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前,社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状况恶化,企业逃废金融债务蔓延,已成为危及金融业稳健运行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企业逃废金融债务的主要形式和原因 1.企业债信观念淡薄,借破产逃废金融债务.有的破产企业未经批准,用应当偿还银行贷款的资产作为安置职工费用;有的利用国家鼓励企业改制之机,将贷款悬挂在空壳企业,毫无资产清偿;或以分业承包、租赁、兼并等各种形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有的采用多头开户,转移结算业务,逃避银行监督,使金融机构未能对其实施有效制裁.  相似文献   

2.
刘刚 《财政监督》2007,(5):52-52
一、银行呆账核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涉及自办经济实体的呆账核销问题比较突出 商业银行过去成立了众多的自办经济实体,其中尤其以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主,该类公司受经济环境和自身经营管理问题影响形成了大量的贷款呆账,这类呆账核销问题较为突出。一是银行对自办实体贷款债务基本放弃追偿,甚至帮助以贷还债。二是有的自办经济实体清算后剩余资产未归还银行贷款。三是撤销自办经济实体未依法进行评估审计。[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一、银行呆账核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涉及自办经济实体的呆账核销问题比较突出商业银行过去成立了众多的自办经济实体,其中尤其以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主,该类公司受经济环境和自身经营管理问题影响形成了大量的贷款呆账,这类呆账核销问题较为突出。一是银行对自办实体贷款债务基本放弃追偿,甚至帮助以贷还债。二是有的自办经济实体清算后剩余资产未归还银行贷款。三是撤销自办经济实体未依法进行评估审计。  相似文献   

4.
当前,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多数基层行(处)发放的担保贷款,到期后都出现了种种困难或纠葛。例如,有的担保单位拒不履行担保责任;有的无力履行担保责任;有的在本行有大额借款,一旦扣款就会导致担保单位"死亡",甚至使贷款形成呆账;有的担保单位虽有担保能力,但账户长期无款,无法扣收;还有的担保单位是银行的存款大户,一扣担保就转往他行存款,使贷款担保不能全部、及时、有效地起到应有的担保作用,造成银行工作被动。究其原因,是银行在发放担保贷款的具体操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  相似文献   

5.
一、现状:不规范的中小企业改制冲击银行资产安全 (一)以低价出售、出租企业资产作为搞活企业的"筹码",银行大量债务被悬空.一些地方政府维护当地局部利益,将一些老企业以低价出售或租赁给个人或企业,而企业原有的债务却挂在有牌无人的老企业名下,银行的贷款本息无收.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银行不良贷款总是与借款企业产品销路不好,经营亏损相联系的,但是,从近年一些新增不良贷款,特别是那些新发放贷款所形成不良贷款案例中,却可以看到不少是由贷款被挪用所导致的。这表现在银行发放的贷款或贷款所形成的资产被借款人及其股东(或其他控制人)挪用拖久,结果造成借款人无力归还到期贷款情况。有的借款企业因为资产已被掏空成了空壳企业,结果造成银行贷款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当前,信贷资产质量差、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已成为基层农行面临的普遍问题。因此,认真研究化解不良信贷资产的措施,实现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很有必要。一、不良信贷资产成因浅析(一)银行外部的原因。一是政策性因素影响。过去,农行除发放一般意义上的贷款以外,还发放了相当多的政策性贷款,其中属于1982年前的农业集体贷款,由于债务无法落实到户,长期挂在银行帐上,成为历史包袱。二是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盲目决策,强令银行贷款造成。主要是地方政府为上新项目,干预银行发放“点名贷款”或“戴帽贷款”;或以召开“现…  相似文献   

8.
<正>审计背景及目的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银行业信用风险呈加速暴露态势,贷款违约率不断上升,不良贷款大幅增加,呆账贷款核销已成为当下不少银行常态化的工作。为加强呆账贷款核销管理,切实规范表外资产管理行为,增强化解不良贷款资产能力,提升经济效益,X农商银行审计部成立审计工作小组,组织实施呆账贷款核销专项审计。  相似文献   

9.
一、不良贷款的现状及其影响 不良贷款可以界定为银行投放贷款后形成的信贷资产中不符合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处于逾期、呆滞或呆账状态,而使银行资产风险加大并面临资本损失的那部分贷款,按照人民银行实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在这五类贷款中,次级、可疑和损失视同不良贷款.  相似文献   

10.
孙杨 《西南金融》2004,(3):37-38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指银行投放贷款后形成的银行信贷资产中不符合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处于逾期、呆滞或呆账状态,而使银行资产风险加大并面临资本损失的贷款。有关产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基本理论研究认为,任何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都会产生或可能产生不良资产,在一定程度内这是一种正常现  相似文献   

11.
乔莉 《甘肃金融》2015,(2):66-67
核销仅是银行风险经营的一种补偿,是银行内部账务处理行为,不是免除债务的行为。当前,呆账贷款核销已成为商业银行化解经营风险,处置不良资产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近年来,各商业银行为净化资产负债表或者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纷纷加大了呆账贷款的核销力度。随之而来的是已核销贷款规模迅速扩张,已核销呆账清收管理压力增大。鉴于此,为使已  相似文献   

12.
对国有企业进行破产、收购、兼并、资产重组,是明晰企业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但是,在企业改革过程中,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屡禁不止,信贷资产损失严重.依法维护银行债权,整顿和规范银行和企业的信用关系是银行部门乃至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3.
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严重阻碍了银行健康发展,也制约了银行效益进一步提高。目前企业外部法制环境下不甚理想,法律法规还不甚完善,部分企业拒不偿还银行到期贷款或借合并、分立、承包租赁、股份制改造、破产等多种方式逃废银行债务,大大增加了银行资产风险。为配合全行降低不良资产的战略性任务,本文就如何从法律上保全和清收银行资产,结合实务中难点疑点,系统介绍在保全及清收不良资产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提出对策,以期为全行不良资产降低,实现全行资产彻底扭转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依法收贷案件胜诉率很高而实际将贷款收回的执行到位率却非常低下,探究其原因,除了社会信用环境欠佳,一些企业趁转换机制之机通过破产、兼并等手段肆意逃废银行债务,以及司法执行力度不够等客观因素外,金融机构内部在发放、管理贷款中的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高校贷款风险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浅析高校贷款风险 高等学校贷款,指银行对高等学校事业发展、特别是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要所发放的贷款.高校贷款带动高等学校加速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但同时,银行借贷资金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项负债,需要高校在未来一个确定时期内支付本金和利息,从而对高校构成一项负担,如果高校贷款的借贷计划不周,管理使用不当,必然会使学校陷入债务危机,进而转化为银行的信贷风险,对中小银行来说,这可能造成支付危机,甚至导致其破产.在我国,除民办高校外,高等学校一般是国家所有的事业单位,其现有资产基本上是国家财政投入形成的,因此,高校贷款风险还会转化为政府的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不少企业利用转制、兼并、破产等形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要通过货币形式收回贷款本息难度很大。这样 ,选准抵债资产 ,实施以资抵贷就成为银行维护信誉、保全资产、解决债务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从目前基层农行实施以资抵贷的情况来看 ,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使农行拟通过以资抵贷途径保全和实现债权工作受阻 ,效果不理想。这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 )社会整体信用环境较差 ,企业改制行为不规范。由于现阶段社会整体信用基础还较为薄弱 ,加上国家法制建设不健全 ,不少地方企业领导人信用观念淡薄…  相似文献   

17.
银行不良资产是指银行投放贷款后形成的大量不符合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处于逾期,呆滞,呆账状态而面临风险的银行信贷资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中不良贷款约占25%-30%,并以每年6%的速度递增,无论何种原因形成的银行不良资产,都表现出共同的特征,即银行货币资金连续性运行的中断,而要使中断的货币资金连接起来,必须借助债务人以物抵谨资产重组等实物资金运行方式,而我国的金融中介机构中,恰恰缺乏这一借款人与贷款人,货币资金与实物资金运行的环节,故使银行风险资产无法及时转售和处理,长期滞留于银行账户中,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而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工具,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所谓政策性破产,是指国有企业在破产时,将全部资产首先用于安排失业和下岗职工的生活,而不是清偿银行债务。这对债权人——国有商业银行是有害的,国家允许核销国有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债权损失,往往导致国家财政为国有企业破产"埋单"。国资委统计显示:截止2004年4月,全国共安排企业关闭破产项目3377项,核销国有银行呆账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债权损失2238亿元,安置破产职工620万  相似文献   

19.
(一)农村信用环境差。一些农牧民和企业采取多种手段逃避银行债务。有的在贷款到期几年后不归还贷款本息,当银行追索时,只作口头的承诺,有的在贷款到期后只支付部分或全部利息,但拒偿还本金,有的  相似文献   

20.
从贷款资产风险管理角度看,1996年8月1日开始施行的《贷款通则》(下称《通则》),对规范贷款人的贷款行为和保全贷款资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规范借款人的借款行为,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对个别借款人利用兼并、破产或者股份制改造(下称“改制”)以及其他手段,悬空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缺乏约束力。为此,笔者从贷款资产风险管理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