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福建金融》2008,(4):11-15
近年来,虽然我国企业间商业信用得到较快发展,但同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较大。本课题通过探讨如何将商业信用信息纳入征信系统,构建商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为推动我国商业信用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陈勇 《福建金融》2014,(7):39-42
建立个人不良信用修复机制是一个国家征信制度成熟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在实现个人信用信息共享、不良信用预警和失信惩戒的基础上,有必要借鉴英美韩等国家的先进经验,尝试建立个人不良信用修复机制,持续培育个人信用理念,营造诚信社会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3.
吴焱 《新疆金融》2005,(4):28-29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的战略任务。随着人民银行职能的调整,新修订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了人民银行管理信贷征信业这一新的职能。因此,建立信用信息协调机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社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是当前基层人民银行信贷征信服务工作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分析了失信惩戒机制具有惩罚、震慑、教育等功能作用,论证了行政机关、行业组织、市场主体、司法机关等不同主体有不同的失信惩戒机制,如行政惩戒、行业约束、市场惩戒、司法惩戒和道德惩戒等方式.之后提出了建设失信惩戒机制的基本思路: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为基础,以完善失信惩戒法律法规制度为保障,以建设商业征信系统和培育发展信用评级市场为主要手段,以行业内部自律惩戒为补充,打造覆盖全社会的"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体系.最后提出在建设失信惩戒机制时,要注意区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注意保护信用主体合法权益,注意防范法律风险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征信业发展模式选择及外部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鉴美国、欧洲等国家征信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发展趋势,分析我国征信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我国应当选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国家扶持推动相结合的征信业发展模式,并从信用立法、政府作用、信息共享、失信整治和信用教育等方面论述我国征信业发展所需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6.
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推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2010年福建省大田县先行先试,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旨在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培育和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意识,逐步构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约束机制,推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大田县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开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与问题。本文结合《征信业管理条例》的出台,提出构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存在信用立法滞后、缺少覆盖全社会的征信机制、社会信用评级机制不完善、信用监管机制不完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机制不完善、理论研究不足的问题。大数据征信促进社会信用资源的共享,应建立个人、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的统一社会信用码,通过构建以大数据征信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促进全社会“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和“联合惩戒”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提升整个社会信用水平。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征信成为互联网金融业务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征信体系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认为今后应明晰征信体系模式,加快征信相关立法工作,提高征信数据的质量,加强隐私保护力度,完善失信惩戒机制,加强信用文化建设等,以促进征信业规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韩鹏 《征信》2016,(5):47-49
征信系统的改进和完善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必然选择.从银税合作的背景出发,分析涉税信息的基本情况,探讨涉税信息纳入征信系统的必要性和存在的困难,认为应建立信用数据的共享机制,加强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完善信用立法和失信惩戒机制,提高数据传输的时效性,兼顾法律法规和纳税人利益等,以完善征信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全国征信数据,实证检验我国公共征信系统对贷款发放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公共征信系统的上线运行有利于金融机构的贷款发放,征信系统查询量的正向冲击会对贷款业务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为充分发挥我国公共征信系统对于防范金融风险、促进贷款发放的基础性作用,需要继续完善我国公共征信系统的功能,扩大信用信息的共享范围,提升征信产品和服务水平,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相似文献   

11.
2013年1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与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就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纳入征信系统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建立全社会信用基础数据统一平台,推进部门信息共享"目标以后的最新动作。  相似文献   

12.
罗诚诚 《征信》2020,38(4):60-67
从社会信用体系加强法律实施、抑制法律理性下的机会主义等二层逻辑内涵来看,将个人所得税纳税信用管理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市场经济应有之义。但在该纳税信用管理机制中,对严重失信纳税人予以资格剥夺或限制以及自由限制(限制高消费)等失信联合惩戒措施均存在严重的合法性危机。我们不能期望通过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构建一个“完人社会”,“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本身蕴含“惩戒无边”的意味,已然将失信联合惩戒推入违法行政边缘。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应在法律框架下进行,具体到个人所得税纳税信用管理机制中,可从行政法规层面立法,弥补失信联合惩戒法律供给不足,构建失信联合认定机制,守住法律底线。  相似文献   

13.
阐述新兴互联网征信机构发展现状,分析征信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征信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的有效途径.建议加快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信息标准和共享机制,加大征信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力度,强化互联网征信行为监管,加强失信惩戒力度建设.  相似文献   

14.
信用管理制度是现代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湖南省995户工商企业调查问卷分析表明: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缺失、信用销售能力不足、信用风险巨大影响企业竞争力.为推进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我国应尽快建立信用管理研发和推广机制,推进征信体系建设,健全失信惩戒机制、信用风险转移机制以及应收账款再融资机制.  相似文献   

15.
对农户信用体系建设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户信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目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信息档案不完整、评级授信不科学、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等。这些不仅影响着金融机构对农户的授信,同时也是农村产生放贷难、收贷难、难贷款的重要原因。构建农户信用体系,应从征信机构的完善、个人信用评价机制的建立、法律保障体系建设和失信惩戒机制的构建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一个基于代表性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博弈模型,讨论了信用资本的性质、价值度量及其对企业借贷行为的影响。文章认为,信用资本的性质与价值量将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与融资决策行为。信用信息共享为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扩大信贷规模提供了一个基础设施,而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包含有效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的信用信息共享体系,这也可看作是对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热潮的一个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7.
个人信息权益保护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和运行以来,个人征信业正逐步成长壮大。由于征信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信用侵权行为时有发生。我国在促进征信业发展中,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注重个人信息主体征信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征信宣传教育工作机制,是培育社会信用意识、优化社会信用环境的制度保障,对褒扬诚信,惩戒失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沧州市征信宣传教育现状及征信市场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查找征信宣传教育工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构建适应本地特色的征信宣传教育机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清娟 《新疆金融》2004,(12):35-38
立法的目的是创造一个信用开放和公平享有、使用信息的环境。当务之急,是制定公平使用信息法,并修改商业银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的法律,尤其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参照并融合各国经验,笔者认为个人信用征信法律的建设都是从规范征信数据的开放和使用人手的,同时保护个人隐私的思想贯穿征信法律的始终。所以目前我国在建设个人信用征信法律方面,一是应该修改现有的法律;  相似文献   

20.
潘功胜 《征信》2014,32(11)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涉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国征信体系的建设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需要建立一个发达的征信市场,让市场化的征信机构起主导作用.政府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应体现在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推动政务信用信息的公开尤其是负面信息的公开,推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与信用信息共享,推动信息的应用,实现联合惩戒和推动完善信用法制体系等方面.市场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应体现在发展中国征信业市场、积极利用新技术条件发展新业态征信、推动征信机构加强自身信用建设、依法推进征信市场对外开放和加强征信业监管等方面.在征信业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要高度重视信息主体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