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商直接投资(FDI)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在华FDI技术溢出的研究结论不一。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入世以后中国地区层面的面板数据研究FDI在中国地区层面的技术溢出效应。通过研究FDI技术溢出的结论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对更大程度上发挥FDI技术溢出的积极效应,促进中国经济继续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李哲  马君 《济南金融》2010,(3):23-27
在全球一体化不断加深的今天,很多国家都在实行积极的吸引FDI的政策。由于外国厂商的进入通常会带来比本土企业更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可以对东道国企业产生技术的溢出效应。关于FDI对东道国的影响,之前许多学者做了研究,对于溢出效应是正向还是负向以及其大小的研究,不仅仅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政府制定合适的FDI吸引政策也具有很大的现实价值。本文对国外学者所做的研究进行了一定的综述,并对今后FDI溢出效应研究所应前进的方向作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一体化不断加深的今天,很多国家都在实行积极的吸引FDI的政策.由于外国厂商的进入通常会带来比本土企业更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可以对东道国企业产生技术的溢出效应.关于FDI对东道周的影响,之前许多学者做了研究,对于溢出效应是正向还是负向以及其大小的研究,不仅仅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政府制定合适的FDI吸引政策也具有很大的现实价值.本文对国外学者所做的研究进行了一定的综述,并对今后FDI溢出效应研究所应前进的方向作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的FDI流入量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FDI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来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已成为引进外资的根本任务。本文在阐述FDI技术溢出途径的基础上,从投资国和东道国的立场上分析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为我国制定引资政策和技术引进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FDI的进入会对一图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产生影响。本文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总结了国内企业在吸纳FDI技术溢出效应方面的成功经验,由此揭示了FDI技术溢出效应是怎样从外资企业流向东道国企业的。根据案例研究的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吸纳FDI技术溢出效应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6.
张前程  张庆亮 《海南金融》2012,(1):17-19,62
随着外商直接投资(FDI)规模的日益攀升,FDI技术溢出效应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从金融发展的视角探讨FDI技术溢出效应成为新的研究前沿.本文系统梳理了相关文献,回顾和展望了金融发展对FDI技术溢出效应影响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FDI的进入会对一国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产生影响.本文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总结了国内企业在吸纳FDI技术溢出效应方面的成功经验,由此揭示了FDI技术溢出效应是怎样从外资企业流向东道国企业的.根据案例研究的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吸纳FDI技术溢出效应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FDI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经验模型,与国内外大多数学者注重细节分析不同,笔者认为综合考察由行业间溢出效应、行业内溢出效应以及人员流动而产生的效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总体溢出效应对于判断引进外资是有益还是有害更具有实践意义。利用江西省规模以上工业行业1998~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对经验模型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FDI对江西省存在明显的总体技术溢出正效应,劳动力是产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资本要素对产出的效应不明显。最后就实证检验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罗洁 《时代金融》2013,(24):171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FDI对经济增长直接且根本性的作用在于其技术溢出效应,而技术溢出效应的发生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其中金融发展作为重要的制约因素可以为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吸收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本文从金融发展的角度出发,探究其影响FDI技术溢出的传导机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丽  徐永辉 《海南金融》2012,(5):17-21,65
本文通过对我国制造业各行业1995-2009年间的面板数据建立相应的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入世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做实证分析.结果表明,FDI对我国的制造业确实存在技术溢出效应,但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受行业属性的影响,并且技术溢出存在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1.
研究通过构建双向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的回归模型,检验了技术溢出效应对于山东省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并考察了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强度这两个吸收要素对该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 表明,OF-DI带来的国际研发资本溢出有助于山东省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且效果显著,而通过FDI渠道传导的国际研发资本溢出对山东省的技术创新却产生了负面影响.双向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也受到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两者有助于促进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而对于FDI却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泛珠三角区域”内地九省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依据创新能力的差异将内地九省划分为两类地区,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泛珠三角区域”整体的技术溢出效应,以及高、低创新能力地区溢出效应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FDI对泛珠三角区域整体具有较显著的正向技术溢出效应;就三种不同层次的专利申请量而言,对于高创新能力地区,FDI对发明专利申请量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而对于低创新能力地区,FDI对实用新型申请量和外观设计申请量的溢出效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3.
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关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了技术溢出效应的作用机制。在建立联立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的基础上,考察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广西区国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结果表明,FDI对广西区国有工业企业存在技术外溢效应,并且通过竞争与示范效应产生的技术外溢较为显著,随着FDI参与经济活动的程度增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这种外溢效应也不断增强。基于分析结果,本文最后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如何获得更大技术外溢效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人主要介绍了FDI的相关概念,相关理论研究,分别介绍了目前支持FDI正的溢出效应和负的溢出效应的相关理论研究,详列了其发生作用的机制。并且通过模型对长三角工业上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5.
本地企业在FDI的溢出效应下会选择不同的技术溢出渠道,对经济增长绩效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利用浙江省1998-2007年装备制造业数据进行检验,结果发现,FDI产生了显著的行业内和行业间技术溢出,且通过FDI行业间后向联系效应是较行业内水平溢出效应更为重要的国际技术转移途径,后向联系效应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绩效,而水平效应则对经济增长绩效产生负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肖文  徐静 《上海金融》2012,(3):15-17,116
近年来,我国外债余额逐年快速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产生多方面的重要影响。本文借鉴理论界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将外债的技术溢出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检验外债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经验研究表明,外债、人力资本、R&D经费投入和R&D人员数量与技术进步之间具有长期协整关系;外债的直接技术溢出效应和间接溢出效应都很明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7.
很多研究表明,金融市场是联接FDI技术外溢和经济增长的重要纽带,金融发展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FDI技术外溢的效果,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本文以长三角两省一市地区为研究主体,1990~2008年为研究期间,实证研究了该地区金融发展、FDI溢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而提出提高长三角地区FDI外溢效应和经济增长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已有文献大都是从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方面研究FDI环境效应。本文以FDI知识溢出理论为基础,利用我国1992~2011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选取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指标,在经典EKC模型中嵌入国际研发知识指标来实证分析FDI知识溢出对中国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表明: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与人均GDP呈倒U型,即环境状况随着经济增长先恶化后改善;FDI知识溢出对我国环境污染有负效应,跨国公司带来的国际研发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我国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9.
对FDI的传统研究局限于其增长和溢出效应,忽略了它对东道国私人资本竞争效应的分析,而我国的开放政策也一直鼓励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文章认为FDI会通过竞争降低国内相同产业的利润率,并借助税收优惠挤出国内投资。利用1991年-2011年的数据,对FDI对国内私人投资的影响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FDI对私人投资存在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20.
陈建忠 《时代金融》2010,(8X):104-108
本文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经济影响的现状,并从经济增长效应、外贸促进效应、投资拉动效应以及技术溢出效应四个层面进行相关文献综述及对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经济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模型结果分析表明,江苏应进一步改善现有的投资环境与投资政策,改变利用外资的方式,提升外资质量,提高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