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P2P网贷模式是一种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近几年它的崛起与发展为小微企业提供了便捷、快速,而又低于民间借贷利率的融资渠道,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长期面临的融资困境。P2P网贷模式顺应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趋势,是普惠金融的一种方式,正成为传统金融领域的有利补充。本文首先将小微企业传统融资模式和 P2P网贷模式作比较,然后提出 P2P网贷模式的发展优势,即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有保障的发展平台,进而探究小微企业如何利用 P2P网贷平台进行有效融资。  相似文献   

2.
P2P网贷模式是一种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近几年它的崛起与发展为小微企业提供了便捷、快速,而又低于民间借贷利率的融资渠道,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长期面临的融资困境。P2P网贷模式顺应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趋势,是普惠金融的一种方式,正成为传统金融领域的有利补充。本文首先将小微企业传统融资模式和P2P网贷模式作比较,然后提出P2P网贷模式的发展优势,即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有保障的发展平台,进而探究小微企业如何利用P2P网贷平台进行有效融资。  相似文献   

3.
中国小微型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由于整体素质不高,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融资困难成为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除了小微企自身原因外,融资渠道匮乏也是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源之一。在金融改革浪潮涌动的背景下,越来越多非传统融资渠道的出现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带来了转机,而P2P作为其中佼佼者,更被市场寄予厚望。因此,探讨P2P的发展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P2P网贷为我国互联网金融中一种典型形式,对于活跃实体经济、支持个人和小微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跑路现象频发,民众对P2P网贷并不放心,因而制约了行业发展.本文在对我国P2P网贷行业发展现状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跑路P2P网贷企业在上线时间、注册资本、企业类型、企业区域等方面特征,并对于管控P2P网贷跑路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DEA方法分析我国各地区P2P平台投入后对小微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并根据实证检验的结果分析影响P2P平台对小微企业融资配置效率水平的因素。结果表明:各地区P2P平台投入后,对小微企业融资效率有一定的提高,但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主要原因在于规模效率低下,因此提升P2P平台自身管理,通过优胜劣汰壮大优质P2P平台规模,淘汰无效率平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站在互联网金融的聚光灯下,P2P借贷对传统融资体系进行了全面创新,适时缓解了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题。2013年被称为是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发展的如此火热,P2P行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市场需求倒逼融资创新在传统金融体系下,小微企业融资是一个大难题。信贷资源覆盖了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却基本没有被覆盖到,草根个体得到支持的几率更是微乎其微。对于小微企业而言,传统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7.
王雅洁 《金融会计》2013,(12):28-31
P2P即“peertopeer”,是一种起源于英国的网络借贷自助平台。借款人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借款信息,出借人根据借款人发布的信息,自行决定借出金额。2006年,我国第一家P2P公司成立。随后几年,P2P业务在我国得到高速发展,也帮助相当数量的小微企业和城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贷款难问题。但同时,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主体,近两年P2P公司也山现了倒闭和老板“跑路”等诸多问题。本文总结了目前国外主要P2P业务运营模式,分析了我NP2P业务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P2P网络借贷是微金融运营模式的创新,主要用于满足小微企业和个人的贷款需求,撮合了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借贷,是传统金融体系的延伸.近年来,由于手续简便、操作灵活等特点,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取得了高速发展.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亦面临着平台信用等级良莠不齐、监管体系缺失等障碍.针对这些现象,本文从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着手,剖析了该行业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并提出了几点规范化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兴的P2P网络借贷以其方便、快捷、无需抵押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主的青睐,改变着中小微企业融资状况。加快中小微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尤其是做大做强区(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产业集群视角下促进P2P网络借贷的发展,应该做好互联网金融知识宣传,激发和释放借贷需求;明确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责任和政策方向,使本地平台规范健康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各大P2P网络借贷平台,与当地平台共同服务产业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P2P网络贷款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出该领域的五大研究热点:借贷双方行为特征研究、社交网络和社会资本相关研究、P2P网络贷款效率研究、小微企业融资新机遇以及P2P网络贷款的风险与监管。并对这些研究进行评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P2P与众筹是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兴起的两种金融融资模式,使得中小为企业的融资方式更加便捷与高效,从而为中小微企业的不断壮大与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但是,当前的P2P及众筹融资模式兴起时间较短,其运行方式还不够完善与规范,从而制约了两种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的高质量应用,不能较好地为中小为企业筹集到充分的发展资金。本文将从P2P与众筹视角详细分析中小微企业互联网金融融资的健康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丁勇 《中国信用卡》2014,(11):42-47
当前,互联网P2P贷款模式渐成气候,已成为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重要融资渠道之一。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互联网P2P贷款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脱离传统媒介的直接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传统银行贷款业务;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业务传承使其介入互联网P2P贷款具有明显的先天优势。本文就信用卡中心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P2P网络借贷平台是一种新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为个人及小微企业提供一种快捷、便利的融资渠道。本文介绍了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并以拍拍贷为例,应用其实际交易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影响投资者出借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对P2P借款者实现成功融资,以及P2P借贷平台健康持续的运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钒 《征信》2017,35(7)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2P网络借贷融资的作用因子,研究表明,小微企业借贷数额、时限、信誉积分、借贷成功的数目和标的数额均对小微企业融资产生作用.为促进网络借贷的发展,需要采取确定网络借贷监管主体、完善网络借贷监管模式、建设小微企业信用机制、构建风险保障基金、构建黑名单互联体系以及提升信誉价值观念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哈佛商业评论》称,P2P借贷是2009年的20大突破之一,银行和信贷危机促进了低风险P2P借贷的增长;而Sviokla则预测,网贷将成为未来10年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创新。针对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依赖信息技术平台融资的大背景和大趋势,本文通过对网络融资模式的分类介绍,分析探讨网络融资模式较传统融资模式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风险,并就完善小微企业网络融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P2P网络借贷平台作为互联网金融业态的重要形式,以其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灵活性,低廉的操作成本,越来越得到小微企业和个人贷款用户的青睐,其业务内容已经从早期的借贷信息发布和交易撮合向其它借贷和金融服务范畴发展,其服务形式、交易模式、风险控制方法也不断变化,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逐渐深入,成为传统金融机构的有利补充。本文通过对上海地区P2P网络借贷企业的调研,从P2P业务所面临的问题,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消极和积极因素,客户需求和政策影响等内容出发,对P2P平台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2005年,英国成立的创新企业ZOPA,首次引入了个人网络借贷(P2P,Peer-to-Peer Lending)的概念。次年,美国成立的Prosper是美国的第一家P2P公司。2012年成立的i-Lend是印度的第一家P2P创新企业。P2P通过在线的形式,直接建立出借人与借款人的桥梁,给个人和中小微企业都带来了直接融资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18.
P2P网贷平台能提高社会闲散资金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个人和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种新的投资理财的渠道。由于存在相关法律不完善和市场监管机制缺失等问题,导致P2P网贷平台成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影响了其信誉的提高和进一步发展。因此,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政府和银行的介入,加强人行与银监会对其的监管,提高相关从业人员业务水平等,是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在互联网金融制度下产生的P2P网络小贷对于打破传统金融制度的束缚,解决小微企业、社会弱势群体融资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P2P网络信贷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其健康发展,必须尽快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制定网贷的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健全相关以及法律法规制度,充分发挥公关政策的政策引导作用并加强互联网金融知识的普及与教育。  相似文献   

20.
我国P2P网贷平台在长期经营中,积累了大量的金融交易数据。但一些平台诚信经营理念不够,形成新型的互联网道德风险,另一方面,小微企业的征信资料在征信数据库中空白较多,把平台交易信息纳入征信管理范畴,建立P2P平台的信用采集、信息共享、征信管理机制,对P2P行业进行征信监管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