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个体、私营企业为代表的民营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伴随我自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资金融通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我国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本文从民营企业自身特点出发,建立合作融资模型,在民营企业间构建融资决策委员会,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团队的整合优势,以合作的力量解决融资难题,拓宽融资渠道,促进民营企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福义 《海南金融》2003,(10):46-48
随着民营企业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民营企业融资问题越来越得到关注。本分析了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的特点和融资障碍,并就如何消除民营企业融资障碍提出若干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3.
论民营企业的融资选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民营企业的发展有赖于资金方面的支持,而资金又是成本的、稀缺的。因此融资的选择成为民营企业融资中考虑的关键。世 传统经济与新经济中应选择不同的融资结构。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本文通过探讨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认为创新金融机制,疏通直接融资渠道,健全民营企业自身的体制和机制是解决问题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缪思琪 《时代金融》2013,(14):88+92
民营企业是带动江西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民营企业也普遍存在规模小、生存空间狭隘、融资难等问题。探寻江西省民营企业融资困难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或改善江西省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相关对策,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也有助江西省经济的合理健康发展。故本文将重点探讨江西省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为广大江西省民营企业改善和解决融资困境献上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6.
吕丰民 《时代金融》2012,(30):137+198
自从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民营企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民营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此,本文在对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民营企业金融创新的有效对策,旨在改进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促进民营企业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民营企业发展中的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渠道狭窄,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选择海外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不失为一条解决融资难的有效途径。海外股权融资模式主要包括直接和间接融资两种,另外还包括AP0、DPO和SPAC等创新模式。我国民营企业应该在对本身有充分认识和客观判断的基础上,比较不同融资模式的优缺点从而做出理性的选择,采取一种或多种模式的组合进行融资。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国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企业,在我国日益开放和转型发展的经济大环境下,其无论从吸纳就业、税收贡献、GDP占比方面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民营企业对于我国经济的重要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相比央企、国企等共有经济体制企业拥有的顺畅的融资渠道和低廉的融资成本,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不容乐观。本文以上海市宝山区经济为背景,重点分析了该区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和融资环境,立足具体,以小见大,提出了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段如娴 《云南金融》2012,(6X):189-18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研究民营企业融资模式的选择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和评价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解决融资困境,提高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实现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融资成长周期理论,将民营企业的成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并根据现有的经济制度和融资环境,选择合适的融资模式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命周期的民营企业融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如娴 《时代金融》2012,(18):189+19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研究民营企业融资模式的选择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和评价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解决融资困境,提高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实现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融资成长周期理论,将民营企业的成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并根据现有的经济制度和融资环境,选择合适的融资模式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