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2005-2018年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对居民消费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未对服务消费产生空间溢出效应;全要素生产率对制造品消费和食品消费呈现出了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促进了相邻地区的制造品消费与食品消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促进了本地居住消费。制造品消费、食品消费和居住消费对服务消费创新资源的挤占,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影响服务消费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数字普惠金融正在逐渐改善我国农村地区面临的融资困境,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方向。本文在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11—2018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且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其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东部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出现负增长;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技术效率和促进技术进步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正向影响,但对周边地区产生了负向的溢出效应;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分维度回归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地区间的异质性,并进一步探索了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中存在的技术和资本门槛效应。研究发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时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性;从“本地—邻地”视角看,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分区域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要强于东部地区;研发投入在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中发挥了单一门槛作用,当跨越门槛值后促进效应会呈现递减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以全要素生产率度量城市发展水平,考察国家审计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国家审计功能作用发挥提高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国家审计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国家审计可通过提高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技术创新水平,进而促进本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国家审计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地方金融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国家审计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还存在动态效应。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杜宾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提高了本地和邻近地区的碳生产率。第二,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可通过增长极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来提高碳生产率。第三,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有所差异,空间溢出具有边界效应和地理衰减特征,空间溢出效应的衰减边界为1000km。第四,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地区数字经济提高了本地及邻近地区的碳生产率,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无明显影响,西部地区数字经济提高了本地区碳生产率并降低了邻近地区碳生产率。数字经济发达省份的数字经济对数字经济欠发达省份的碳生产率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运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与ML指数,将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纳入生产率分析框架,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测度中国30个省市区GTFP,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考量GTFP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样本期内全国平均GTFP累积增长31%,技术进步贡献较大。各地区的GTFP均呈现增长趋势,而技术效率则有所下降。地理邻接是空间溢出的主要途径,各变量对GTFP、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呈现不同的作用机制,R&D投入、外商投资和环境管制等因素对GTFP的增长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11-2020年面板数据,对比人口和人均GDP对城市群进行“中心-边缘”地区划分,发现成渝地区人均GDP差距较为悬殊且存在“高-高”和“低-低”空间聚集。最后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成渝地区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中部塌陷区”,从而解决“高-高”和“低-低”问题,同时将局部空间经济溢出转变为全局空间经济溢出;整体上成渝地区人均GDP显著受到财政支出、规模工业和出口额正向影响,规模工业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心地区经济状况饱受“拥挤成本”困扰,但其同样更大程度受到“第三产业、财政支出和出口额”综合贡献,三者并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边缘地区处于享受人口红利和来自中心地区空间经济扩散效应溢出阶段,并且“人口密度和第二产业”具有一定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心与边缘地区最大异质性在于前者经济发展典型受到第三产业驱动,而边缘地区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在考虑经济运行互动关系中内在非线性结构的前提下,从金融深化角度探究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溢出效应的影响机制,采用1992-2011年我国29个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通过运用非线性理论的“门槛模型”检验和回归方法,以金融深化为门槛变量,实证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总体上金融深化和外商直接投资都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且存在基于金融深化的“双门槛效应”,即不同地区的金融深化水平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的影响存在非线性的结构变化,随着金融深化和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呈区间递增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16—2019年我国1914个县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县域银行竞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金融会促进本县银行竞争,而对相邻县银行竞争产生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2)在同一市域下,数字金融对县域银行竞争产生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被削弱;属于同一市的相邻县域间空间溢出效应强于不相邻的县域。(3)现阶段县级政府金融政策的支持,可以加强数字金融对县域银行竞争的空间溢出效应,促进金融资源流动,从整体上推动数字金融的发展。本文研究结论对于构建县域数字金融体系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99—2009年间中国制造业的行业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FDI技术溢出对技术进步和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FDI通过横向和前后向关联溢出效应对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在统计上显著为正。进一步分解全要素生产率,发现FDI横向溢出效应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也显著为正,而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则不显著;前向关联效应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更为明显;后向关联仅对技术进步有显著的正效应,而横向溢出效应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通过构建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差异影响机制的理论框架,采用较为前沿的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对1998~2011年我国25个省,283个地级市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有明显的影响作用,一般预算支出规模越大越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会通过省区经济差异的动态变化及空间溢出机制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动产生时空效应,即上一期和相邻省份的财政支出均会对本地区内部的经济增长差距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0-2014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别考察财政收入分权和支出分权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以及由此引致的策略性竞争效应,研究表明:财政分权等经济社会因素存在区域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产业结构升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特征。财政收入分权和支出分权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呈现出非对称的空间溢出效应。一方面,财政收入分权对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不显著,而支出分权对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财政收入分权和支出分权对相邻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均产生抑制效应,但较之于收入分权,支出分权的抑制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金融发展在地区间差异过大,将阻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空间溢出效应可以减弱区域金融差异。本文以广东省为例,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金融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要增强区域金融中心的溢出效应、缩小区域金融差异,就必须建立多层次的区域金融中心、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提高商品交易效率和金融交易效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0-2014年武陵山区66个县域的面板数据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连片特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连片特困地区农民收入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效应.金融发展有效促进了县域内农民收入增长,但未在县域间产生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基础和投资水平不仅显著促进了县域内农民收入增长,而且在县域间产生了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基础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间接作用要大于直接效应,而投资水平正好与之相反;政府干预有效促进了县域农民收入增长并且对邻近县域农民收入增长产生了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对县域间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负向显著;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是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 本文通过构建涵盖资源依赖、制度安排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模型分析其内在关系并提出假 说,运用2000-2016年全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与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三者之间的影 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资源依赖程度越高,越不利于本地区创新能力提升;(2)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正向促进作用;(3)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本地区 资源依赖程度越高,越抑制周边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有效的制度安排能助推周边地区创新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6.
王博  赵森杨  罗荣华  彭龙 《金融研究》2022,506(8):18-37
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市群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本文基于2008-2018年我国271个地级市的平衡面板数据,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地方政府债务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渠道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的地方政府债务能够促进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该结论不随模型设定、代理变量、估计方法更改而发生变化。(2)从时间维度上看,基础设施的服务期限较长,因此地方政府债务对邻近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时间累加,即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3)从空间维度上看,我国省际间存在市场分割,导致地方政府债务的空间溢出效应省内强于省外。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债务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存在于东部发达区域。(4)机制研究发现,基础设施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品,具有正外部性,在促进本地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提升区域内互联性,促进了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本文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债务发行应同时考量本地效应、空间溢出效应以及区域差异;此外,制定地方债务相关政策时应在稳增长(同时考虑本地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增长)和防风险之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尝试将财政自主权、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效率联系,在我国财政分权理论框架下揭示地方财政自主权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提出了"地方财政自主权越高,技术进步水平也越高,但随着经济性财政支出边际效率递减以及社会性财政支出的长期不足,财政自主权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正在减弱"的命题假说。在实证上,以1999-2013年230个城市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检验了财政自主权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城市财政自主权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影响较弱,主要是对TFP组成中的规模效率(SE)和技术进步(TP)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正影响;(2)财政自主权越高的城市,越倾向于增加经济性财政支出比重,而对于社会性支出则更有动机展开"逐底竞争";(3)财政自主权对全要素生产率构成中的规模效率(SE)和技术进步(TP)的影响呈现出减弱的趋势;(4)城市财政自主权的提高可以显著改进微观企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一定理论分析和相关假设的基础上,利用1997—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政府行为、金融结构和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结果显示:政府不同项目的财政支出和不同金融资产结构.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全国以及东、西部地区,政府科技教育相关支出显著地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且西部地区的效果最明显;其它财政支出项目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其对金要素生产率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地,本文利用Malmquist指数法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以考察政府行为、金融结构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路径。  相似文献   

19.
张可 《金融研究》2019,467(5):96-114
本文从空间视角下考察了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关系。基于2000-2016年长三角地区152个县级行政区的数据,运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考察了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内生双向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间存在双向促进关系,忽略区域创新对经济集聚的反向影响会显著高估经济集聚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地区交互影响,即本地和邻近地区的经济集聚均显著促进了本地的区域创新,本地和邻近地区的区域创新均显著促进了本地的经济集聚。空间溢出效应的边界检验表明,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及地区交互影响均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中介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区域创新通过增长极效应、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和创新网络化对经济集聚产生反向影响。本文认为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可实现双赢,区域发展和区域创新政策应形成融合联动。应树立经济发展与区域创新的全局战略思维,构建共生互利的区域发展和创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效应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其中财政农业救济、农业其它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有独立直接效应,农业生产性支出、农业科技支出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溢出直接效应.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独立直接效应与溢出直接效应呈现非同向性、多样性、非对称性与动态性发展规律,并受经济增长、居民消费、社会投资的约束效应、财政非农支出的间接效应、农业各税冲销效应的影响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