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春桥 《时代金融》2013,(5):173-174
<正>以央行票据发行兑付为特征的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于2003年启动,2010年末基本完成。人民银行主导的这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主要目的是"花钱买机制",经过各方的努力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国农信社系统实力显著提升,经营的可持续性增强。客观评估上一轮农村信用社系统改革的实施效果,认真分析当前农村信用社  相似文献   

2.
《新疆金融》2011,(7):103-107
<正>自2003年8月起,中国农村信用社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此轮改革的总体要求是"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其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突破点之一是理顺农村信用社的组织形式与管理体制,把农村信用社划归地方政府管理。全国大多数省(市)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都选择了组建省级联社的管理模式,由省级联社代表省政府管理全省的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的管理体制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有效性的外部推动力。但经过近7年来的运作和实践,我国金融理论界和实践层对省级联  相似文献   

3.
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下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提出了"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总体要求.2003年9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方案.……  相似文献   

4.
<正>农村信用社改革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以实现"花钱买机制"的方式,使农村信用社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200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  相似文献   

5.
当前农村信用社的当务之急是继续深化内部机制改革,构建科学的经营机制、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客观要求.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信用社内部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张炜 《海南金融》2013,(2):84-88
本文以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演化路径为切入点,从成本收益的视角对于农村信用社下一步改革进行了理论解析。农村信用社长期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决定了农村信用社改革必须先解决其生存问题,才能让其承担更大的支农义务;农村信用社存在"最优支农水平",表明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其承担支农义务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两者之间存在最佳的契合点;通过改革不断提高农村信用社金融支农收益和降低农村信用社金融支农成本,是在确保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前提下提升农村信用社金融支农水平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正>2003年,国务院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这标志着新一轮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正式启动。因此,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农村经济组织  相似文献   

8.
<正>2003年,国务院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这标志着新一轮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正式启动。因此,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农村经济组织  相似文献   

9.
1.经营管理体制要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坚持服务"三农"方向.农村信用社要按照合作制原则,打破传统的经营管理机制.要全面推开扩股增资工作,面向广大农户特别是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农村专业户,募集农村信用社股金,让社员真正成为农村信用社的主人.改革各级信用社的考核模式,建立服务"三农"的激励机制.改变过去农村信用社系统的考核过于重存款、轻贷款的倾向;中国人民银行对农信社系统负责干部的使用、提拔等都要把服务"三农"的情况作为考核的重点;要充分发挥信用站联系农户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辖内17家农村信用社央行票据兑付后的跟踪调查发现,央行推行的以"花钱买机制"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农村信用社一些考核指标反弹情况,提出了实现农村信用社"花钱买机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蒋兴波  杨奕 《浙江金融》2003,(11):46-47
信贷管理是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基础,农村信用社是合作经济范畴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多年来一直以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其贷款利息收入和同业往来的利息收入几乎占全部收入的99%.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与商业银行相比有其特殊性,那就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三农".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信用社自身实力的不断壮大,新的信贷管理理论也不断融入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中.我们认为,现阶段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三个:一是资产负债管理;二是信贷人员的管理;三是信贷内控机制的管理.资产负债管理是信贷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信贷人员的管理是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而建立有效的信贷内控机制的管理是信贷管理工作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正>一、农村信用社改革争论的误区 当前有关农村信用社的理论探讨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笔者在此称之为体制之争、机制之争和目标之争。这三个方面确实是农村信用社存在的较为突出的一些问题,也许仅作为理论性的探讨也有必要,但以此来解决处于十字路口的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问题,未免有些“形而上学”。 1.体制之争:合作制还是股份制 合作制主要内容是:自愿与开放原则;民主管理,一人一票原则;非赢利和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精神,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目的,在合作制的基础上,引入股份制的机制,统一实行股份合作制的产权制度,更好地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必须尽快适应新的形势,为支持"三农"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改革的目的是要使农村信用社更好地支持"三农"、服务"三农".  相似文献   

14.
2003年,国务院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这标志着新一轮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正式启动.因此,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会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各地农村信用社的重要任务和工作.  相似文献   

15.
2004年以来,人民银行通过“花钱买机制”的形式,积极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农村信用社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显性矛盾应予以关注.本文以廊坊市为例,对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进而对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壮大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机制建设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基于对农村信用社的调查,通过分析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管理的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机制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当前,农村信用社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改革效果不够理想.本文就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更好地支持"三农"经济发展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周口市为例,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整体趋势和分类指标发展趋势做了定性分析,并通过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和障碍度三个指标对2008年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主要障碍进行了诊断.根据分析的结果,我们认为2002年以来,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实现了"花钱买机制"的改革目标.通过障碍分析,我们认为农户贷款利息收入是农村信用社稳定的收入来源,虽然不良贷款影响依然存在,但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方面,政府"花钱"产生的边际激励效应降低.  相似文献   

19.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在"花钱买机制"的激励下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大部分省份实行的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模式,由于客观上缺乏生存的环境与条件,使本次改革重点要解决的产权关系、法人治理、管理体制等问题,在实际推行中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不利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目标的实现和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省级区域农村商业银行的可行性改革建议,并对其产权组织形式、股权结构、机构设置、市场定位、经营管理、政策扶持、市场约束等方面进行了设想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深化农村信用社内部机制改革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村信用社的当务之急是继续深化内部机制改革,构建科学的经营机制、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客观要求。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信用社内部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