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健  刘东  王帆 《西南金融》2012,(4):28-31
本文采用状态空间模型分析方法探究了京津冀金融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京津冀三地的财政缺口、固定资产投资与金融机构资产对GDP均有正向的拉动作用,但影响弹性不同。财政缺口每增长1%,对GDP增长的影响在河北和天津两地为0.4%,北京为0.07%;而北京的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大约为0.7,该指标远高于河北和天津两地。  相似文献   

2.
一、山东保险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潜力开发不够 尽管山东保险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相对于全省的经济总量来说,保险业在地区经济中占的比重还比较小.从保险深度来看,2002-2008年,山东保险业对GDP的贡献率平均为2.2%,而在同期全国保险业对GDP的贡献率平均为3%,高出山东省0.8个百分点,保险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三地经济联系紧密度不足,需要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疏解非首都功能、深入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助推作用.文章针对京津冀经济金融发展差异,基于引力模型分析视角,对比研究得出京津冀区域发展在协同性、紧密性、均衡性方面均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认为应以普惠金融理念,推动京津冀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提出了完善多层次的普惠金融供给体系,服务产业疏解和转型升级,增量金融基础设施向河北倾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保险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选取2001~2011年我国大陆30个省份(不含西藏)保险密度和人均GDP的面板数据,分别进行全国以及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保险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短期及因果关系检验,分组计算经济增长对保险业发展的贡献度,得出如下结论:全国层面经济增长是保险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保险业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增长;区域层面经济增长和保险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不一致,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相似文献   

5.
谭凌君 《时代金融》2014,(8):242-243
本文首先采用聚类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市)保险资源禀赋、保险市场发育水平和发展潜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我国保险业存在区域上的差异;然后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发现保险密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密切的正相关性。结果表明,保险结构主要受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保险业未来的发展依赖于经济转型和人力资本的拉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典型关系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的保险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相关关系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保险密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密切的正相关性;保险结构主要受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保险业未来的发展依赖于经济转型和人力资本的拉动。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迅速发展,然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逐步拉大,保险市场在地区发展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平衡.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要战略的实施,保险业区域发展平衡性问题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 然而,有关研究多通过保费收入、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等指标来反映保险业区域发展问题,不能全面反映保险业区域间协调发展的状况以及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的适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保险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依据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运用两部门模型,揭示了保险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传导机制,证明了保险业发展不仅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而且对非保险部门还存在溢出效应。结论表明,保险业增速每提高1%,将带动实际GDP增长率提高1.2154%;同时,模型回归结果也证实了保险业发展对经济其他部门存在溢出效应的假设:保险业每增长1%,非保险部门增长0.0472%;初级阶段的保险业边际生产力低于其它部门的边际生产力。随着保险业的发展,边际生产力的提高,其外溢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保险业必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9.
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但是关于保险业发展、竞争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却并不多见。本文将保险业活动与竞争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内生机理划分为保险发展效应、非均衡效应和反垄断效应三类。本文选取我国各省份1999~2010年的面板数据,发现总体上看产寿险业发展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然后,构建相对保险深度指标对样本分类,发现在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匹配较好的区域发展保险业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保险业与经济增长匹配较差的区域保险业则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最后,保险业竞争加强垄断降低的结构调整也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0.
关于推进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圈迅速崛起,逐渐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三极"。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环渤海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入手,分析出目前垂直的金融管理体制、扭曲的信贷管理机制和区域金融业发展不平衡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提出实施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构想,并对实施这一构想的背景、可行性、原则、思路及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郑伟 《中国金融》2020,(2):36-38
2019年中国保险业发展稳中有进,保险监管持续完善,农业保险和健康保险迎来新政,保险业持续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2019年中国保险业发展概况保险业经营情况2019年1~11月,全国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39620亿元,同比增长11.9%;原保险赔付支出11498亿元,同比增长3.7%。截至2019年11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179641亿元,同比增长12.1%。保险业资产总额201188亿元,同比增长11.7%。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1-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模型,实证验证了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对于绝大部分地区而言,技术创新投入作为一种要素投入对于经济增长均有拉动,其中对于陕西、辽宁、河北等省得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最为明显,均超过了0.5。与此同时,不少省份的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甚至超过了资本、劳动等要素的作用,例如陕西省、湖北省、河北省等。与此同时,对有些地区而言技术进步则对经济增长起到抑制作用,比如说在云南、海南等地,技术创新每增长一亿元,经济增长不增反减。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我国保险业在规模增长的同时,在区域均衡发展问题上,普遍强调量上的、绝对意义上的区域均衡发展,忽略了保险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发展。本文以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作为区域划分,通过将保险发展变量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中,利用非平稳面板数据计量方法,分析保险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4.
基于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指标,利用2001年~2009年数据,研究中国保险业区域发展差距的情况,并得到研究成果,一是以保险密度为标准,2003年后我国区域保险业的发展呈现σ收敛、β收敛以及跨越式增长态势;二是以保险深度为标准,2003年之后我国区域保险业的发展基本呈现σ发散态势;三是以保险密度为衡量标准的区域保险业发展水平具有空间收敛的性质,而以保险深度为指标则不存在空间相关;四是人身保险对保险业区域差距的贡献度更大,其变动特点决定了保险业整体区域发展差距的变动特点;五是以保险密度指标衡量,对保险业区域发展差距贡献最大是三大地区间的差距,但有下降趋势,以保险深度指标衡量,则三大地区间差距是最小的差距来源,西部地区内部差距的贡献度提高得极为迅速。  相似文献   

15.
我国省级区域保险业发展评价:基于保险业绩指数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向军 《上海保险》2007,(1):42-44,31
引言 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保险业将不得不面对“巨大的保险潜在需求”和“保险业缓慢增长”之间的矛盾,为此,我们必须深思我国保险业近年来发展速度放缓的深层次原因。这里,本文将近来我国保险业发展受阻的原因归结为“结构性问题”,其中突出的反映在空间上保险业的非均衡发展。不过,我国非均衡的区域保险业发展,并没有呈现出类似于区域经济一样的“东高西低”的阶梯式发展特征。正如魏华林、李开斌(2002)的分析,“尽管西部落后,但是其保险深度并不低。”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我国非均衡的区域保险业发展问题?如何认识和评价区域保险发展的业绩水平?如何才能够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均衡发展呢?就此,本文将通过引入保险业绩指数对我国35个省级区域(包括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不包括西藏。)的保险发展业绩水平进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以期正确认识各省级区域保险业的发展现状,为促进省级区域保险发展,均衡区域保险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撑。本文1以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及梯度转移理论为理论依据,从产业结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等角度分析并发现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非均衡性及存在的梯度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增长相关性理论,认为良好的金融生态对当前京津冀解决区域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经济金融政策不协调等难题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7.
保险业促进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及由实践经验数据所得结论并未达成一致共识,部分学者认为保险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保险业的经济助推作用并不明显。本文基于1999~20丨7年财险和寿险月度数据,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研究保险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得出如下结论:整体上,保险业对经济增长能够产生促进效应,并且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促进作用愈发显著;财险和寿险的发展均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地直接促进作用,在不同的期限结构时点,其持续程度与显著程度不同;此外,保险业对经济增长还存在持续的间接促进作用。该结论对于新常态下的保险监管政策制定者存在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2年四川省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07.23亿元,同比增长42.53%,保险深度2.2%,保险密度124元.四川保险业增长速度虽有加快,但在地域发展和公司业务规模上极不平衡,地区差异十分明显.差异化的保险市场需要差异化的保险监管.因此,抓住重点,合理利用监管资源,探索分层监管和划线监管的防风险策略,对基层保险监管部门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宋平凡  祁毓  徐娟 《保险研究》2017,(10):16-28
本文搜集2004~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熵权法构建了中国各个省份历年的风险指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经济增长”、“保险需求”、“保险职能”以及“风险密度”为内生变量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并通过使用脉冲响应函数、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和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我国长期以来保险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检验,得到如下结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长期以来靠经济驱动,而非风险驱动,经济增长对保险需求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风险增加对保险需求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保险业在风险补偿上存在较为明显的职能缺位,保险的补偿职能与地区的风险状况不匹配,未能实现有效供给,从而保险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进一步地,我们比较了保险业发展模式的区域差异,发现相比较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保险业的经济驱动程度较低,而风险驱动程度较高,这很可能是因为东部地区的保险业职能缺位情况相对较轻。本文的研究对供给侧改革在保险行业的开展具有启示意义,欲使我国成为保险强国,需根据风险状况加强供给侧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20.
王稳  李雪 《保险研究》2016,(6):27-39
就业水平是一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宏观指标之一。随着一国经济的增长,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近年来,保险业作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柱,其就业吸纳和拉动效应正逐渐显现。本文运用2000~2014年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相关数据,通过就业弹性系数、结构偏离度方法,以及回归模型的研究方法,对保险业的直接和间接就业吸纳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保险业具有较高的就业弹性和较低的结构偏离度,表明保险业对就业有较强的直接吸纳效应;回归结果显示保费每增加1%,保险通过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间接带动就业增加0.965%,表明保险业存在显著的间接就业拉动效应。分险种看,非寿险比寿险有更高的间接就业效应,说明非寿险类保险的风险管理功能较资金融通功能更为显著。依据实证结果预测,2020年我国保险业直接就业人数约为1450~1500万,保险业发展可间接带动就业人数约8000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