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雄 《云南金融》2012,(4X):252-252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萎靡不振,我国外需疲软,经济升温困难,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扩大消费,使经济稳健增长可谓恰逢其时。面对分配不公、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消费观念不合理、乱象丛生的金融消费市场,社会各方应团结起来,加大监管力度,制定比较完善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和法律法规,合理和安全消费,使消费真正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  相似文献   

2.
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主要是投资、出口和消费,不同时期三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所不同。当前,由于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世界贸易规则不断受到冲击、出口增长因素的不确定性加大,民间投资增速又有所放缓,消费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最重要引擎的地位凸显。一方面,消费市场升级、分级的变化对金融服务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另一方面,消费金融对消费市场发挥着促进或抑制作用。保持消费市场的稳定增长既要整饬消费市场中的不良倾向,更要以激活消费市场为导向,通过消费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消费金融适度的规模、优化消费金融产品结构、完善消费金融机构体系、控制消费金融风险、大力发展数字消费金融、推动消费金融创新,构建新型的消费金融体制。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削减了国外需求.消费金融将是扩大内需切实可行的途径.本文从消费习惯、社会福利保障体制和动态博弈等角度,对我国消费金融的现状分析,发现建立和健全我国征信体系才是我国消费金融的助推器,才能切实达到扩大内需和保持金融秩序健康发展的目的,从而有效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增长、金融改革与经济改革相匹配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邱峰 《青海金融》2013,(11):9-13
随着投资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边际效用的下滑,消费地位日益凸显,消费金融将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国消费金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受诸多因素制约,消费金融对挖掘消费潜力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当前,应积极引导消费金融的发展,从多个层面予以突破,使消费金融成为撬动内需的有力支点,最终推动经济增长与转型.  相似文献   

5.
隧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内需扩大,消费金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我国发展消费金融公司的重要意义,以及我国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现状、特点及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若于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的新常态,刺激内需已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从而消费金融正逐步进入高速增长的黄金期。本文在阐述当前我国消费金融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来消费金融发展趋势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7.
灰色关联分析的结论表明,金融发展与目前我国对外贸易之间存在较大的关联程度,从以净出口为视角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而经济增长与消费的关联度低于其与投资的关联度,消费金融有较大提升空间,另外,金融发展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消费金融对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及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发展迅速。本文分析了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梳理了现阶段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了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20年,使我国民间具有了巨大的投资、消费能力。5万亿元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就是证明。扩大国内需求无非是扩大投资需求和启动消费需求;只有扩大国内民众投资、消费需求才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依笔者之见,我国货币政策要在推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应着力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加快金融市场化进程,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灵敏度;二是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具有强大的导向性的政策效应,从而刺激公众的投资和消费。下文拟围绕这两方面内容就我国货币政策取向展开讨论。一、在加快金融市场化进程,畅…  相似文献   

10.
赵心刚 《时代金融》2013,(5):154-155
消费金融在现阶段的金融和经济学中处于知识前沿,消费金融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核心金融业务,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金融业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经济结构中长期存在的不合理,经济增长主要偏重投资和出口而忽视消费的作用。消费金融日渐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对消费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综述,围绕着消费金融的概念、功能、范围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对后续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显著的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制约了商业流通的进一步发展,并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消极后果。从消费需求不足产生的原因出发,深入分析了消费金融与商业流通之间的相互影响路径,结果表明:消费金融的发展可以缓解居民面临的流动性约束,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进而促进商业流通的增长;反之,商业流通的增长也有利于居民消费金融需求的形成,是消费金融发展的根基,可以推动消费金融的发展。随着消费金融发展平台的完善,消费金融与商业流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将日益显著,并可以通过在惠民消费、热点消费、绿色消费、数字消费等领域的良性互动,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助力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当前,消费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因此,消费金融成为推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重要手段.在消费方面,需要对国民消费的潜力进行挖掘,从而促进国内供给的升级,以消费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当前的消费金融当中,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基于此,文章就供给侧改革下消费金融发展前景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可以提供一个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面板数据门限模型,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金融发展速度对经济增长速度的作用比消费和投资都要大很多;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存在较低、中等和较高三个区制;属于区制Ⅱ的地区,金融发展速度对经济的增长速度作用最大,此时有利于相对贫穷地区追赶富裕地区;属于区制Ⅰ的地区,金融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可能出现负的相关关系,三个区制的门限效应显著.由此我们在寻求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时候,应该避免依靠投资和消费的作用,而要着重考虑依靠地区金融发展作用,尤其是利用地区金融发展到一定水平值之后,即当此水平值超过区制Ⅱ的门限值以后,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倍数效应,使地区的经济增长走上高速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金融创新的利弊已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深化被全球所公认,作为全球经济率先触底回升的中国,如何正确看待金融创新,如何实现理性创新、稳步创新,实现经济结构与金融创新的和谐发展,实现创新促进经济稳步增长,经济增长为创新提供更高平台的和谐模式,通过我们长期的观察和分析后认为,消费的增长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促进金融创新的第一要务,没有了消费的增长,金融创新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决定消费增长与否的前提保障则是7亿农民的消费。  相似文献   

15.
一、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消费金融产业高速增长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对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进而调整经济发展结构的迫切需求,以及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的提升,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3万亿,同比增长24.7%,依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消费金融发展速度较快,但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还需要加速发展.推动消费金融发展,应完善我国的消费金融体系,特别是应大力发展专业消费金融机构,根据客户需要和市场变化创新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消费金融的普惠性,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力发展网络消费金融,同时要注意和加强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加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人们从“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向“超前消费”观念的逐渐转变,消费模式也从生存型向服务型和发展型转型,社会消费升级促进消费金融爆发式增长,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能力低下的情况下,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发展也面临着竞争力不强、目标客户群地域受限、无法改变居民消费倾向、产品供需不对称、经营风险大和资金来源有限等诸多挑战。本文分析了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总结了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国际经验;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场景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打击金融“黑产”成为当前推动消费金融健康发展的三大支柱,也是金融科技公司发展的关键所在2021年经济数据显示,消费依旧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且未来还将发挥重要作用,金融服务新消费的价值和意义更加凸显。在金融稳消费、促消费的重要实践中,金融科技平台通过在金融机构、消费者和消费品牌之间构建场景消费的桥梁,使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地对消费各领域精准滴灌,发挥了“连接器”和“催化剂”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投资与出口带来的经济增长的放缓,作为三驾马车之一却长期与经济增长幅度差距较大的消费成为一个极为有潜力的增长点,随着国家对拉动内需的不断支持,针对居民个体,旨在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消费金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正逐渐成为我国当下最重要的金融创新方向之一,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消费金融状况的研究和梳理,为消费金融未来的有效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