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本文以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主要考察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倾向于过度投资。本文还对过度自信管理者的过度投资行为对现金流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但其结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4.
<正>一、引言由于现实中人们的实际决策行为与理性经济人假设有着较大差异,近二三十年来,这一隐含假定受到以心理学对人们实际决策行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行为经济学的挑战。过度自信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实验观察和实证研究表明: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机遇和外部力量的作用。在将自己的技能同所在 相似文献
5.
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公司财务决策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一直受到财务理论界的重视。文章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财务决策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过度自信与企业财务决策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一般来说企业管理者容易对自身的知识、才能及预测能力表现出一种过度自信。具备过度自信心理的管理者在进行企业投资决策时,往往会忽略风险、高估收益从来带来投资决策失误。本文将以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8.
9.
<正>随着行为财务学的兴起,公司财务理论研究已经认识到投资者和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可能对公司财务决策产生影响。而在管理者非理性行为中,以过度自信最为引人注目。管理者过度自信是指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会因为高估自身能力和知识而产生偏差,从而导致管理者高估决策成功的可能性并低估与决策相关的风险。本文试图梳理和总结国内外有关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投资、融资和股利决策影响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投资行为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关于人类理性的严格假设在实践中遭到质疑。过度自信是基于非理性的一种主观心理行为。投资决策是公司在给定资本约束情况下对可能的投资项目进行有效选择,以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在针对公司管理者的研究中发现,管理者在进行投资项目决策时,往往会表现出过度自信,同时管理者的自信度也可以在特定投资机会下改变企业现金流的成本和收益。本文研究了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本文在以管理层持股数变化作为衡量过度自信的标准,在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现金流量和企业投资决策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的投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即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带来投资过度,损害企业价值。本文假设现金流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投资支出,但是经过严格的实证检验,发现结果并不显著,所以出于尊重数据的考虑,本文认为在特殊时期(金融危机),且样本量有限的情况下,现金流量不会对投资决策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2006-2010年沪深两市的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现金持有决策的关系.结果发现,管理者的自信程度与现金持有显著正相关,证明管理者的过度自信是影响企业现金持有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丰富和拓展了企业现金持有影响因素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转型经济特有的制度环境,考察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中国市场上,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存在\"二元\"关系,即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具体而言,市场竞争压力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具有明显的成本比较优势,使得两者具有替代关系。控制利益、管制压力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不具有显著的成本比较优势,而是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驱动因素,使得两者具有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使用2006-2014年的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分析师跟踪对企业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不同作用。在控制了内生性和其它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本文发现:分析师对应计盈余管理具有监督效应,能够减少应计盈余管理;相反,其对真实盈余管理具有促进作应,跟踪分析师越多,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越多。本文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与应计盈余管理相比,真实盈余管理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分析师易于监督隐蔽性较差的应计盈余管理,这种监督迫使经理人转向真实盈余管理。本文的结论有助于全面认识和评价分析师的治理作用,指出了分析师跟踪的缺陷,为完善分析师的治理职能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4.
We examine whether attribution bias leads managers who have experienced short-term forecasting success to become overconfident in their ability to forecast future earnings. Importantly, this form of overconfidence is endogenous and dynamic. We also examine the effect of this cognitive bias on the managerial credibility. Consistent with the existence of dynamic overconfidence, managers who have predicted earnings accurately in the previous four quarters are less accurate in their subsequent earnings predictions. These managers also display greater divergence from the analyst consensus and are more precise. Lastly, investors and analysts react less strongly to forecasts issued by overconfident managers.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运用2002-2014年间我国商业银行的数据,实证检验了银行业区域竞争程度对商业银行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商业银行的区域竞争程度越高,银行的盈余质量水平越低。进一步,从银行规模和上市情况来看,随着竞争的加剧,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以及非上市的商业银行更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同时,区域竞争对商业银行盈余质量的负向影响在由小所进行审计的银行中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商业银行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及银行竞争的经济后果等方面的文献,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利益相关者对我国商业银行盈余质量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盈利预测制度由强制性向自愿性披露的变化对首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首发上市制度影响条件下,自愿性盈利预测制度使首发公司披露盈利预测的偏好明显下降,盈利预测高估程度明显降低,且激进会计政策选择偏好明显下降,公司盈余管理水平显著降低。研究表明,市场化信息披露制度改革有助于缓解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上市公司自愿业绩预告动机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业绩预告制度的实施和演进,我国资本市场上逐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自愿业绩预告,这对于缓解管理层与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是什么因素激励上市公司管理层自愿披露业绩预告?通过借鉴西方的自愿信息披露理论,并结合我国转轨经济的制度背景,本文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自愿业绩预告的三类动机:资本市场交易、管理层股票收益和管理层能力信号传递,并以2001-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数据为研究样本对此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显示,融资需求高、管理者利益协同程度高、会计业绩好的上市公司更有动机自愿披露业绩预告,并且国有相对于非国有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动机更弱。 相似文献
19.
行为公共政策尚处于全球学术研究的前沿领域,而其应用特别值得中国中等收入发展阶段财政治理的重视和探讨。本文首先论述了行为经济理论四个阶段的发展逻辑,并对每个阶段进行了简要述评。基于理论逻辑所揭示的从"经济人"到"人类"的假设条件变化,在对公共政策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行为经济为其带来的改变,并对行为政策与传统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接着,在提出行为政策的五点特征及其对财政治理的启示后,本文较详细阐述了行为政策在全球实践的典型案例,并在最后为中国当下财政治理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We examine the effect of personal taxes on CEOs’ decisions to sell their equity, controlling for diversification, managerial overconfidence, and other determinants. While CEOs frequently sell large amounts of their unrestricted firm equity, the tax burden associated with the sale significantly deters them from selling equity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other determinants like diversification. We also find that both taxable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CEOs respond to taxes in their selling of equity, although CEOs appear to be less tax-sensitive. Our findings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taxes in corporate and managerial decisions and they have implications for executive compensation polici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