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前我区已具备了一定的农业病虫害防治知识,但对病虫害发生种类及消长规律认识不够、不能正确掌握防治指标.特别是对保护利用天敌,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不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乱用农药、滥用农药现象时有发生,不但防治效果差、防治效益低,而且影响农业生态、造成环境污染,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危害人体健康,严重的造成人畜中毒.各级农业技术人员要掌握小麦病虫害防治知识,了解掌握本地小麦病虫害种类及影响其发生的因素、防治策略、防治措施与方法、保护利用天敌等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2.
果树害虫的天敌分为捕食性和寄生性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捕食性瓢虫、草蛉、小花蝽、蓟巴、食蚜蝇、捕食螨、蜘蛛和鸟类,后者包括各种寄生蜂、寄生蝇、寄生菌等。现就捕食性天敌(昆虫和蜘蛛)的保护和利用做简介。1、注意果树发芽前害虫的防治害虫在越冬后的活动期较天敌早。在果树萌芽前,害虫就开始出蛰,这时可采取多种措施予以消灭。常用措施有剪虫枝,刮树皮等。此时喷药也是防治在树上越冬的害虫的有利时机。害虫出蛰后,大都暴露在外面,极易接触农药,而害虫的天敌此时尚未出蛰,喷药对天敌影响不  相似文献   

3.
《农家之友》2004,(10):50-51
化学农药以其见效快、防治谱广、性质稳定、便于贮运、价格低廉等优点,在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及消灭卫生害虫、疾病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但是,大量使用农药也带来了环境污染、杀伤天敌和病虫草害产生抗药性等负作用,导致了农药残留(以下简称农残)增加、地力减退及农产品  相似文献   

4.
保护害虫的天敌是无公害果树栽培的一项重要内容。捕杀害虫的天敌种类很多,它们是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保护害虫的天敌,先要查明果园害虫天敌的主要种类和其生物学特性.摸清天敌的生态特点.即天敌与害虫、果树、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果园操作对天敌的影响等,然后再制定保护天敌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西丰县18年来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增产增收,累积放蜂521.19万亩,挽回粮食损失达13029.7万公斤,纯受益为4890.16万元;减少防治人工费508万元;节省农药费160万元。化学农药用量减少,保护了天敌和减少了农药对人畜的毒性,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6.
应用性诱剂、频振式杀虫灯和黏虫色板诱杀害虫技术防治蔬菜害虫,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蔬菜的农药残留和防治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发展生态农业和无公害生产、促进生态和谐与人类健康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近几年,在蔬菜生产中出现大量、频繁地使用各种化学农药来控制病虫害发生的现象。大量不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破坏了菜田生态环境,天敌种群衰弱,病虫产生抗药性。为了确保产量,又不得不加大农药用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量严重超标,危害人类健康。因此,生产无公害蔬菜,要以健身栽培为基础,优先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措施,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协调各项防治技术发挥综合效益。一、通过选用良种、合理轮作、科学的栽培管理等各种农业防治措施来提高蔬菜本身抗病虫抗逆能力1.选用优良抗病品种:各种蔬菜都有针对重要病害的  相似文献   

8.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是指以抗性品种和控害栽培技术为基础,有节制地合理使用农药,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在增强水稻自身的抵抗能力的同时,强化病虫害监测预报,结合防治指标选择适当的应急施药措施,将稻田病虫害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林业部门的专家最近在河北武安市的山区发现了一种害虫天敌新物种。据河北省林业病虫害防治站副站长牛敬生介绍,这种害虫天敌在我国是首次发现,它主要是红松树红脂大小蠹的天敌,也是天牛类和翎翅目害虫的天敌。这对丰富我国天敌物种、进行生物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正>在我国当前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化学农药依然是最主要的防治手段。化学杀虫剂在保护农作物、挽回产量损失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之也带来了农药残留、环境污染、杀伤天敌、害虫抗药性等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昆虫性诱剂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的新型杀虫利器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开  相似文献   

11.
1.推广生物防治方法 现广泛应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有以天敌治虫、信息素诱捕等。如用赤眼蜂防治苹果小食心虫.用土蜂防治金龟子。要重视自然界的天敌资源保护和利用,创造天敌繁衍的生态条件,发挥天敌控制害虫的作用。如梨木虱天敌昆虫种类较多,有草蛉、花蝽、蓟马、寄生蜂等:苹果全爪螨和山楂叶螨也有多种天敌昆虫,如六点蓟马、小花椿、小黑标虫和草蛉等。  相似文献   

12.
稻田长期施用化学农药,天敌被大量杀伤,害虫因失去自然控制和抗药性增强而猖獗,并带来环境污染和残毒等问题。因此,推广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控制害虫,尽量少用以至不用化学农药,把害虫的危害控制在允许水平之内已成为人们的迫切要求。但是,在生产实践中,完全不施用农药几平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害虫大发生和严重危害的情况下,不使用化学农药就难以避免造成经济损  相似文献   

13.
知识长廊     
由于菊酯类农药具有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杀伤天敌和对家蚕、水生生物危害极大等诸多弊端,农业部早在1985年就发文明确指出,对除虫菊酯类农药“在水稻上不宣传推广使用”;1997年5月再次发文重申“稻田禁止使用菊酯类农药”。  相似文献   

14.
蚜虫是农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种类多,发生代数亦多。繁殖快.危害重。它吸食作物汁液,使植株衰弱枯萎,且是多种病毒病传播媒介。在农业生产中为控制其为害.使用化学农药已成为重要手段。然而过分依赖化学农药,特别是高毒农药的使用会对农产品和环境造成污染.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因此,选用无公害防治措施控制蚜虫危害十分必要。现介绍一些蚜虫无公害防治方法,供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5.
<正>蚜虫是农作物主要害虫之一,种类多,发生代数亦多,繁殖快,为害重。它吸食作物汁液,使植株衰弱枯萎,且是多种病毒病传播媒介。在农业生产中为控制其为害,使用化学农药已成为重要手段。然而,过分依赖化学农药,特别是高毒农药的使用会对农产品和环境造成污染,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影响人们健康。因此,选用绿色防治措施控制蚜虫为害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生物防治科技的发展及其动因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夏如冰 《中国农史》2002,21(3):27-36
天敌昆虫的利用在我国至少有 1 70 0年的历史。 2 0世纪 3 0年代初 ,浙江省昆虫局设立寄生蜂研究室 ,我国近代生物防治科学研究从此发端。中国生物防治的主要成就是在 2 0世纪后 5 0年里取得的。从 5 0年代开始 ,中国从国外引进澳洲瓢虫等多种天敌进行害虫防治 ,60年代以来大量应用赤眼蜂、苏云金杆菌等天敌防治害虫。 1 975年我国明确了“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生物防治科技得到更快发展。 1 979年起开展全国性的农作物病虫害天敌调查 ,1 980年建立国家级独立生防研究机构。“七五”期间 ,生防科技首次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使我国生物防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生物防治科技的发展有其深层的动因。化学农药的使用及其严重后果、生态环境压力、经济利益、政府的宏观决策及近年来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都影响乃至决定着生物防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药商品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之一。农药属于有备无患的救灾物资,在消灭农作物病虫草害,促进农业增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化学防治是现代化的防治手段,已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根据目前我国农药商品经营和使用情况,农药在农业上主要有五大用途:第一,杀死危害农作物、林果、蔬菜及仓贮农产品的害虫。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农药应用最广,用量最大。第二,杀死和预防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用于这方面的农药的销量正在不断扩大。第三,消灭农田杂草,在国外化学除草剂占的比重较大,我国也有比较快的发展趋势。第四,杀死鼠类及蚊蝇等害虫,防止或减少疫病发生。由于近几年来农田鼠害发生较严重,坟蝇比较多,杀鼠剂农药和卫生用药的生产和应用引起了重视。  相似文献   

18.
正白蛾蜡蝉与堆蜡粉蚧皆属同翅目,前者为蛾蜡蝉科,后者为粉蚧科,主要危害柑桔、龙眼、荔枝和芒果等果树。该害虫过去种群数量常受大量天敌自然控制,极少达到经济损失水平。近年来,由于我区部分龙眼园管理粗放,滥喷农药杀害天敌,加上气候环境系统发生改变,致使2种害虫发生危害呈趋重态势,严重影响龙眼果实的商品质量,造成果农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9.
农药残留是农产品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难题,控制农产品农药残留是学术界与实务界非常重视的研究课题。从生物工程视角,分析农药残留的健康危害、检测方法及防范对策。检测农药残留的技术包括生物传感器法、核磁共振法、酶联免疫法、荧光光谱法、酶抑制法等,重点对酶联免疫法与酶抑制法等两种方法的研发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20.
稻纵卷叶螟是我省水稻重要害虫,连续多年严重发生,自然危害自叶率超过50%,减产超过10%,对水稻安全生产构成较大威胁。由于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重,危害时间长,防治压力大,农药用量大,给稻米安全和生态治理等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现有稻纵卷叶螟防治药剂中,大多为中等毒性农药,还存在对水生生物、天敌等不安全的问题:因此,寻求高效、安全,对环境友好的新型药剂,已战为生产上较为紧迫的工作。2008年开展了氯虫苯甲酰胺防冶稻纵卷叶螟的试验示范工作,显示出较好的综合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