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下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为区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在“双评价”的基础上,构建“承载力—适宜性—质量”三位一体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模型,并以黄石市为例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实证研究。研究结果:(1)基于“短板理论”,考虑限制性因素和驱动性因素,建立耕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承载力基础上完成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从生态保护功能角度开展生态保护适宜性评价;(2)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充分考虑了资源环境对耕地生产稳定性的约束作用,确保了耕地生产功能稳定发挥,同时统筹兼顾了生态保护与基本农田保护的需求,优化了国土空间格局;(3)结合耕地质量对黄石市耕地进行分区,划分为优先保护区、适宜保护区、后备调控区、生态退耕区4类,在耕地分区基础上综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研究结论:该方法能够统筹区域生态保护与耕地保护双重目标,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提出以“三区三线”为载体深化落实新时期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点路径。研究方法:运用归纳演绎法和文献资料法,探讨主体功能区战略内涵及价值,在揭示主体功能区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尺度传导原理基础上,解析“三区三线”的效用及实施路径。研究结果:发挥主体功能区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作用,已成为健全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主题和主线;“三区三线”是主体功能区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降尺度传导的重要内容。研究结论:以“三区三线”深化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点如下:将“双评价”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科学性的基本保障并贯穿规划方案研制各环节;遵循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新理念和新格局,构建不同功能指向下的高质量区域发展模式;以“三区三线”集成方案为基础形成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底图;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实现各层级“三区三线”体系化;抓住关键阈值参数实现国土空间用途管控准则的升降尺度传导;聚焦国土空间治理关键点强化政策配套,实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动态监测和精准评估。  相似文献   

3.
宏观视域下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的分区及其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规划已经展开。海岸带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地区,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比较突出,故有必要对海岸带进行主体功能区划。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一部分,但又不同于国土空间规划,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还涉及到海洋。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在与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划保持一致的同时应当有自己的特色。对海岸带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后必须对不同的区域实施不同的管理政策。海岸带主体功能区既要实施分区管理,又要考虑综合管理,在管理体制上也要二者兼顾,才能更好地实现海岸带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国内信息     
我国出台首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即将公开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第一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同时,还按照开发内容,将国土空间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三类。优化开发区域是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从而应该优化进行工业化城  相似文献   

5.
我国首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近日发布。《规划》对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划分做了阐述。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按开发内容,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三类;按层级,分为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6.
改革快讯     
打破传统行政界限国家规划四类主体功能区国务院7月26日下发《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全国主体功能区编制规划将于9月完成初稿,并开始征求意见。全国国土空间将被统一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类主体功能区。  相似文献   

7.
[目的]随着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改革创新,越发强调主体功能区制度的完善、强化政府空间管控的能力。空间开发适宜性是合理划分国土空间、优化开发布局的重要基础。[方法]研究通过选取了地形地势、交通干线、人口聚集度、经济发展4项适宜性指标和自然灾害影响、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生态系统脆弱性4项约束性指标,建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格网与行政区两种视角出发,开展蒲江县级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采用点对点匹配度分析对两种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从总体看,蒲江县最适宜区域占比约为4%,较适宜区域占比约为14%,较不适宜区域占比约为15%,最不适宜区域占比约为67%。行政区视角下,各类开发适宜性等级区域差异明显,但街道、乡(镇)行政区内部具有均质性。具体来说,各类开发适宜性等级区有按行政区集聚的趋势,并且其集聚趋势与多指标评价结果关系密切。空间视角下,各类开发适宜性等级跨行政区,街道、乡(镇)行政区内部具有异质性。一方面,各类开发适宜性等级不受行政区影响,局部精准性更高。另一方面,形成跨行政区的开发时序判读,并且这种开发时序多呈现“中心—外围”结构,便于具体指导区域分步开发。[结论]格网尺度可以更精细地反映县级开发适宜性和开发约束性在空间上的差异化分布,提高城镇、农业、生态3类空间范围划定精准性,为合理确定资源开发强度、促进国土空间科学适度有序布局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8.
各类规划管制制度的实施将土地资源分为生态资源优势区和经济发展优势区,造成了管制区域内外耕地保护权责的不对等,加之耕地保护生态补偿具有尺度依赖和空间差异的特征,因此构建差别化的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是提供有效耕地保护激励的关键和难点。本文采用文献归纳法和比较分析法,从规划管制背景下生态补偿机制对耕地保护的激励作用、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的机制以及尺度依赖、空间差异与差别化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本文提出应在考虑尺度依赖和空间差异的基础上对差别化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系统研究,为我国新时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下的耕地保护由"被动"变为"主动"提供理论支撑,助力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十年成效显著,对推进形成高效、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也存在着满足新形势的要求有难度、刚性管控不强、功能区划分技术方案不足、配套政策协同性不够、陆海统筹缺乏等问题。在国家规划体制改革后,主体功能区规划将融入到国土空间规划中,但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还会坚持,应该从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布局、建立"指标+空间+清单"的管控体系、优化空间功能定位和管控技术方案、完善重点政策和统筹推进陆海协同发展等方面,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落实。  相似文献   

10.
《上海农村经济》2011,(9):46-46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即将公开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第一个全国性国上空间开发规划。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中国公布的28个省份2012年林下经济产值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中国林下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林下经济的发展在总体上呈现出微弱的离散分布特征;林下经济高值集聚现象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区域,低值集聚现象主要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地区;森林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和林下经济政策均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中国林下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因此,各省市要结合实际情况,利用资源优势和区域经济优势,加强与周边林下经济发达或核心省份的分工与合作,通过生产资料的完善与关联机制的不断强化带动林下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在明晰城市地价空间非平稳格局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探索将空间计量经济学前沿技术首次应用于国内地价研究,改进当前常用的地价估计方法及模型,提升地价空间测度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为实现对地价空间格局更科学系统的认知及城市空间资源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空间自回归模型(MGWRSAR模型)。研究结果:(1)区位引导地价形成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非平稳并存的特征。(2)目前既有研究中地价空间格局测度的模型方法未同时考虑两类空间属性参数异构的情况,存在无法测度地价空间依赖强度动态变化的缺陷,模型估计的偏差降低了地价空间研究的准确度。(3)实证结果表明,相较于常用的空间计量模型,MGWR-SAR模型在地价空间非平稳格局测度及决定因素研究中的估计效果更佳。研究结论:未来可采用MGWR-SAR模型提高地价空间测度研究的准确性,并且该模型在其他地理要素空间测度上也具有一定适用性,可为其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结合长株潭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文章从空间结构、城镇体系规模和各城市空间联系三个方面对研究区域空间发展展开分析.结果发现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发展存在:①长沙市首位度低;②区域"轴-圈层"辐射力量薄弱;③城镇体系规模分布呈现平衡特征;④城市间空间联系性不强等问题.最后借鉴国内外空间管治研究现状,提出从空间管治理念入手,优化...  相似文献   

14.
We estimate a probit model of residential land conversion using parcel-level data from a rural-urban county in Ohio. Spatial landscape pattern metrics are used to quantify land-use patterns and to link patterns of residential sprawl with factors estimated to influence parcel-level land conversion.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location of new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is influenced by preferences for lower density areas that nonetheless are close to existing urban development. Combined, these forces have generated a moderated pattern of residential sprawl. Spatial error autocorrelation is controlled using a spatial sampling technique that enables consistent estimation of the probit model.  相似文献   

15.
模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布规律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协调土地与经济、环境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土地利用格局存在空间异质性,对比不同地区格局特征规律对加深土地利用格局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以邻接的湖北省宣恩县和咸丰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基于局地因子、自相关因子和邻域因子的3种Logistic模型的模拟参数的一致性和异质性来对比研究两地的格局分布规律。实验与分析结果表明,宣恩县和咸丰县的土地利用格局特征存在共同的驱动因子和聚集效应,具有共性;不同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驱动因子在作用方向,大小方面存在差异,邻域因子在邻域尺度上表现出不同特征。研究结果对加深理解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分布格局特征的差异性,促进区域土地利用的规划、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深化对主体功能区的认识,探讨基于空间开发潜力评价的泰州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方法,为相关规划和政策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结果:(1)计算出6126个网格单元、95个乡镇(街道)、6个市(区)的空间开发潜力指数以及泰州市极限建设用地容量;(2)建设用地预测建立在供给——需求关系之上,根据空间开发潜力指数和建设用地需求预测,计算出泰州市建设用地总量指标区域分配方案、城镇用地指标区域分配方案、建设用地城乡统筹方案。研究结论:空间开发潜力评价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也是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重要依据;建设用地空间上的拓展与空间开发潜力指数基本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科学精细分析云贵高原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本文以贵州省黎平县为研究对象,以行政村为研究单元,采用空间自相关与空间叠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农村居民点分离度分析农村居民点分布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1)黎平县农村居民点分离度指标的全局Moran指数为0.089,Z值为2.164,大于1.96,农村居民点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2)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黎平县农村居民点的局部显著性空间聚集和异常特征影响明显,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大于社会经济因素,在自然因素的影响中,高程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以碳循环过程与国土空间要素的耦合关系为切入点,提出面向全域全要素的低碳国土空间规划机理、多尺度规划方法与全过程规划路径,以期为双碳目标下的国土空间治理提供思路。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和系统分析法。研究结果:(1)基于对“碳循环—空间要素”耦合关系的剖析,提出了低碳国土空间规划的“起点—原则—工具”机理;(2)构建了面向全域全要素的低碳国土空间规划方法,通过“三区—地类—地块—单元”的多尺度规划,实现对碳源汇“总量—结构—格局—强度”的多维度优化;(3)设计了全过程碳管制的低碳国土空间规划路径,通过“低碳目标引导—碳核算支撑—碳约束管控”,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履行碳治理职能。研究结论:低碳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尚处于探索阶段,其指标体系、支撑技术及实证效果等仍需进一步深化,以实现从低碳理念的深入认知向规划设计的实用方法转变,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中国耕地多功能评价及分区管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揭示全国市级尺度上耕地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开展分区保护划定,协调耕地多功能性以服务国家耕地保护战略。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与三角坐标图分析。研究结果:(1)2017年全国耕地多功能存在显著空间差异,生产功能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生活功能呈“两头高、中间低,内陆高、沿海低”的分布特征,而生态功能沿胡焕庸线呈“东低西高”的分布格局;(2)全国耕地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均呈空间聚集性分布特点,据此基于空间聚集性及全国农业区划提出耕地多功能分区方案;(3)全国各市耕地多功能之间的协调度存在显著差异,高值区以生态主导型和协调型为主,低值区以协调型为主,据此提出基于空间协调度的耕地多功能分区方案。研究结论:全国耕地多功能呈明显空间分异规律,相应分区方案可为宏观层面耕地保护的精准施策及空间管控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城市创新只是区域创新地理边界的缩小,忽略了城市的空间特性——城市的关联和互动作用,这一缺陷随信息和交通技术的发展而凸显。以2006—2013年长江经济带126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的收敛性和溢出性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创新活动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均质性突出;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条件收敛却不强收敛,收敛速度为7.274%;同时,城市创新还存在着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教育投入、信息化、工业化水平对本城市创新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工业化水平的贡献率最大。但除了工业化水平之外,其他3个影响因素空间锁定效应极强,对其他城市并不存在空间溢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