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可转债的特点的介绍,依据可转债具有的债性和股性的双重性质,从上市公司业绩操纵动机以及上市公司在可转债规则条款背后的动机两个方面进行投资策略的研究,最终分别给出了在不同情况下套利的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2.
朱韵韵 《时代金融》2015,(5):314+317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发行了第一只可转债"琼能源",之后在1992年11月中国A股市场迎来第一只由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债"深宝安",可转债作为一个现代金融业的重要融资方式,2000年之后我国可转债市场发展迅速,并且该融资规模也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将阐述可转换债券的基本情况以及发行动机的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发行了第一只可转债“琼能源”,之后在1992年11月中国 A股市场迎来第一只由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债“深宝安”,可转债作为一个现代金融业的重要融资方式,2000年之后我国可转债市场发展迅速,并且该融资规模也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将阐述可转换债券的基本情况以及发行动机的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筹资新方式——分离交易可转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5月7日,中国证监会出台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首次将分离交易可转债列为上市公司再融资新品种。随后,马钢股份于2006年11月13日发行55亿元分离交易可转债,成为中国第一家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的上市公司。马钢股份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发行,标志着分离交易可转债这种在国外资本市场上运用较为成熟的金融衍生品种,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新的融资方式。  相似文献   

5.
可转换公司债定价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今年4月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实施办法》的出台,许多上市公司对发行可转换公司债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这一新的融资方式极有可能成为上市公司另一种普遍的再融资渠道。作为一种金融衍生产品,可转换公司债券(可转债,CB)定价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对于中国证券市场来说,由于市场发展历史只有十多年,市场成熟程度尚低,投资对可转债这一新兴事物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定价问题就显得更为艰难。本着眼于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对可转债定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研究背景 发行可转债券已经成为近年来上市公司广泛采用的一种融资方式.截至2004年底,沪深两市流通的可转债品种已达31只,市场存量约335亿元,这一融资工具逐渐得到了筹资人和投资人广泛的认可.可转换公司债券(以下简称可转债)是一种根据事先的约定,债券持有者可以在将来某个规定的期限内按约定条件转换为公司普通股票的特殊债券.对投资人而言,由于可转债兼具债券、股票和期权三种金融工具的部分特征,使可转债客观上具有了投资和避险的双重功能:当投资者不太清楚发行公司的发展潜力及前景时,可投资于这种债券.待发行公司经营业绩显著,经营前景乐观,其股票行情看涨时,则可将债券转换为股票,将从公司的发展中受益.因此,与单纯的投资工具或避险工具相比,投资人购入可转债后可以根据被投资企业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投资行为,在规避投资风险的同时获得较高投资回报.  相似文献   

7.
2006年5月,《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颁行,正式确立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简称分离型可转债)的法定地位;G中化等6家公司的分离型可转债发行方案,也已经进入监管层审核程序。面对蕴含较大投资价值的分离型可转债,转债投资者应该预作绸缪。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的考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可转换债券是兼有债券、股票、期权三方面特征的混合融资工具,对发行公司融资决策的盈亏影响具有不均衡性。基于经济理性假设,不同类别的企业以及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应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市场状况以及融资成本,来选择是否采用可转债融资,即我国企业利用可转债融资应理性地抉择。这一点对于推进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可转债融资乃至资本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在缺乏卖空机制的环境下,可转债相对价值的实现将主要来源于转债与股票之间的资产替换。尤其是在杠杆放大的资产替代策略下,可转债投资的盈利模式将出现根本性变化,股票价格的波动成为影响策略应用效果的最重要因素。本从对冲套利的角度,通过对等额和杠杆放大资产替换策略的模拟与分析,就资产替换策略的应用环境、杠杆选择与实证效果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可转债兼具股权和债权双重属性,是各大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国内某调味品企业Q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分析法剖析Q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动因,使用事件研究法评估该企业发行可转债的公告效应。评估结果发现,Q公司此次发行可转债公告效应为负。Q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失败经历给相关企业敲响警钟,发行可转债前除了充分考虑公司面临的机会、应对的挑战以及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外,也有必要理性认识发行可转债可能带来的风险。本文试图为可转债发行主体做出合理的可转债融资决策提供警示。  相似文献   

11.
可转债融资对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的长期影响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可转债融资对公司买进持有超额收益率和对经营指标的影响两方面分析了可转债融资对公司价值的长期影响,并从盈余管理的角度对产生影响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发行可转债后公司股价和经营业绩出现显著的下滑,其原因在于上市公司在可转债发行当年普遍利用盈余管理来提高公司利润。尽管存在这样的负面影响,可转债融资仍然具有很大优势,我国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可转债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债转股"亟待革新 可转债是国际上早已流行且较为活跃的金融衍生工具,也是我国证券市场早期引进的金融投资品种,但十年前在股市中出现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究其原因,除了中国股市客观环境制约外,可转债往往被人们视为上市公司的又一种"圈钱"手段,广大的投资者对此更是敬而远之.  相似文献   

13.
国内可转债市场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时期可转债条款的设计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为可转债投资带来了不同的债券投资回报预期与转股预期,从而导致了不同时期发行的可转债的市场表现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摘要:可转债是兼有股票期权和债券性质的复合型金融衍生品。为促使投资者尽快将可转债转换为股票,上市公司的常见做法是向下调整转股价格。因此,研究上市公司调整转股价格的行为及其影响十分必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现有可转债上市公司近五年调整转股价格的行为及其原因,并将其行为分为自然调整和主动向下修正两类;然后着重研究上市公司主动向下修正转股价格的行为对转股比例、股票价格、可转债价格j者的影响,最后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15.
投资者买入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目的,是期望通过正股的上涨来拉动转债价格上涨,从而通过最终转股来获得超额收益。但投资可转债要及时识别所面临的条款设计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并根据可转债的下修行为及基本要素等来构建相应的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证券行业的不断创新,上市公司可选择的融资方式逐渐多元化。上市公司在选择融资方式时,要结合自身的财务特征以及不同融资方式的特点进行优化选择,本文从融资成本角度出发,对国内上市公司选择可转债融资方式的财务特点进行实证分析,以其找到可转债融资方式的财务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上市公司利用财务报表作秀,营造出企业业绩不断攀升的假象,使得上市公司对外披露信息的公信力大幅下降,扰乱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为了削弱此类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本文认真探寻和剖析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表的主要动机及其手段,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治策略,力争建立并维护一个良性竞争的经济发展环境,同时帮助大家有效防范上市公司高管操控企业利润的行为,准确把握投资机会,降低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可转债市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转债是证券市场的投资品种之一。我国的可转债市场虽然经过了近12年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根据我国可转债市场的实践及其自身特点,分析我国可转债实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上市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融资决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全流通背景和上市公司集中的股权结构特征,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决策机制,结果表明在股权流通的背景下,通过可转债方式融资并成功转股,需要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盈利前景,否则融资后会降低控制性股东的融资收益,这一条件使得可转债融资方式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但可转债灵活的条款设计和转股前较低的资金使用成本受到了一些暂时难以进行增发融资的上市公司青睐——可以通过缩短初始转股期、降低初始转股价、放松向下修正转股价条款、严格赎回条款与回售条件等手段,提高可转债转股的可能性,从而间接地实现股权融资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投资与理财》2014,(8):65-65
简单地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综合的投资手法,就是把所有投资都构建成可转债的模式。从本质上而青,可转债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债券保稳定收益,股性(正面的不确定性)提供额外收入,信用风险(负丽的不确定性)需格外注意。如果我们可以把所有投资组合都按照上述可转债的模式进行推进,那么投资者对未来的把握将更加全面,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成功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