵活的造林方式以降低投入;工程造林中防护林较高的比例不利于林业生态工程的管理和调动林农的积极性。因此,京津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要统筹安排使用资金,发挥区域的规模优势,根据区域特点采用机械造林的方式以降低投入,通过分类经营实现林业生态工程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干旱对山西林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山西省近50年(1959~2008)10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年降水量系列资料,研究了山西干旱气象发生的规律和特点;走访了山西省九大森林经营管理局,调查了干旱对山西林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及生产上多年来抗旱的经验,探讨了林业生产上应对干旱的有效措施即抗旱节水造林技术,以便人们能够充分发挥科技在应对特大干旱和灾后恢复中的重要作用,把干旱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随之出现自然资源大量消耗,整体生态环境下滑的情况。林业工程对于保障我国生态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林业工程育苗技术、移植造林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3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促进我国林业工程技术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介绍了河北省承德兴隆县地区的树木抗旱性、树木抗旱性机理、抗旱树种选育以及节水抗旱造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的成果与进展。通过作者的研究希望可以对抗旱造林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我国林业建设已确定了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全面启动六大工程建设,对林业的投入也将成倍增加.工程造林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着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面积"水分大"等质量问题.笔者作为基层林业工作者,参加过一些工程造林项目的实施工作,对如何保证工程造林质量谈谈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保护环境重要理念,因此这也给我国林业发展开创指明了发展道路.为了能够满足当代社会人们的需求,就必须推进林业育苗技术的发展与造林办法的措施,而若想提高林业育苗技术的水平与造林计划的科学性,就必须采取先进的技术,来增加我国绿化建设面积.本文就对林业育苗技术与造林办法的综合措施进行分析,望能够为林业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为了改善中西部生态环境,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国家筹集资金,用于重点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建设。如何管好用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资金,使资金充分发挥其效益,为生态工程建设交一份满意的答卷?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各级林业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国债资金用于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意义。首先,要认识到该项资金是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预算级次高,管理要求严格,核算规范。其次,要更新观念,将工程造林同传统林业的更新造林、荒山造林严格区分开来。传统林业的更新造林、荒山造林技术要求简单,…  相似文献   

10.
近年,环境的恶化以及生态问题逐渐凸显,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要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其中林业造林作为保护生态,以及绿化环境的重要工程,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本文分析了目前林业造林质量控制的现状,提出了强化林业造林质量的策略,以便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蜀南山区珙县,是全国8个林业国际粮援造林项目县之一。自1982年接受世界粮食计划署2606—Ⅱ造林项目以来,严格按基建工程管理方式开展工程造林,迄今累计工程造林30万亩,基本做到了“设计规范化、苗木标准化、施工程序化,管理专业化。”那么,这项工程的技术经济效益究竟如何?笔者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考察,考察结果表明:珙县工程造林,不仅  相似文献   

12.
林业工程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营林造林工作意义非凡。开展营林造林工作,应从现阶段我国营林造林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更加完善的营林造林制度和对策,如此才能够真正实现林业工程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我国林业建设已确定了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全面启动六大工程建设,对林业的投入也将成倍增加。工程造林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着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面积“水分大”等质量问题。笔者作为基层林业工作者,参加过一些工程造林项目的实施工作,对如何保证工程造  相似文献   

14.
提升林业工程建设质量,有助于提升中国社会发展速度和保障经济可持续增长。中国国土面积广大,林业资源分布却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加强荒山造林十分必要。对林业工程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有效开发现有的大面积土地资源,是促进中国林业产业发展、带动环保建设的不二之选。介绍了林业工程中荒山造林的实际意义,分析了选择种植品种、安排种植时间、提供优质环境条件等荒山造林方法,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容器苗造林、裸根苗造林等造林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一、“九五”期间我国林业工作的简要回顾“九五”时期,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空前重视,全社会对林业的认识显著提高,林业定位和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各项林业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新世纪的林业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林业生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迈出了两大步:在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同时,相继启动了淮河太湖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1998年特大洪灾之后,又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展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试点。在重点工程的带动下,造林绿化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  相似文献   

16.
实行林业重点工程制是林业建设中的一项改革。林业部、四川省联合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是我国“七五”期间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之一(简称部省工程)。部省工程造林与以往的造林相比,造林规模大,相对集中连片;规划设计的造林类型多,技术措施和质量要求高;培育期短(20~25年),生长指标和产量指标较高(主伐时亩产材10立方米以上);贷款时间长(7~10年,最多不超过15年)、数额大;造林初期工程投资投工大。集体林区造林贷款为每亩50元(人工幼林培育每亩30元),占工程营林成本的50%左右。川南集体林区地处四川盆地南部边缘,林地面积较大,但分布不均,分割不匀。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林业生产责任制相继落实,划定了自留山和责任山。川南集体林区除少数地方还留有部分集体林地外,林地划分到了千家万户,造成林地权属极为分散。如宜宾县,1986年纳入部省工程的营林规模为17.2万多亩(集体林占90.3%),共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林业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因此,我国林业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经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重视林业工作,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论述了现代造林技术和造林措施,在原有造林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改进落后造林技术的方法,促进我国造林绿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提高。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推动我国林业发展,需要充分重视林业造林技术和育苗技术,并对其进行深入地创新性研究,使林业造林技术和育苗技术在实际运用中更加有效地适应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分析了林业育苗技术和造林方法的综合措施,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一、2002年林业计划财务工作简要回顾200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各项林业建设快速推进,六大工程顺利实施,造林绿化步伐显著加快,林业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林业产业明显提速,林业跨越式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据电快年报统计,全年完成造林面积746.87万 hm~2,比上年净增251.53万 hm~2,首次迈上了年度营造林666.7万 hm~2(1亿亩)的台阶。其中:人工造林660.83万 hm~2,飞播造林86.33万 hm~2。此外,完成封山育林新封面积316.63万 hm~2。六大工程完成的  相似文献   

20.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林业重点工程与消除贫困项目1999~2008年2070个样本农户数据,运用Tobit计量经济模型,对农户退耕地造林面积及参与退耕还林工程时间在林业、以土地为基础和非农业的劳动力供给上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农户退耕地造林面积及参与退耕还林工程时间能显著地增加农户林业、非农业劳动力供给,而显著减少农户以土地为基础的劳动力供给;退耕还林工程对黄河流域农户的影响大于长江流域农户;退耕还林工程不仅促进了农户劳动力从土地向非农业转移,而且还促进了农户非农劳动力供给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