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用衍生产品有关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明华 《金融论坛》2005,10(3):45-51
本文结合信用衍生产品与保证、保险以及银行风险参贷业务的比较,细致分析了信用衍生产品的法律性质,并就我国商业银行参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应注意的法律问题进深入探讨。本文认为:信用衍生产品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及缓释银行监管资本要求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我国有必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为发展我国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市场创造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及市场环境;商业银行在参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市场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中存在的法律风险。本文还就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中如何合理参照适用ISDA制定的标准文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梅明华 《城市金融论坛》2005,10(3):45-51,63
本文结合信用衍生产品与保证、保险以及银行风险参贷业务的比较,细致分析了信用衍生产品的法律性质,并就我国商业银行参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应注意的法律问题进深入探讨。本文认为:信用衍生产品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及缓释银行监管资本要求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我国有必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为发展我国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市场创造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及市场环境;商业银行在参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市场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中存在的法律风险。本文还就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中如何合理参照适用ISDA制定的标准文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信用衍生产品一度被认为是加剧危机的罪魁祸首,然而作为一种中性的金融工具,其本身并不具有负面效力。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在合规监管基础上基于合理避险需求推动国内信用衍生产品的创新和发展,有助于优化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配置,提高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4.
次贷危机发生后,曾经迅速增长的信用衍生产品市场金融产品急剧萎缩.本文以美国为例研究信用衍生产品发展历程,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萌芽与发展、过度发展和萎缩.对三个阶段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发展和绩效进行分析,得出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规律:信用衍生产品转移的信用风险在金融市场承受限度内,风险能被吸收,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效率,但当超出市场承受能力,信用衍生产品反而会放大风险,并外溢到整个金融市场.发展信用衍生产品,应遵循规律,加强监管,避免市场过度膨胀.  相似文献   

5.
信用衍生产品与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衍生产品作为金融市场分散和转移信贷风险的创新工具,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市场获得了快速发展和成功实践,但信用衍生产品在大大提升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因此,本文分析比较了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在论述信用衍生产品发展与信用风险管理互动效应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唐路军 《金卡工程》2009,13(3):195-195
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引发了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定价资产组合管理的变革并将对金融市场的结构和效率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然而,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在促进风险转嫁和分散的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风险.本文对信用衍生产品的风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完善信用风险分担机制,发展信用衍生产品,对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和促进直接融资市场发展部具有积极意义。当前我国发展信用衍生产品的基础性条件已基本具备,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的信用风险分担机制,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于信用风险分散和转移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信用衍生产品因其可交易性、高流动性和杠杆效应等特征,对于信贷资产的定价、风险转移以及收益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现实,分析了信用衍生产品的主要结构形式、运用信用衍生产品进行贷款违约风险管理的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完善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信用衍生产品是一种使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中分离出来,并从一方转让给另一方的合约。它的出现,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本文介绍了信用衍生产品的概念及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信用衍生工具对我国银行风险管理的借鉴意义;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在我国发展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10.
信用衍生产品自问世以来在分散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完善信用风险定价机制、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该文介绍了信用衍生产品的主要功能及其在本次金融危机前、中、后三个时期的发展特点,肯定了基础信用衍生产品对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指出中国应推动金融创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信用衍生产品市场。  相似文献   

11.
喻平 《金融论坛》2003,8(10):43-50
信用衍生产品经过不太长的时间,已在全球获得快速发展且日趋成熟。比较有代表性的信用衍生产品主要有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信用联系票据和信用利差期权等四种。信用衍生产品具有分散信用风险、增强资产流动性、提高资本回报率、扩大金融市场规模与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等五个方面的功效,但其功效的发挥也面临着障碍,这预示着其发展还会出现新的变化。目前,我国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还是空白,利用信用衍生产品有助于缓解银行业出现的“惜贷”、化解金融不良资产以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可以预见,信用衍生产品在我国有良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信用衍生产品经过不太长的时间,已在全球获得快速发展且日趋成熟。比较有代表性的信用衍生产品主要有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信用联系票据和信用利差期权等四种。信用衍生产品具有分散信用风险、增强资产流动性、提高资本回报率、扩大金融市场规模与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等五个方面的功效,但其功效的发挥也面临着障碍,这预示着其发展还会出现新的变化。目前,我国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还是空白,利用信用衍生产品有助于缓解银行业出现的“惜贷”、化解金融不良资产以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可以预见,信用衍生产品在我国有良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为市场参与主体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管理信用风险的手段,但若使用不当,可能增加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本文在分析全球CDS市场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从CDS合约特质、违约风险的不稳定性、交易集中和信息不对称四个角度,分析CDS产品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为了完善中国的CRM市场,必须丰富产品品种;引入影子银行体系,优化投资者结构;完善CRM市场的定价机制;完善中国的中央清算机制,由市场选择估值方法,健全信用评级体系,提高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  相似文献   

14.
马冰 《福建金融》2007,(8):29-32
商业银行的内在脆弱性和外在经济周期影响性,是引发其市场退出的重要原因,而资本金不足、资产质量差和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又弱化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成为导致其市场退出的主要因素。本文认为,通过完善市场退出机制,不仅可以减弱商业银行市场退出对宏观金融市场和微观经营主体的负面影响,还可以在维护金融稳定的基础上,有效提高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5.
魏梦雅 《投资与合作》2011,(11):193-193
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急剧扩展.其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日益显现,其更是在08年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而在我国,金融行业起步较吮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更是滞后,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不足难以满足市场主体的迫切需托更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产生制约。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构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不仅对信用衍生产品的创新与发展提出迫切需求,同时,也为信用衍生产品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必要基础。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信用衍生产品的有无问题,可按照“从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思路,分“试点期、加速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在加强管理、严防风险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分步推动信用衍生品市场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信用评级是解决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在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运行中起着风险揭示、市场定价、防范信用风险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国际信用评级领域形成了以美国三大评级机构为主体的寡头垄断格局。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凸显出现行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存在的种种弊端。本文分析了现行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所存在的缺陷,探讨了国际社会及我国政府为进一步完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所采取的措施、信用评级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及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汽车金融市场中,商业银行与汽车金融公司和借款人之间的交易行为可看成是一种博弈,通过运用博弈理论,对我国汽车金融市场中的信用主体的行为及市场均衡进行了分析,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健全的法律制度、有效的风险转移机制是我国汽车金融信用风险加剧的根本原因,要实现理想中的均衡,只有从动态博弈的分析入手,采用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才能使我国的汽车金融业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中国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对传染风险的研究转化为使用PageRank算法测算每家商业银行在每年引发传染风险的可能性,并研究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对其引发传染风险可能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一,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引发传染风险的可能;第二,金融机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在增加自身传染风险的同时,却实现了整体风险的下降,说明商业银行参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交易活动有效的实现了风险的转移与对冲,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实现其风险管理功能;第三,从个体银行层面来讲,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等大型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存在增加其引发传染风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金融衍生产品由于其市场需求日益趋旺,新产品层出不穷,在全球范围内得了迅猛发展。然而金融衍生工具又是一把双刃剑,它规避了价格风险,降低了借贷成本,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极大地促进了金融业发展的同时,它的杠杆性、投机性、高风险性、虚拟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又揭示出其潜在风险的不容忽视性。本文在分别分析了全球及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状况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参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风险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