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存在密切联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险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居民对保障的需要,商业保险成为社会保险的有力补充。因此,研究二者之间耦合协调关系,实现二者协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2001~2013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的数据为样本,重新构建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物理学中的耦合协调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二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就全国而言,2001~2013年我国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二者的耦合度始终处于颉颃阶段,二者的协调度由低度协调向中度协调转变;就区域而言,东、中、西部地区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耦合度一直处于颉颃阶段,协调度是中度协调关系,而中西部地区耦合度一直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协调度是低度协调关系;就省际而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省际之间的协调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2001年中度协调的省份有9个,而2013年为19个,2001年低度协调的省份有18个,而2013年为7个。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耦合协调关系的空间格局也由2001年从东到西递减的“T”型格局转变成2013年较为均衡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巩艳红  宋子文 《现代金融》2023,(3):11-20+10
在对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丰富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构建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三大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对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指数表现突出,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也取得了相对较快的增长;且数字经济综合指数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增长趋势大体上保持一致,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呈现出平稳的发展趋势。(2)2011-2020年,我国各省份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快速上升的发展趋势,且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性。(3)从动态空间面板回归结果来看,当期耦合协调水平、相邻省份耦合协调水平以及相邻省份上一期耦合协调水平都会影响下一时期的耦合协调水平,即存在着“叠加效应”和“学习和模仿效应”。(4)从空间效应的分解结果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府供给水平和创新水平等均是影响综合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06—202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建立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标体系,采用基于熵值法的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二者协调关系及空间演变差异。结果表明:(1)我国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耦合协调关系;(2)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内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且东、中、西部、东北地区四个区域耦合协调度差异性明显;(3)2006年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等级呈现“八良二十中三初”的空间格局,2020年耦合协调水平等级呈现“两优九良二十中”的空间格局。提出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互动、精准制定二者协调发展施政策略和提升路径、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对2002年以来研究金融支持与城镇化发展关系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得出对我国银行业金融支持与城镇化发展进行耦合协调研究的必要性;随后在运用Granger模型对二者相互作用关系进行衡量与评价基础上,再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二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算,得出当前二者协调度较为欠缺的结论;进而对二者协调度欠缺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实现二者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摘 要: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级的面板数据,采用改进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分析中国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探究中国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中国不同省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系统的综合得分值均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而经济系统综合得分均值显著低于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并且各区域之间存在差异;(2)中国各省份经济、生态和社会系统表现出较高的相互作用强度,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趋势向好,省域高质量发展呈“东-中-西”递减的特征。最后,本文从发挥东部地区辐射效应与挖掘中西部地区内生潜力、打造城市发展群、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分析法研究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当前中国普惠金融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大多数省份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处于勉强协调或中度协调,两个系统的协调状态主要表现为普惠金融相对滞后;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地区相对差异和地区绝对差异都随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推进而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7.
依据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省域空间面板数据,构建空间面板模型,考量金融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及空间外溢效应。结果显示:我国省域城镇化率大部分集中在HH象限(高值集聚)和LL象限(低值集聚),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全国层面,金融业集聚对城镇化的直接效应系数和间接效应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金融业集聚对本省城镇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具有正向的空间外溢效应,能促进周边省份的城镇化;分东、中、西区域层面,东部地区金融业集聚对城镇化具有正向的影响,且具正向空间外溢效应,但在中西部地区,影响均不显著。基于此,应加强金融业集聚区建设,构建金融业集聚推进城镇化作用机制,在东中西区域科学布局建设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不可避免地都会出现地区非均衡性发展格局,面临公平与效率的两难境地。我国作为地区非均衡发展较为明显的发展中国家,一直都在寻找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结合点,以谋求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共同进步。而目前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矛盾,就是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失衡发展、农村工业化进程缓慢和区域市场发展的不协调。因此区域市场和农村工业化协调发展成为推进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银行业作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未来能否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并得益于城镇化,对银行业自身及国家经济发展均至关重要。论文首先对以往研究金融支持与城镇化发展关系的文献进行了梳理,随后分析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支持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得出当前二者协调度较为欠缺的结论,进而对二者协调度欠缺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最后得出了实现二者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构建经济、技术、生态和金融四者的综合指标体系,结合我国2001~2016年数据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30个省域的四系统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四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在时间维度上取得了增长,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两个指数的空间分布相似。我国耦合协调度整体位于濒临失调阶段,区域间耦合协调度存在差异,西部地区耦合协调水平最低,东部地区最高,且与其他区域差距逐年扩大。此外,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关联性分析也印证了这一特征,四大区域仅东部地区存在耦合协调度的高水平集聚区。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保险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选取2001~2011年我国大陆30个省份(不含西藏)保险密度和人均GDP的面板数据,分别进行全国以及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保险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短期及因果关系检验,分组计算经济增长对保险业发展的贡献度,得出如下结论:全国层面经济增长是保险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保险业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增长;区域层面经济增长和保险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不一致,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相似文献   

12.
在构建农村金融与乡村振兴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农村金融与乡村振兴的时空耦合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2000~2016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速度滞后于乡村振兴的步伐;两者耦合协调关系从中度失调演化为轻度失调,但良性改善仍建立在颉颃阶段的基础之上;大部分省份两系统的耦合度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但仍未跨越颉颃阶段;各省耦合协调关系以轻度失调为主;农村金融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呈现正向空间自相关性,集聚态势增强,在空间上呈现高值集聚与低值集聚的空间关联特征。  相似文献   

13.
后发优势发展战略是后发展地区实现赶超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广西属于保险业后发展地区,发展滞后使广西保险业具有较为突出的后发优势,通过实施后发优势战略,能够有效推动保险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提高持续发展能力,从而推动广西保险业加快发展,逐步缩小与全国保险业的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4.
数字普惠金融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征信体系数据集中优势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了新机遇,研究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融合作用关系,对我国乡村产业发展与数字普惠金融的实现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选取2011-2020年度31个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测度了农村产业融合指数及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融合耦合协调度,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解析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融合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增速明显,但省级差异较为突出;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融合耦合协调度逐步好转,但总体耦合协调度较低,省际差异较大,发展不够均衡;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的差异与超变密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间差异对其影响在减弱,超变密度对其差异的影响在增强;我国31省市区域间两者耦合协调度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有缩小趋势,两极分化态势显著;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效应和空间相关特征,东部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基于上述结论,分别从数字普惠金融的均衡发展、农村产业融合策略、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融合耦合联动机制以及区域发展协同作用等角度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和空间回归模型,分析绿色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进一步探讨其对经济的助推作用。结果表明:绿色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耦合协调机制;无论在经济空间还是地理空间中,某一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可以促进本地及周边地区经济增长;在东、中、西部区域中,耦合协调度的经济效应具备空间外溢性和地区异质性。基于此,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整体提升耦合协调度、在不同区域内立足区域实际进行精准施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为解决广东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新的选择,利用综合评价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11~2020年广东省数字普惠金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能力状况及二者时空耦合协调特征。结果表明:(1)广东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及各项分指数持续增强,但地区之间差距明显。(2)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指数呈上升趋势但平均水平不高,珠三角地区的子系统间已形成稳定互促机制。(3)数字普惠金融与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升且深广珠发展速度较快,空间上呈两端到中心逐步提升的阶梯分布。据此,从深化数字普惠金融建设、优化区域发展结构、加强区域合作缩小空间差异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道路是乡村振兴的新方向,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采用(异质性系数)空间杜宾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促进了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乡村振兴,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第二,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增长极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促进乡村振兴。第三,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有所差异,空间溢出具有边界效应和地理衰减特征,空间溢出效应最强的作用距离为200—300km,衰减边界为1500km。第四,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和省域异质性。中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产生正向空间溢出,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没有明显的空间溢出。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而中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的乡村振兴没有明显影响。中西部地区各省份数字经济对邻近省份乡村振兴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强于东部地区各省份。  相似文献   

18.
通过时间序列数据的演算,采用因子分析法,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切入,定量衡量长江经济带中部整体及空间格局上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省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协调发展度。在分析其演变规律及特征的基础上,运用Arcgis软件对人口一土地城镇化失调等级进行可视化表达。在二者发展不协调的影响因素中,直接原因是四省发展协调度之间的差异;根本原因是户籍二元结构、土地二元结构和投资驱动模型作用。为解决长江经济带中部存在土地城镇化滞后、土地城镇化速度远高于人口城镇化速度、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不协调且空间差异大等问题,提出了缩小四省内部差异、进行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处理好城镇发展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致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熵权法测算我国2004-2017年30个省市科技金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运用空间滞后(SAR)模型实证分析科技金融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科技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显著,随着时间变化二者上升幅度明显,差异有所改善;科技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二者在经济发达地区有高—高集聚现象,在经济欠发地区有低—低集聚现象;科技金融对全国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对经济发达地区正向空间效应更为显著,控制变量中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城市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水平对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空间效应,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需要各行各业的积极参与。保险作为经济部门和金融行业,有责任、有义务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贡献力量。从另一个方面讲,能否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找准定位,也关系到保险业自身未来的发展空间。近几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保险业自身结构调整等方面因索影响,保险业出现了业务增长乏力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充分挖掘和利用城镇化建设给保险业发展带来的良好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