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社会网络得分,通过Logit和Tobit模型探究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行为以及借贷金额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社会网络对农户参与正规金融借贷和非正规金融借贷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发现,社会网络对农村地区的借贷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也说明,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网络在农户的借贷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还发现,相较于非正规金融借贷,社会网络对正规金融借贷行为的影响表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当农户生活消费额或生产经营受到资金限制时就产生了借贷的需求,友情借贷是农户的首要融资资源。本文首先介绍了友情借贷的发展状况,并总结了友情借贷发展的特点。然后对友情借贷供给的制约因素如关系网络的宽窄、自身经济状况、友情借贷的数量规模约束以及稳定性等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探讨友情借贷的可能性供给边界。最后提出规范友情借贷、重点研究友情借贷替代性问题的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杨晓燕  夏咏  王钰 《武汉金融》2022,(10):51-59
提高农户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破解农户融资困境以及助推农户创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通过构建“软信息-金融借贷-农户创业”的理论框架,结合Logistic模型和逐步回归法等,从金融借贷的中介视角实证检验了软信息对农户创业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社会网络、人格特征和风险态度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创业,正规借贷显著促进农户创业,而民间借贷对农户创业无显著影响;社会网络、人格特征和风险态度通过影响农户正规借贷进而促进农户创业,正规借贷起到部分中介效应,而民间借贷在该路径中不存在中介效应。鉴于此,本文认为要从源头上推动农户经济发展理念更新;优化农户创业的外部金融环境;金融机构要依托金融科技将农户软信息“硬化”,完善农户信用评级,甄选潜在创业者。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温州民阀借贷的实地调研与深度访谈,专门对温州民问借贷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总体而言,温州民间借贷受国家宏观调控与金融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传统商业文化的信用租金贴现值在温州民间借贷中仍然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温州为代表的民间借贷危机的发生,折射出我国金融体制方面的制度性问题。金融压抑是民间借贷危机的根本原因,银行大企业集团等参与民间放贷对危机发生推波助澜,紧缩的货币政策是民间借贷危机爆发的导火索。金融深化是化解民间借贷危机的根本途径。民间借贷危机爆发,也倒逼金融体制要加快改革步伐,现在到了该放开金融领域进入和利率管制,打破现有银行垄断体制,建立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2012—2018年四期调查数据,通过VEP方法测算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研究金融借贷的返贫防范作用及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借贷能显著降低农户家庭返贫风险,但借贷渠道不同,其返贫防范效果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仅非正规金融借贷与未来返贫概率存在“U”型关系。机制检验发现,家庭创业是正规金融借贷防范农户家庭返贫的重要机制,而非正规金融借贷不能通过创业产生收入效应和网络信息福利效应,其返贫防控作用不明显。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借贷能明显降低非创业、弱社会资本、乡村、西部地区农户家庭未来返贫概率。  相似文献   

7.
民间借贷是一种私人信用,除了亲朋间的互助性借贷活动外,大多是以获利为目的的借贷活动,利率较高,俗称“高利贷”。过多发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地方政府、人民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应区别对待,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理民间借贷活动。 1.加强宣传,逐步提高农民的金融意识,引导其规范自身金融行为。当前,农民的金融意识仍很薄弱。在2001年农户调查中发现,60%以上的农民当资金紧缺……  相似文献   

8.
任乐  王苗苗  曹方坤  王性玉 《征信》2023,(10):87-92
农户借贷信任问题一直是普惠金融工作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随着社会信任谱系的演化,农户借贷信任逻辑和信任模式也必将发生改变。遵循社会信任谱系演化发展的规律,归纳不同阶段农户借贷信任机制的演变逻辑和借贷模式的演变规律,解析农户借贷关系信任、制度信任和数字信任机制重构的三重维度,进而构建基于融合信任观的数治化金融创新模式。研究结论对促进农村数字化普惠金融改革创新与实践,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借鉴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引言我国农户信贷需求问题一直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温铁军(2001)通过对农户借贷规模分布的研究,认为1985年前农户的贷款主要来自于农业银行与信用社,而在1990年后农户从银行与信用社的贷款规模有所下降,民间借贷活动日趋频繁。史清华(2002)通过对山西745农户的调查研究,发现正规金融在农户的生产生活中的形象较差,农户已经把其排除在自己的生产生活之外。朱守银(2003)通过调查,认为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向信用  相似文献   

10.
农村民间借贷作为一种农村正规金融的补充形式,满足了部分农户无法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信贷资金的融资需求,但由于其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出现了众多的纠纷。本文通过对双鸭山市农村地区民间借贷情况的现状,分析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农村民间借贷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亓坤 《新理财》2011,(7):66-67
在美国,中小企业一直被视为"美国经济的脊梁"。中小企业占全美企业总数的99%,每年的销售额占私营销售总额的一半以上,同时还提供了亿万个就业机会,美国前总统里根称中小企业是美国自由经济制度的心脏与灵魂。事实上,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振兴经济的关键,金融危机时,  相似文献   

12.
农户正规借贷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描述农户经营性的正规借贷需求并探讨农户家庭正规借贷需求可得性的决定因素,包括家庭特征、户主的年龄结构、承包的土地面积。研究结果表明:农户正规借贷需求与正规贷款可获得性均主要取决于其生产经营方面的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3.
张悦 《证券市场导报》2012,(7):62-65,77
转融通实质上就是证券金融公司对证券公司的融资融券。证券金融公司是转融通业务的唯一主体,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但证券金融公司在开展转融通业务时,与证券公司是交易对手,处于平等的民事主体地位,证券金融公司不应定位为交易的中央对手方或者市场组织者。在《转融通业务监督管理试行办法》规定的框架下,证券金融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设计出不同的业务操作模式,但效率与安全应当是考虑设计转融通操作模式的两大基本出发点。从长远看,比照现有的融资融券业务操作模式构建证券金融公司的转融通业务操作模式,是一种可取的选择,值得作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李延敏  宋增芬 《海南金融》2010,(4):76-79,86
农户未来借贷需求状况是过去的借贷经验、现有及未来家庭经济状况、农村借贷市场状况的综合反映,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农村金融机构开发农村金融市场,不仅需要了解农户的已发生借贷行为,更需要把握反映农户预期的借贷意愿变化状况。本文通过对山东省的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山东省农户未来借贷需求变化的特征主要有:农户对未来借贷资金使用意愿的变化导致农户未来借贷意愿显著下降;农村信贷政策区域化特征形成了农户未来融资次序表现为亲戚、正规金融机构、朋友;农户的融资次序存在路径依赖现象。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ricing of bank loans relative to capital market debt. The analysis uses a novel sample of loans matched with bond spreads from the same firm on the same date. After accounting for seniority, lenders earn a large premium relative to the bond-implied credit spread. In a sample of secured term loans to noninvestment-grade firms, the average premium is 140 to 170 bps or about half of the all-in-drawn spread. This is the first direct evidence of firm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bank credit and raises ques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competition in the loan market.  相似文献   

16.
《Africa Research Bulletin》2011,48(9):19271B-19271C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数据挖掘技术在图书馆借阅系统的应用,通过对原有管理系统现有数据的整理统计,对满足要求的数据使用K-means算法进行分割,由分类后的数据可以合理地调整不同读者群的流通图书借阅方法,优化图书资源的使用状况。  相似文献   

18.
Previous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a firm's common stock price tends to fall when it issues new public securities. By contrast, commercial bank loans elicit significantly positive borrower returns.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whether the lender's identity influences the market's reaction to a loan announcement. Although we fi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rket's response to bank and nonbank loans, we do find that lenders with a higher credit rating are associated with larger abnormal borrower returns. This evidence complements earlier findings that an auditor's or investment banker's perceived “quality” signals valuable information about firm value to uninformed market investors.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