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近几年我国银行业改革的重大举措.截止到2006年底已有20余家中资银行引入了境外战略投资者.本文分析了我国银行业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现状,并分别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进行比较,探讨不同类型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前后的经营绩效,以期对我国银行业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成为市场与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总的看,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对推动中国银行业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中资银行在引资  相似文献   

3.
对国内商业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国内银行纷纷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正确认识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积极作用,又要严格遵循中国银监会确定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五条原则”,以最终实现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与境外投资者实现紧密合作、共同受益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4.
牛青 《中国外资》2008,(11):27-27
近几年来国内银行纷纷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正确认识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积极作用,又要清醒地意识到存在的诸多风险,与境外投资者实现紧密合作、共同受益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中国银行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商业银行纷纷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借外力以提高其公司治理水平。本文从中国商业银行"引资"的背景和现状出发,分析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参与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形式,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治理能力、治理意愿和中外双方文化融合的角度出发,对境外战略投资者参与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中资商业银行的治理绝非流于形式,而是行之有效的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6.
中资银行急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动因 中资银行急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动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监管部门大力提倡的。2003年8月25日,银监会主席“在华外资银行负责人会”上说:“将鼓励外资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或股权投资者参股中资银行”。2004年9月8日,“2004年国际投资论坛”上,刘明康称:“银监会欢迎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按照自愿与商业原则,与中资银行开展各种股权形式的合作。”  相似文献   

7.
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和上市地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念鲁 《中国金融》2005,(22):33-34
随着中行、建行和工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接近尾声,中国银行业也进入全新格局。然而,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中,既能引进境外投资者,成功进行IPO,实现国家利益和商业银行利益最大化,又能使境外战略投资者获取好处,实现“双赢”,实在是一件难事。就此以及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地选择问题,笔者希望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大举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众说纷纭。本文运用Malmquist指数分析近几年间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16家商业银行的总体效率变化及样本中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在效率变化上的差异,结合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分析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詹晶 《云南金融》2012,(2X):124-126
非银行金融机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无论是对我国非银行金融业的发展,对金融机构本身还是对境外投资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詹晶 《时代金融》2012,(6):124-126
非银行金融机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无论是对我国非银行金融业的发展,对金融机构本身还是对境外投资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占硕 《金融论坛》2005,10(8):9-14
田国强、王一江两位老师合作发文认为: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推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可以做到“打破一种局面、引进两类股资、形成三方制约、达到四个有利”。但我们在引入模型分析的结果却是:当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权租金大到可以补偿控股风险成本和股权交易成本时,引进外资与非国有两类股资后所形成的三方制衡体系是不稳定的,被打破的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可能被新的股权集中模式所替代,而外资战略投资者更可能寻求获得银行的控制权,并造成银行价值额外的损失。因此,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要先行从市场微观基础建设方面消除国有商业银行特殊的垄断地位、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权租金。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行为引发了理论界关于外资持股比例对中资银行竞争力提升与国家金融安全影响的争论。本文选取与我国具有相似的银行业改革历程、但改革先于我国的中东欧转轨国家为样本,实证考察这些国家外资持股比例与银行竞争力提升和金融安全之间的关系。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外资持股比例与银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十分紧密;从金融与经济关系的视角考察外资持股比例与金融安全的关系,并不能得出外资持股比例越高的银行对金融安全的威胁性越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中东欧8国银行产业转型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东欧8国银行产业转型最重要的步骤之一是引进外资银行,形成了外资银行在该地区银行市场占有巨大市场份额的基本格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外资银行对中东欧8国银行产业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既改善了中东欧8国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也带动了本土银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梳理和逻辑分析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国企混改案例背后所揭示的事实,本文指出实践中存在的对国企混改的认识误区和国企混改未来突破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国企之间的“混”或通过基金的“混”来代替民资背景战投的引入,并不能真正实现国企经营机制转换和公司治理制度完善的最终混改目的。未来国企混改突破的关键在于,其一如何通过公司治理制度设计,使民资背景的战投激励相容,愿意参与国企的混改;其二如何实现产业集团向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转型,真正实现国有资本监管体系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化。在转型路径选择上,存在委派董事参与公司治理、与民资背景战投组成有限合伙构架以及国资转化为优先股三种可能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5.
绩效、控股权与战略投资者:转型经济银行改革的经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欧转型经济与中国当前的银行改革具有相似性。东欧国家在第一次银行改革中保持了国有控股权,但并没有提高经营绩效,继续开放导致超过75%的银行资产被外资控制。东欧国家的经验表明:在继续保持国有控股的情况下,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小股东并不能建立良好的银行治理结构,也不会有效改善经营业绩;而外国战略投资者控股银行后能够显著提高银行业绩,但国家也丧失了银行控股权,似乎在现有的改革路线中改善绩效与保持银行控股权二者不可兼得。因此,中国如果必须保持国内力量对主要银行的控股权,则应借鉴招商银行模式,建立国内大型企业法人持股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8家城市商业银行的42份年报作为研究样本,利用主元分析法实证研究了地方政府和境外战略投资者对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影响,及其作用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具体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治理产生了负面影响,境外战略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干预,促进了城市商业银行治理的改善。为了提升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水平,本文建议地方政府进一步退出城市商业银行,取消城市商业银行中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监管限制,鼓励外资派驻更多的董事和高管实质性参与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17.
金融创新是中资银行提高盈利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中国银行业2002年至2008年的面板数据,选取中间业务收入作为银行创新能力的度量指标,实证检验了战略引资这种以开放促改革的模式对中资银行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在短期内显著提高了中资银行的创新能力。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战略引资影响中资银行创新能力的渠道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城市商业银行2005-2011年非平衡面板数据,通过倍差法(DID)估计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政策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净效应.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城市商银行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政策提高了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和存贷比率,同时降低了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这表明,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有助于提高了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降低了“惜贷”水平.  相似文献   

19.
近一个时期,中国银行业改革出现重大突破,以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为代表的中国银行业掀起了一轮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境外上市的高潮。本文以市净率这一价格指标为切入点,对境外银行业股权转让价格的一般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的价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1991-2003年,墨西哥银行业先后经历了依靠内资的私有化改革阶段和依靠外资的自由化改革阶段,改革成效迥异。本文对其两个阶段改革过程和改革成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指出从墨西哥改革经验来看,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比单纯依赖国内投资者更有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必须防范引进外资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从引资目标、会计准则、产权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法律环境等方面阐述了墨西哥银行业重组对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