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有鉴于利益相关者的相关问题已成为现行公司治理框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设置五个利益相关者治理评价指标,考察中国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和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保护状况,并得出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对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进行的行业分析表明: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和样本总体在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及其所涉及的五个具体方面均存在重要差异,这说明行业差异可能对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和治理水平存在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评价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有鉴于利益相关的相关问题已成为现行公司治理框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设置代理投票制度、累积投票制度、职工监事制度三个利益相关治理评价指标,考察中国上市公司利益相关参与公司治理和利益相关权益的保护状况。评价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利益相关治理水平很低,还处在建立健全的初步阶段,还不足以对企业业绩和企业价值产生显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亟侍建立和完善利益相关治理机制,以便充分重视和解决利益相关问题,提升整体公司治理绩效,最终达到提高公司业绩和价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村级治理向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笔者以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我国的村级治理,认为农村并不是仅仅属于少数的几个村干部,真正拥有农村的是农村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他们对农村有着某种利益要求,会受到农村发展的影响,同时也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农村。村级治理要在遵循国家大政方针和实现村民广泛参与的前提下,各个农村利益相关者坚持相互合作、监督的原则,实现对农村事务的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4.
“股东至上”和“利益相关者至上”是两种争议的代表性治理观点。“股东至上”治理主义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公司治理目标,以“资本雇用劳动”、代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股东单边治理为主。而“利益相关者至上”治理主义以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公司治理目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倡导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本文从企业所有权、理论基础、会计上从利润的计算和分配过程、利益获得的确定性和公司运营等五个方面剖析了两种治理观点之间的关系,说明这两种观点其实并不冲突,是相容的。上市公司的治理目标应该是满足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基础上的股东财富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崔金辉  章雁 《上海会计》2010,(10):16-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已将财务目标由"股东利益最大化"转变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必须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本文着重阐述了如何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纳入财务治理模式,并建立共同治理机制与相应约束机制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既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又充分发挥其在财务治理中的作用,从而提高财务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6.
公司治理的概念应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公司治理”,是指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其他集团)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和制衡机制,即通过建立一套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的、内部与外部的制度和机制来协调企业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狭义的“公司治理”,仅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和制衡机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研究:金融契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静  陈瑶 《西南金融》2008,(12):57-59
构建有效的公司治理制度安排是完善资本市场建设的微观基础。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深入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公司治理问题源自共同利益基础的缺失,对引入主导利益相关者、构建具有共同利益基础的公司治理制度安排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主导利益相关者支配下的金融契约安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股东至上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公司治理的两种基本理论,本文首先阐述了利益相关者参与商业银行治理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必要性,并对股东至上逻辑下的国有银行治理存在的诸多缺陷进行剖析,据此初步提出对利益相关者进行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胡娟 《投资研究》2011,(7):118-129
次贷危机的爆发让人们对商业银行股东至上的治理理念提出了质疑,商业银行经营的负外部性和危机的传染性要求其更加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本文在对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界定利益相关者的三大属性,并采用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借鉴米切尔评分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界定和三维分类。在此基础上,将可进一步研究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从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经验看,企业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受到股权结构、市场发育程度和制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单纯强调股东至上主义思想的单边治理模式与银行的稳健经营原则是相矛盾的,它必然削弱债权人对管理层监控的动力和能力。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股权比较集中,国有股权比例较大,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以及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等基本现实,我国的银行业更适合选择利益相关者理论所倡导的多边共同治理模式。在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保持各方利益的均衡,构建一个反映我国银行业发展特点、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相互制衡的多边共同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以2006年12月31日以前在中国上市的1162个上市公司为样本,用实证方法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年终股东大会出席率与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显著正相关;国有控股公司在财务报告质量上显著优于其他公司;董事会实际规模和监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会显著降低财务报告质量;设立审计委员会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管理层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与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显著正相关;管理者的风险偏好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显著的 U 型关系;管理层对员工胜任能力的重视程度与公司经营绩效和对法律法规遵循显著正相关;董事会监事会两会会议频率和第一大股东的控制力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分析发现,2006年度深市主板公司盈利能力改善的同时,主营利润对整体利润的贡献程度下滑,投资收益等非主业因素影响趋增;资产管理能力有所增强,成本费用控制得力,但资产变现能力稳中有降,整体盈利质量和现金流动状况有所弱化,国家宏观形势持续向好和证券市场解决股改及资金占用两大痼疾是影响公司业绩提升的主要外因,其他刺激因素包括:资产整合、股改业绩承诺、股权激励和交叉持股及参股金融机构。交叉持股及参股金融行为对整体业绩水平有放大效应;新会计准则的影响低于市场估计。  相似文献   

13.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本文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样本,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程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总体状况较差,公司绩效、行业属性及规模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而独立董事比例及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二职合一两个公司治理结构变量均末表现出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不断改革的公司治理实践都迫切要求对公司治理机制的效率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公司治理成本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与分类,对公司治理机制、公司治理系统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归纳了研究公司治理效率的方法。最后,从治理成本的视角分析治理效率对中国公司治理改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维安 《新理财》2013,(1):59-59
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存在“重融资、轻回报”的顽疾,上市公司没有秉持回报投资者的理念,突出表现为公司治理没有贯彻“投资者是上帝”的思想,治理有效性偏低,这是导致资本市场持续低迷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说治理     
魏革军 《中国金融》2020,(6):104-104
危机或突发事件再次引发人们对治理问题的关注和讨论。治理有丰富的内涵.有宏观层面的、也有中微观层面的。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是管理过程中诸多制度和方式的总和,它不单指一套规则、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它基于共同目标而行动,并非时时事事依靠强制力来实现,需要不同方面的协调合作、上下互动,需要发挥社会和个人力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罗睿杰 《新理财》2010,(2):110-111
监审态度与经济周期的错位,常常导致业绩和风险管理失衡的局面。在大家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企业应当考虑采取措施来平衡业绩审查循环,大胆地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将是一个好的开始。  相似文献   

18.
宋立 《中国金融》2020,(3):12-14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金融治理是重要而特殊的经济治理。发展和完善金融制度,改革完善金融治理体系,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创造性地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时代课题,并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作出全面部署,体现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完善金融治理体系、提升金融治理能力,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努力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金融力量。  相似文献   

20.
I examin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resence of governance provisions and corporate innovation for a sample of firms between 1984 and 1997. I find a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four proxies for innovation and the broad Gompers, Ishii, and Metrick (2003) Index. However, in subsample analyses, I find that only those provisions that officers and directors actively adopt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innovation; coverage by state-level antitakeover legislation is typically unassociated or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innovation. Th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it is the visibility of officers and directors' actions rather than the potency of the takeover protection that best explains the observed patter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