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达国家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方面并无根据差别,但受国情和立法等方面差异的影响主要有两种模式。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征信数据的开放和信用数据库的建立,完善政府的信用监督和管理体系,并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制度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目前,虽然全国大多数省,直辖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组织规划、行政立法、网络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从地市级及以下层面看,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仍面临诸多障碍,特别是在信息数据归集共享、工作协调方面困难重重。为摸清基层信用信启,数据库管理现状,加快地市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我们调查走访了湖南省永州市政府信息管理中心、税务、上商、公安及一些金融机构部门。  相似文献   

3.
罗诚诚 《征信》2020,38(4):60-67
从社会信用体系加强法律实施、抑制法律理性下的机会主义等二层逻辑内涵来看,将个人所得税纳税信用管理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市场经济应有之义。但在该纳税信用管理机制中,对严重失信纳税人予以资格剥夺或限制以及自由限制(限制高消费)等失信联合惩戒措施均存在严重的合法性危机。我们不能期望通过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构建一个“完人社会”,“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本身蕴含“惩戒无边”的意味,已然将失信联合惩戒推入违法行政边缘。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应在法律框架下进行,具体到个人所得税纳税信用管理机制中,可从行政法规层面立法,弥补失信联合惩戒法律供给不足,构建失信联合认定机制,守住法律底线。  相似文献   

4.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邵宇 《西南金融》2002,(10):56-58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发育程度较低、信用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日渐突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因素。本从发达国家信用制度的实践出发,对不同的信用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提出加快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信用及信用体系建设已成为现代经济社会越来越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信用的社会属性客观上要求信用体系建设的社会化,然而各方的利益博弈在信用体系建设社会化的进程中将长期存在,构成了信用体系建设的现实困境。为充分发挥信用信息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减少信用缺失造成的无效成本,本文从认知、平台、保障、使用等层面阐述实现信用体系建设社会化的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6.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信用评级座谈会"上,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征信体系的基本内涵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主要涉及到三个概念:社会诚信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及社会征信体系,这三个概念的核心都是信用。因此,要理解社会征信体系的基本内涵,就必须首先弄清信用本身。1.信用的两个层面内涵在道德层面上,信用是指人们诚实守信的品质与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8.
构建地方信用体系是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条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但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地方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建设的难度大。主要表现在地方信用所包括的三个层面的内容不同程度的存在缺失:政府信用的主导作用偏向,企业信用的重点作用失衡,个人信用的基础作用不足。它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很不适应.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为各界关注的话题。本文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导力量着眼,侧重分析了人民银行在地方信用体系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并提出当前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应如何加强在地方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能动作用,旨在进一步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信用体系按主体可分为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自己对信用体系的认识是从“非典”期间的“政府信用”问题开始并逐步深化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对待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是对政府信用的严峻考验.公开性和透明度是对“政府信用”的最起码要求。政务信息公开不仅仅体现在处理突发事件中,而应作为政府部门的义务。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角度讲.作为信用信息的供应者是政府部门承担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