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蔡俊锋 《中国金融》2006,(17):56-58
近年来,在“走出去”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中国企业界出现了一股海外收购的热潮。本文将主要从政府批准和商业交易两个层面,来简要分析中国企业进行海外股权收购时所需要注意的具体法律要求和风险。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合作的背景下,很多大型企业选择“走出去”的方式来发展和壮大实力。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符合国外市场需求的行业有序地向境外转移产能,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深化境外资源互利合作。这在中国企业中掀起了一股海外资本并购的风潮。在海外资本收购市场上,中国企业频频显露身手,令世界瞩目。  相似文献   

3.
一、海外并购的特点 (一)海外并购布局广我国企业转变对外贸易模式,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企业的海外并购已遍布全球五大洲。2013年度,我国企业以200起的并购数量,515亿美元的并购总金额将号称收购全世界的日本挤下神坛,成为亚洲第一大海外并购国。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使更多的跨国公司“走进来”,也催动着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本土化”成为中外企业面临的共同课题。本文分析了欧美跨国公司在华的“本土化”过程及其附加效应和积极影响,由此建议我国企业在海外“本土化”过程中内外兼修,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要注重提升企业的价值,从而为实施长远的国际化战略铺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中国企业正由倾向于获得收购目标的完全所有权或控制权,转向更为谨慎的海外收购策略,通过建立更多的伙伴关系和战略联盟,避免直接收购海外资产。”这是经济学人信息部(伦敦经济学人集团旗下研究机构)日前最新发布的题为《勇闯新天地:纵观中国的海外并购》的研究报告中提出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和中国加入WTO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提出了“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旨在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培育我国自己的跨国公司,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6年来,“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出口额、对外投资规模和企业海外分支机构数量快速增长,海外市场日趋多元化,企业竞争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逐步加快,跨国并购项目呈现“井喷式”增长。从最初的消费电子和家电企业的海外收购尝试,到现在的汽车业、金融业、能源矿产业、重型制造业等各个行业一系列的海外收购举措,已成为跨国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跨国并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由于绝大部分企业没有过海外收购项目的经验,并且没能充分了解到收购项目的操作流程,使得收购项目大多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8.
周敏 《云南金融》2011,(7X):60-61
海外收购已经逐渐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与全球的平均水平相比,中国企业能够成功地完成收购交易的比率比较低,有近一半的海外收购由于各种原因交易未能达成。本文分析了影响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交易达成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刘飞 《税收征纳》2010,(4):42-43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企业开始走出国门,积极从事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参与国际竞争。因此.税收筹划作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考虑.对企业更好地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拓展海外业务.促进企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世界各国(或地区)的税种、税率、税收优惠政策等千差万别.为我国“走出去”企业开展税收筹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海外收购已经逐渐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与全球的平均水平相比,中国企业能够成功地完成收购交易的比率比较低,有近一半的海外收购由于各种原因交易未能达成。本文分析了影响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交易达成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时代背景 (一)中国企业掀起"走出去"浪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经济加速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对外贸易和投资高速增长.在这一背景下,国内企业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大量优质企业纷纷将跨国经营纳入战略视野,并积极付诸行动.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浪潮,客观上要求中资银行加快国际化步伐,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支持.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我国对外开放正从以引进外资为主转向实施全方位“走出去”战略.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快“走出去”进程,重庆的企业也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主动“出海”迎接挑战,通过国际贸易、境外投资、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加大了融入国际市场的力度.但是总体来看,重庆企业“走出去”的规模偏小,“走出去”产品和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得到金融支持的力度也不够,同时相关的人才也比较匮乏,因此显得竞争力不足.本文对重庆企业走出去的特点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金融机构的视角对金融支持重庆企业“走出去”提出了新的思路.为帮助“走出去”的重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做大做强,我们应该对以政策性和商业化为主的金融支持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从制度和政策层面入手加大“走出去”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支持“走出去”的担保体系,大力推进投行和咨询等中介服务.这既有利于在国际规则下体现对企业海外发展战略的支持,也是重庆企业“走出去”战略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企业 '走出去'的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中国企业正由倾向于获得收购目标的完全所有权或控制权,转向更为谨慎的海外收购策略,通过建立更多的伙伴关系和战略联盟.避免直接收购海外资产."这是经济学人信息部(伦敦经济学人集团旗下研究机构)日前最新发布的题为<勇闯新天地:纵观中国的海外并购>的研究报告中提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温馨 《中国外资》2023,(17):84-87
<正>随着大量中国企业投入国际市场参与全球化竞争,专利布局成为企业海外商业策略的关键,其中知识产权的海外布局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头等挑战和关键性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国门,拓展海外业务和市场。知识产权已成为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许多企业在海外遭遇残酷的专利战考验,  相似文献   

15.
<正>2005年,中国企业大举进军海外,规模庞大的海外收购案此起彼伏。这些收购案背后的动因何在?中海油和海尔的收购失败给了其它中国企业哪些启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2006年是否会更进一步?这一系列疑问都值得关注。中国企业走出去时机成熟吗? 从2005年年初联想完成对IBM 个人电脑部门的收购,到中海油出价 185亿美元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以及白色家电制造商海尔收购美泰电器公司双双失利,再到中石油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和南京  相似文献   

16.
薛平 《会计师》2021,(4):92-9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的积极影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越发铿锵有力.我国海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海外工程项目面临的税务风险日益突出.本文就目前我国海外项目面临的税务风险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从项目投标、合同谈判、项目实施各阶段对其可能出现的税务风险进行逐一列举,并提出了对应有效的税收筹划措施,同时对海外工程项目的税务风险防范与管控给予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的目的,我国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企业大踏步"走出去"的同时,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形势、陌生的税制环境也给海外投资带来了极大的风险。"走出去"企业往往需要面对如海外税收申报、税务纠纷解决等许多共性问题,如果没有科学的税收规划,"走出去"企业就很难立足于海外、谋求长远的发展。为此,本刊特专访了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尹同跃董事长和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的詹清荣博士,请他们以企业家和税收管理专家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税收处理,听他们谈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足够强大的时候,企业“走出去”,寻求更多新的市场机会便是必然。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使越来越多有实力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到海外进行项目投资,参与国际并购。截至2008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约1.2万家,中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累计金额约1400亿美元,分布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突破5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走出去”对中国民营企业颇具诱惑力。中国国内经济增长趋缓,需求增长放缓;同时,海外发达经济体投资较弱,而新兴地区则成本低,竞争少。这给民营企业带来了“走出去”的良好时机。就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他认为,民营企业“走小去”要坚持共享包容性发展、平衡性发展、可持续发展,要用行动和事实证明我们不是逐利型的、掠夺性的新殖民主义,而是具有社会责任和共享发展的“中国资本”和“中国企业”。  相似文献   

20.
如何通过海外收购进入国际市场,如何整合资产并渡过国际金融危机,又如何实施集团的全球运营战略?中集车辆的经验可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借鉴。在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车辆”)的国际化道路上,2009年12月注定是值得铭记的转折点。彼时,中集车辆通过海外收购而设立的Vanguard National Trailer Corporation(以下简称“Vanguard”)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