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银行不良资产的鼾主要是用“债转股”的方法,应当前政策中,“债转股”后资产管理公司却没有一个顺畅的“退出通道”,甚至没有一个退出时间安排。为此,应安排不良资产的出售,并应进一步完善有关配套措施,在操作方法上,可选择债权出售、银行主导调解协议、引入民营经济成分等。  相似文献   

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根据不同的业务数据指标,制定了不同的资产处置方式,而在实际工作中却面临着许多困难。本文从处置资产方式的基本属性和属性要素入手,提出了资产处置方式属性具有必要性、排他性、可穷尽性的原则,对资产处置方式的分类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依据处置资产主体、客观对象和时间属性提出了资产处置过程的五个处置属性和17个属性要素,将上述属性和要素的普遍性及具体处置方式的特殊性相结合得出新的处置方式分类方法。这种处置方式分类方法不仅有利于监管部门识别、理解和管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而且有利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内部的信息沟通、规范资产处置行为等。  相似文献   

3.
随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资产公司)商业化处置不良资产力度的加大,不断发生受让债权的其他社会主体(以下简称债权受让人)起诉原债权银行,要求原债权银行承担民事责任的纠纷.  相似文献   

4.
为处置国有商业银行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累积的大量不良资产,我国在1999年相继成立了信达、东方、长城、华融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从成立之初四家AMC就饱受学术届的诸多置疑;曾因处置进度慢、成本高、回收率低而遭到新闻媒体的“口诛笔伐”;因宣布不再有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剥离,业务面临萎缩,“十年存续大限”;到引起高管层对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关注,人民银行、财政部联合调研上报,国务院批复全部债权资产将在2006年年底以前处置完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再次面临继续发展还是退出市场的考验……时至今日,四家AMC走过了七年的风雨历程。虽然AMC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瓶颈,但作为我国借鉴国外经验,首次尝试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新生力量,AMC发挥了其应有的职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明显的成效勿庸置疑,笔者不再累述。本文探讨AMC探索商业化转型过程中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法律视角解读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剥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99年国务院设立华融、长城、信达、东方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收购、管理和处置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不良资产以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或从资产管理公司受让不良资产的第三人)和原不良资产剥离银行之间基于不良资产剥离合同产生的不良资产剥离纠纷不断出现。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1999年成立以来,在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和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资产处置进程的加快,公司自身的前途和命运如何,是摆在当前各级管理者、经营者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笔者认为:因势利导,苦修内功,实施商业化转型是破题的明智之举。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势在必行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赋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历史使命,四家公司都不同程度提  相似文献   

7.
多年以来,黑龙江始终是金融不良资产的重灾区,其表现形式,不仅各家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水平在全国同级行中占比偏高,而且四家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手中的不良资产处置进度慢、回现率低、处置矛盾突出也是不争的事实。不良资产的现状和信用程度的不佳,给地方的金融环境蒙上了浓重的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金融业是中国经济的软肋,那么不良资产便是中国金融业的软肋。在中国入世的序幕拉开之初,在“狼”持戈待旦即将进入中国的前夜,中国政府高瞻远瞩,想到中国国有银行身负沉重历史包袱难以与“狼”角逐,便成立了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将银行身上1.9万亿不良资产削去1.4万亿。此一削不仅使银行如释重负,而且让不少国人暗自欢喜:这下好了,国有银行可以轻装上阵与“狼”共舞了。  相似文献   

9.
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牟益斌 《中国金融》1999,(5):42-43,45
自70年代末以来,为挽救系统性金融危机,许多国家通过成立专门机构(具体名称各国有所不同,习惯上统称“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置不良金融资产。有的国家效果较佳,如美国的重组信托公司(RestructuringTrustCompany,简称RTC)等;有的国...  相似文献   

10.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从银行接收不良资产时涉及资产转让问题。实践中,存在对这一环节转让提出质疑否定效力的问题。因此,关于接收转让的法律效力问题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十分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