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对外贸易国,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中国的国际经济活动持续增加,要求本国货币国际化以满足全球经济活动对其货币需求的愿望也愈发强烈。此外货币的国际化也会进一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在亚洲范围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促进人民币在中国周边国家自由兑换、交易、流通,可以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史硕 《中国外资》2012,(10):13-15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人民币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人民币在世界的流通范围逐步扩大,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所体现出的强势与坚挺更加快了其国际化的速度。尽管如此,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上仍存在诸多障碍。现阶段,如何现实有效的选择其国际化的路径是亟需解决的难题。基于此点,本文旨在结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存在的障碍,提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人民币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人民币在世界的流通范围逐步扩大,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所体现出的强势与坚挺更加快了其国际化的速度.尽管如此,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上仍存在诸多障碍.现阶段,如何现实有效的选择其国际化的路径是亟需解决的难题.基于此点,本文旨在结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存在的障碍,提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4.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我国经济总量位于世界的前例,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仍然不高,甚至未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之一,这与中国经济地位不相适应。开展人民币国际结算试点不仅有利于促进对外经济,同时也有利于中国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结算试点是人民币迈向国际化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5.
孙晶  李涵硕 《国际金融》2011,(11):64-69
二战之后,基于美国的经济地位,美元理所当然的成为国际货币。1999年,随着欧盟货币的统一,欧元成为可以与美元相抗衡的潜在竞争货币。中国历经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到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出口贸易规模已经位于世界第一,人民币国际化呼之欲出。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为了应对当时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开始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对此国内学术界也展开了积极讨论,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戴鸿广 《海南金融》2010,(10):36-39
当前国家间经济竞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即是货币竞争。人民币国际化既是中国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的结果,也是维护中国国际利益的重要手段,更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力量。本文就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及障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屠晶 《金融论坛》2011,(12):71-77,98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非居民持有人民币,人民币逐渐国际化。对于仍实行资本项目管制的中国,建立一个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并通过该市场的商业银行将人民币发展成为具备国际结算、计价、国际投资及国际借贷职能的国际化货币非常重要。从离岸金融市场发展路径来看,香港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将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不过...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及人民币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特别是近年来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使得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讨论随之兴起。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设立将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在介绍人民币离岸中心和人民币国际化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在滨海新区设立人民币离岸中心有三大意义:可使离岸金融的发展同外汇体制改革相配套;有利于对离岸市场的监管;有利于对人民币衍生品定价权的争夺。  相似文献   

9.
2008年的金融海啸横扫世界经济引发了各国对以美元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多种弊端的深刻反思,在危机过程中全球改革或重建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各国在寻求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不断增强,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重要的有利条件。本文将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由低到高分为初级、中级、成熟、高级四个阶段,并分别从基本特征、国际收支、矩阵条件三个角度来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得益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历史的必然。本文主要从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经阶段跨境人民币结算和国际货币历史经验来分析探讨从跨境人民币到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过程,以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