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上半年靓丽的外贸数据面前,笔者对内需与外需、贸易战与汇率战、出口与进口等外贸热点问题进行了冷静的思考。笔者认为:短期内中国经济复苏依然离不开外需,外贸政策短期不宜退出。出口增加当期国民收入,但进口具有技术溢出效应,带来长期增长效应,“十二五规划”应从战略角度鼓励高科技产品和技术进口。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之后,贸易战难免,但全局影响有限;同时要探索应对机制。在外贸微利时代,人民币升值的累积效应不容忽视;2010年下半年外贸总体向好,增速将冲高回落,贸易收支趋于均衡。  相似文献   

2.
与国内经济近30年一路高歌凯旋相呼应,中国对外贸易也是以年复一年的漂亮成绩单刷新着历史。然而。一场罕见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让奋蹄向前的中国出口马车嘎然减速,也让风风火火的中国进口力量黯然失威。而更加令人担忧的是,中国对外贸易也许还要在世界经济整体衰退的恶劣生态环境中接受严峻的考验和煎熬。  相似文献   

3.
正从经济周期转换的过程看,2018年国内外经济处于从复苏到过热的转换期,经济出现多年未见的繁荣景象,中国经济将受益于全球经济繁荣,出口和制造业投资将取代之前的房地产和基建行业,成为投资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股市和商品将受益于经济回升,但随着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国内外货币政策将从之前的刺激逐步转向中性,部分复苏较快的经济体将逐步实施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面对危机,我国政府一方面坚持扩内需、保增长,另一方面采取调整出口退税率和改善贸易环境等措施努力扩大出口、提高对外贸易额,外贸形势有所好转,但全球的金融危机并未过去,国际经济环境还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稳定因素也非常多,在这种危机四伏的国际经济大环境下如何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已成为我国当前对外贸易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保险》2009,(12):7-7
据2010年《经济蓝皮书》披露,明年中国经济将面对四大挑战: 第一,世界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期,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措施还要继续,明年中国的出口只能是恢复型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李健 《中国金融》2008,(1):43-43,46
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将增长15%左右,进出口总额有望超越2.4万亿美元。外贸工作的着力点是保持协调、强调优化、注重创新、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2007年对外贸易运行特点2007年中国外贸实际运行情况大大好于预期。在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国际市场需求旺盛的背景下,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竞  相似文献   

7.
由于全球经济复苏减速和欧债危机的反复恶化,2012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出现明显下滑。这种不利局面能否持续?笔者认为,2012年下半年,如果欧元区能够避免希腊退出和西班牙银行业爆发系统性风险等“尾部事件”的发生,则全球经济增速就不会发生“断崖式”滑落,中国外贸有望成功“保十”。  相似文献   

8.
欧债危机的解决前景并不乐观,其演变仍将是影响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主要风险点;全球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存在,新兴市场面临资本外逃风险一、世界经济将继续呈现缓慢增长态势,部分国家可能陷入衰退随着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1年9月已将2011、2012两年世界经济增速预测分别下调至4.0%,世界贸易组织在201年11月的预测中也将2011年全球出口增长预期从6.5%下调至5.8%。从发  相似文献   

9.
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形势严峻,其主要由金融危机以及人民币升值这两方面原因所导致。为改善对外贸易状况,应从国家和企业两个方面的角度实施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0.
张德宝 《金融博览》2011,(19):50-51
我国实施对外开放发展战略以来,对外贸易中一直采取比较优势的贸易发展战略,主要发展出口劳动型密集产品,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这一战略的执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增长。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额仅为2064亿美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接受者,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中国希望通过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帮助国内企业分散风险。在改革开放推动下,中国逐步成为一个世界贸易强国,其主要贸易伙伴遍布欧美、东南亚及日本、韩国等,制造业产品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比较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增长、汇率变动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伟 《海南金融》2005,(9):19-22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考察了1978-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汇率变动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对外贸易的核心影响因素;无论是名义汇率还是实际汇率,都不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影响因素。事实上,中国的贸易顺差来源于中国得天独厚的成本优势以及美国对中国不当的贸易政策。因而,要解决中美之间贸易失衡问题,美国必须调整国内的经济政策和对中国的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未 《税务与经济》2006,(2):107-10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一是长期以来我国出口企业经营策略趋同现象明显,表现在我国出口企业都热衷于短期趋利行为,竞争策略过于单一并且习惯采取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二是入世以来我国的出口贸易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严重;三是我国将迎来贸易摩擦频发期。针对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诸多问题,我国政府应该努力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出口企业应该不断强化自身经营策略的创新性,在市场定位、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经营策略上保持创新性;推进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出口商品质量、信誉和效益。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导致世界贸易大幅下降,中国对外贸易同样受到严重冲击.当前主要发达国家财政风险较大,各国金融体系受损尚未完全修复,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中国面临着复杂的对外贸易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审慎对待汇率波动、资本泡沫等可能导致经济不稳定的因素,加强监管,提早防范,积极面对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更重要的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争取产业产品的定价权,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5.
由于1930年代实行金本位制,各国不能采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而是往往在货币贬值、外汇管制和贸易保护三种办法中选择一种或两种,最终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大幅减少,全球经济衰退加剧。我们刚刚经历全球金融危机,如何在目前信用本位——纸币本位情形下,既严守货币纪律,又提升经济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然而,目前的情形是发生竞争性货币贬值的危险相对较大。如何避免悲剧重演考验着各国的智慧和意志。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人民币贸易结算与人民币国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币贸易结算有利于缓解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冲击。但是,人民币贸易结算更重要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启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中国经济高度的外向性和人民币良好的国际信誉确立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外部条件,全球金融危机给人民币国际化打开了有利的时间窗口。因此,要抓住全球金融危机提供的机遇,利用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税制竞争力是对税收竞争研究的延续、拓展和提升。然而,货物贸易的出口退税不彻底、政策频繁调整、服务贸易不能出口退税、税制的国际协调能力亟待加强等原因,严重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税制的竞争力。因此,应以提高税制竞争力为目标,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税制的科学发展,从统一营业税与增值税、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和加强税制的国际协调能力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8.
我国汇率制度变化与贸易发展关系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回顾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阶段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特征,探讨了各时期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影响效应的有效性,揭示了影响贸易变化的实际因素,指出名义汇率可能与进出口关系并不密切,影响贸易的根本问题还在于国内外产品价差、企业竞争力、经济环境、宏观政策等因素,也不能把汇率政策理解为单一地调整名义汇率。  相似文献   

19.
关于推行外贸代理制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我国入世在即,并且许多企业现倾向于自营进出口,于是有观点认为外贸代理制已不适应我国外贸和经济的发展,专业外贸公司将退出历史舞台。此种观点,值得商榷。本文分析了专业外贸公司及外贸代理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并探讨了目前推行外贸代理制的障碍与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消除制约因素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孟芸 《中国外资》2010,(4):18-19
目前我国自由贸易化进程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并在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自由贸易区战略”,研究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双边贸易的影响逐渐成为热点。本文借助贸易引力模型,对2007与2008年中国与17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进行实证研究,得出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具有促进作用的结论。还介绍了目前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情况,最后对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