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并购基金——未来并购市场中的重要力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晓浙 《福建金融》2004,(10):42-44
企业并购正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已公开的统计数据显示,1997至2001年间,中国企业的并购交易额每年增长38%,2000年达到5000亿美元。这仅仅是对已公开的并购案所做的统计,如果加上各地众多非公开的并购、重组项目,实际购并额远远超过以上统计数据。飞速发展的并购业务蕴藏了大量商机,如何正确认识目前的并购业务并成功把握商机,本文试图从金融资本的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最近,随着金融危机触底,中国企业到海外收购的热潮又悄然升级。汤森路透集团的数据显示,2009年一季度全球跨境并购规模同比下降36%,并购收益下降了60%,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企业今年海外收购总额同比增加40%.涉及金额达到218亿美元,仅次于德国,居世界第二位。  相似文献   

3.
深度观察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渐入佳境 在2009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联合并购方式兴起、民营企业并购增加、品牌和知识产权并购升温等新动向很值得关注,显示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渐入佳境。  相似文献   

4.
2010年是中国并购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2010年8月,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如一颗重磅炸弹,掀起了中国企业的并购高潮。随着2010年金融海啸影响的逐渐退去,加上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家并购重组相关扶持政策的刺激,中国并购市场用"井喷"两个字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  相似文献   

5.
《会计师》2017,(17)
近年来,房地产企业之间的兼并收购时有发生,且规模大、影响广,对房地产企业并购重组的问题研究不得不重视。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辐射多个产业链条,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民生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房地产企业并购重组的动因,并概述当前房地产企业并购重组的主要形式,剖析了当前房地产企业并购重组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房地产企业并购重组的风险防范提出建议,从而为当前形势下化解房地产企业并购重组的障碍、降低和控制风险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以期推动房地产行业的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前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转型期,随着新常态经济时期的到来,中国的制造企业大批量计划性的生产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响应国家2015年提出的去产能、去库存的号召,提高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许多制造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对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加快了中国制造企业的转型,提高了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我国企业的并购重组的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制造企业并购时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等原因,导致制造企业并购重组后经营目标难以达成。本文从制造企业并购重组的内涵和现状出发,具体分析制造企业并购重组的问题,为制造企业并购重组提供一些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7.
2009年,当海外企业仍在国际金融危机阴影下苦苦挣扎时,资金相对充裕的中国企业已经迅速在全球范围展开一系列大规模收购活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为冷清的全球并购市场增添一丝暖意。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企业共完成38起海外并购交易,同比增长26.7%;其中披露价格的30起并购事件总金额达到160.99亿美元,同比增长90.1%。中国企业活跃的海外并购活动,已成为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独步全球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8.
上市公司并购支付方式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曦 《西南金融》2009,(9):57-58
一、上市公司并购支付方式研究的基本范式 企业并购,就是企业间的兼并与收购,国际上通常称为Merger and Acquisitions.由于实际中兼并与收购在概念上很难严格区分,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做特别区分,统称为并购(M&A).  相似文献   

9.
李斌 《理财》2005,(7):56-57
2004年,中国并购交易升温的趋势明显,无论并购数量还是交易金额,均大幅攀升,伴随中国加入WTO,中国并购也进入全球一体化时代,2004年的并购事件中,不仅有境外企业为了进入中国市场而长驱直入收购中国企业,也有中国企业大搞海外收购活动。中国企业不再只是被追逐的对象。如今也能频频出击:盛大借上市余威收购韩国网络游戏公司;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  相似文献   

10.
并购新规出台,引进外资中国走向成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资并购逐年增加 国外引进外资,并购占80%以上,而和国际上正好相反,中国引进的外资中,并购只有不到10%。即使如此,2005年仍有268家中国企业被境外企业收购,总收购金额超过14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1.
张黎 《中国外资》2012,(24):229+231-229,231
当今社会并购已经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战略利器,跨国并购屡见不鲜。企业并购是资本运作的主要方式,是企业实现快速扩张的重要途径,包括兼并和收购。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层出不穷,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各种风险只有当事企业深知。本文基于财务角度着重分析了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于跃 《新理财》2012,(9):58-59
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数据上的成绩固然喜人,但整合失败的案例也屡见不鲜。事实上,能够持续经营和维持被收购企业的业务模式、技术、产品、市场,以及与客户的关系,一方面是并购方已经得到被收购企业员工的人心、管理层的人心,以及客户、供应商的人心的最好印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并购企业对收购目标企业的整合效果,而这些因素通常也决定了企业整个并购活动的成与败。  相似文献   

13.
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涵义 企业并购指各种兼并、收购及接管等产权交易与重组行为的总称。企业并购属于价值判断过程,一旦失策,其最大的风险是财务风险,特别是由于筹资决策行为而引发的偿债风险。从狭义上理解,并购的财务风险仅指负债融资的并购行为而引发的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或破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徐旭中 《会计师》2012,(22):49-50
<正>近些年来,随着国内企业的发展,国内资本市场也异常活跃,各行业纷纷通过公司收购、产业重组和企业IPO上市等资本运作方式,以寻求企业的集团化发展道路、产业链完善和整体规模快速扩张。企业兼并与收购(merger and acquisition)简称企业并购,是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通过产权交易获得其他企业和控制权的行为。企业并购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追求自身快  相似文献   

15.
反向收购的会计处理有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未 《中国外资》2012,(6):80+82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潮时期,企业并购重组现象越加激烈,给予我国企业并购重组会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再加上,目前,我国业界对并购重组会计处理的专门研究较少,以至于现行的企业并购重组会计处理方式与方法不能够满足现行资本并购重组企业的发展需求,尤其是对于反向收购更为显著,为此,本文将针对于反向收购的会计处理做出具体的分析与探讨,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反向收购会计处理方式与方法,确保我国并购重组后的企业得以顺利高效开展各项活动。  相似文献   

16.
冲动的跨国并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积极鼓励企业走向海外,中国企业收购国外企业的新闻不时登上媒体显著位置。尤其是今年5月1日取消了投资境外购买境外企业的审批程序后,将有更多的企业走出去收购,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大潮可以说刚刚兴起。但是,企业上演跨国并购大戏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兼并收购作为企业外延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已经被国内外企业所广泛采用,然而据统计资料显示,在已发生的众多并购案例中,并购成功率是很低的,不到40%。其实并购作为企业的一项重大投资决策行为,如何去正确实施,应该重点关注哪些环节,怎样才能成功实现并购活动,日益成为企业关注的课题。大体来说,知己知彼、交易多赢、平稳整合构成了成功并购三部曲。  相似文献   

18.
5月29日,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和史密斯菲尔德宣布,双方已达成并购协议,双汇国际将收购后者已发行的全部股份,价值约71亿美元。此次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个典型案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目的转向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9.
外资并购比上市公司重组更真 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一些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基本上是一种游戏,特别是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关联企业之间的重组,基本上属于自我交易,无论是收购、出售或资产置换,普遍存在资产评估不实、出资不实、债务抵偿或转移不实等问题,这样的资产重组,基本上属于纯粹的资本运作和游戏.外资参与的重组比之于上市公司的重组显得更真:其一,外资并购对于规范公司重组行为,理顺公司治理结构,振兴公司主营业务,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将发挥着牵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国际融资》2006,(4):42-42
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企业运用并购手段谋求迅速扩张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从2004年开始,一批批中国的优秀企业频频出击海外并购,举世瞩目12005年,随着中石油收购PK石油,南汽收购罗福汽车等一系列海外并购的尘埃落定,以国有企业为主力的中国企业登上国际舞台,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企业向全球看齐,同时也表明了中国企业群体在产业链前端构筑阵地的信心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