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琪  熊朝凤 《时代金融》2014,(11):49-50
MBO即管理层收购,在西方发达国家被广泛运用。引入中国后,由于缺乏法律规范和良好的金融环境,定价不公、信息披露瑕疵、转移中小股东财产等现象频频发生。为保护中小股东合法权益,防止侵害目标公司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发生,本文在对MBO的基本内涵进行界定后,针对MBO中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主要情形,提出防止目标公司中小股东利益受侵害的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我国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中价格的公正性、中小股东权利实现的公平性和信息披露的公开性,提出规范MBO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管理者收购(MBO)对于参与收购的公司管理层来说,存在效果显著的报酬激励、股权分红激励乃至财富增长效应;MBO后,管理层的动态报酬在很大程度上是随公司动态绩效的变化而变化的,即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MBO后存在与公司绩效不相关的增加现金股利分配效应和管理层报酬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了1997~2009年间实施管理层收购(MBO)的沪深两市67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对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短期市场绩效和长期市场绩效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检验发现,MBO方案公告日前40天和后30天的累积超额收益率(CAR)为1.67%且T检验不显著,即短期财富效应不明显。MBO方案公告后24个月长期持有超额收益率(BHAR)仅为4.37%且T检验不显著,即长期财富效应不明显。研究表明,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积极作用不明显,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和规范。  相似文献   

5.
质疑MBO     
问题之一:从治理结构的角度看,MBO一定能够提高股东收益吗? 一般认为,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造成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追求目标不一致,而通过MBO将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起来,企业的利益与经营者的利益高度一致,从而降低了代理成本.但是,对国内的MBO而言,经营者不是以买断公司或以公司下市独立经营为收购目的,代理成本没有消失,只是做了利益调整,转嫁到了中小股东身上.同时,MBO完成后,公司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可能愈加严重,大股东侵吞中小股东乃至债权人的利益更为直接.尤其是,在收购后急剧增加的财务压力会使其利用关联交易等办法转移控股公司的利益至持股公司,缓解财务压力的动机格外强烈.  相似文献   

6.
现任经理参与的杠杆收购称为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 out,MBO)。在我国,兴起MBO的背景是国有企业改革,使之成为国有资产退出的途径。本文试图从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的管理层收购实践为出发点,分析管理层收购由于运作不规范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公众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国有资产流失;损害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等。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解决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韵涵  景希 《云南金融》2011,(2X):35-35
现任经理参与的杠杆收购称为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 out,MBO)。在我国,兴起MBO的背景是国有企业改革,使之成为国有资产退出的途径。本文试图从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的管理层收购实践为出发点,分析管理层收购由于运作不规范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公众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国有资产流失;损害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等。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解决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MBO(管理层收购):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二三十年来,一种新兴的企业管理模式—MBO,已经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运用,它通常被认为能够提高对管理层的激励,对企业产生积极意义。我国近几年也开始在上市公司尝试实行MBO。一、MBO的含义和现实意义MBO的全称是ManagementBuy-out,主要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其公司股东结构、资产结构和控制权结构,进而达到重组其公司的目的,与此同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MBO的中文名称通常是“管理层收购”。目前,在国内实行的MBO,通常是由管理层作为发起人注册成立一家新公司,作为拟收购目标公…  相似文献   

9.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广泛流行于欧美国家,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近几年来,管理层收购(MBO)在中国也有了较快的发展。本文的宗旨在于对管理层收购自身的优缺点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客观评价,进而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我国管理层收购不规范行为表现在:资金来源紧张、操作行为不规范;资金来源透明度差、披露不规范。造成我国管理层收购不规范的原因是:资本市场不发达,投资银行发展滞后的融资环境;与MBO相关之法规、政策缺乏协调性。加强管理层收购融资合法性建设的建议:优化我国MBO法律机制;解决资金来源、规范管理层收购融资行为;培育机构投资者,优化管理层收购融资结构;创新金融工具,推行专业的MBO基金、MBO信托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上市公司收购中中小股东与收购者、目标公司股东和目标公司管理层等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且处于弱势地位,故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实有必要;对目标公司中小股东的保护应遵循全体股东待遇平等原则、信息充分披露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应从强制要约收购制度、反收购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累积投票权制度、股东表决权排除制度、目标公司控股股东和经营者的诚信义务制度等方面来对上市公司收购中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立法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2.
MBO 即管理层收购,是指管理层为了控制公司而收购公司部分或大部分股份从而获得控制权的行为。在实际收购过程中,收购方可能不仅仅限于目标公司的管理层,还会有外部其他公司的管理层参与收购过程,而且还有可能联合本公司的职工共同进行收购。管理层收购在上世纪的80年代达到了顶峰,以美国为例,1987年全年的 MBO 交易总值就达到了380亿美元。管理层收购作为理顺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关系、激励和约束管理者、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的有效渠道,也逐渐为中国的企业所重视,上市公司,如四通公司、奥美的、深方达、宇通客车、万家乐等在最近两年纷纷实行了管理层收购,据估计中国的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13.
徐怀业 《中国金融》2007,(14):61-63
管理层收购(MBO),是杠杆收购(LBO)的一种形式,指企业内部管理者通过自有资金或外部融资,收购所在公司股份,实现企业控制权由大股东转移到管理者手中的行为。MBO近些年才开始在我国试行并逐步兴起。由于MBO在明晰产权、强化激励等方面可以产生积极作用,所以我国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准备着手实施MBO。  相似文献   

14.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缩写MBO)是公司的管理层通过融资来收购公司的股权或资产,从而引起公司的所有权、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和资产等变化的一种收购行为。MBO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发达国家公司重组的一种主要方式,受到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的青睐。从1998年四通公司将MBO引入我国以后,我国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据统计,已有粤美的等20家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实施了MBO。另外,还有大量的国有小企业实施了MBO。  相似文献   

15.
由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出面收购公司股权的模式,被称做"管理层(融资)收购"(MBO,Management Buyout).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管理层收购"已悄悄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6.
《理财》2005,(2):14-16
"谁为收购主体"这个题目乍一看似乎有点令人莫名其妙:MBO不就是管理层收购吗?那么,收购的主体当然是管理层,还需要设立什么收购主体吗? 其实,管理层收购并不是管理者个人收购,虽然国内外MBO案例中,管理者以个人身份收购其所服务的公司也不乏其例,但多数管理层仍然是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Company,即SPC公司)来实现MBO的. 从目前已实施的MBO案例来看,我国企业的管理层收购,其收购主体的设立通常有以下四种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7.
以我国实施管理层收购(MBO)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改进的基本JONES模型来计量盈余管理程度,研究管理层收购(MBO)这一事件是否引发了我国上市公司显著的盈余管理行为.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这一事件在MBO实施前后各一年没有引发显著的盈余管理行为.这一结论与我国MBO的动因和制度背景是高度相关的,并不能由此说明我国上市公司MBO过程是规范和透明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中的现金流操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层收购(MBO)自2003年在中国兴起后,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是关于管理层收购中现金流操控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不足以引起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者的重视。本文首先对现金流操控的概念进行了阐释,然后对管理层收购中现金流操控的动机进行了剖析,并对实施了管理层收购(MBO)的上市公司存在的现金流操控行为以及经济后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然后采用案例分析法,详细分析了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在管理层收购前后的现金流操控行为,包括现金流操控的动机、手法和经济后果,以期为识别公司及利益相关方的现金流操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从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的现状,并对实施了MBO的上市公司的业绩进行实证分析,实施管理层收购并不能显著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MBO并不是解决企业困境的灵丹妙药。  相似文献   

20.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即MBO)由经济学家迈克.莱特(Mike Wright)于1980年首次发现。随着MBO理论的发展,MBO被广泛应用,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企业实行MBO不仅有利于降低委托代理成本,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而且能够使股东和管理者的利益趋于一致,有利于公司制定长期发展计划,提高企业的业绩。MBO在我国的应用首先是从中小企业开始的,当前,以"企业全员持股,经营者持大股"的方式对企业国有股权的收购,已经成为一种全国性的现象。本文首先梳理国内外MBO的研究进展,其次,论述MBO在国内外的发展进程,最后,从国内外MBO的发展吸取经验,对MBO今后在我国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