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戈 《当代金融研究》2017,2017(3):32-41
"法律东方主义"是一种批判理论,它旨在批判和解构西方法治话语自我建构出来的"普世性",还原其地方性和相对性。在否认东方有不同于西方的政治—法律传统,将东方视为有待西方去殖民、去传播福音和文明之对象的同时,西方丧失了通过文明间的平等对话来完善其自身政治—法律文明的机会。对于中国法律人而言,法律东方主义这一分析视角的意义并不在于让我们用西方人自己提供的武器来揭露"西方法律的虚伪性",而在于帮助我们破除"自我东方主义"的困境,以开放、自信的心态去建构体现文明主体性的法治话语。  相似文献   

2.
杨曜  高薇 《当代金融研究》2015,2015(3):47-54
法律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法律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而流行的经济学方法论却容易催生一种被科斯称为"黑板经济学"的学问。这种影响已经扩散和蔓延至法律经济学。本文从区分两个版本的科斯定理出发,尝试梳理不同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并通过分析法学和经济学的不同之处,来重构法律经济学的发展道路。本文的目的在于倡议一种好的法律经济学,一种结合经济学的抽象分析工具和法学基于经验主义的案例分析传统的法律经济学。  相似文献   

3.
要约邀请的法律性质宜界定为"准法律行为"。要约邀请具有法律拘束力,其效力根源在于私法的意思自治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和法的效率原则。要约邀请的法律效力主要体现为其真实性、不可任意更改性、效力持续性以及"容纳规则"的适用。因过错要约邀请所生的法律责任属于缔约过失责任。  相似文献   

4.
纪海龙 《当代金融研究》2015,2015(2):90-104
法教义学不可替代的功能在于就法律实践进行的沟通,尤其是法教义学为法律系统内的沟通提供了"法言法语"。法教义学的方法有三个:法律渊源学说、法学方法论与体系化。而德国式法教义学的潜在弱点在于不恰当的体系化。不恰当的体系化会导致僵化、保守以及对其他学科知识和视角的忽视。但这种不恰当的体系化并非法教义学的必然结果。避免此弱点的途径是在处理疑难案件时的两步走:第一步是首先忘却体系、直面问题,就各种解决方案在法学与非法学上的论据进行充分辩论,并得出此案件的应然处理方案;第二步是回归体系,将上一步中得到的案件处理方案纳入到体系中,对其给出法律体系内部的名分。  相似文献   

5.
佟彤 《中国外资》2013,(11):21-22
针对"中国语境中政策的司法适用"这个法理学问题得出解决方案的复杂性在于:中国法治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使得"权力主导"的政策的效力位阶存在定位的模糊性。从根本上说,其解决需要理清权力与权利、国家与社会的合理界限,而这只能从法学以外的知识领域汲取营养和启发,但是从规范法学的视角对政策的适用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和条件制约,无疑也是促进法治建设、提高法官法律适用素养和方法论意识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
印子 《当代金融研究》2016,2016(3):97-108
在宅基地问题论争中,产权致富论和权利扩张论分别在经验认知和法律权利理论上构成了两个主流却具有误导性的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变革话语。宅基地具有公共资源属性和建设自主房屋的土地财产意义,在局部地区具有资产属性,无法完全对等于城市建设用地。法律实践表明,宅基地使用权法律制度需要进一步强化宅基地管理,以克服宅基地利用的外部性,并实现细碎土地产权的有效整合。在法律制度层面,宅基地使用权同属两种不同属性的土地法律制度,这是基于宅基地利用实践的"回应型"法律制度建构。只有放宽法律的视界,从土地法传统和社会基础的角度来理解宅基地使用权的法律属性,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宅基地法律实践,避免陷入"变法心态"下的"法律政策学"窠臼。  相似文献   

7.
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体系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强  林力 《西南金融》2002,(2):50-52
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体系不可避免地将受到巨大冲击,面对冲击,法律本身固有的不足及现行法律体制中存在的漏洞和法律意识的落后,使得目前的法律制度不能对挑战,解决的途径在于落实依法治国,实行金融法治。  相似文献   

8.
朱茜雯 《金卡工程》2009,13(9):133-133
在如今的市场上,预付式消费卡已经遍布各个行业,其名目之多用途之广,已经对我们的普通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消费甚至消费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我国在对于预付式消费卡的法律规制方面却做的相当不够,导致许多经营风险和消费风险的存在,甚至为一些"避法"的行为提供了温床.本文作者认为,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建立一系列适合国情和有操作性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9.
张建伟 《当代金融研究》2016,2016(3):142-156
本文重新评述与论证了法律与金融发展之间的若干功能性机理以及在金融发展中,普通法基因的重要性,尤其反思了法律与金融理论中的"法系决定论’"之理论缺陷,论述了其他替代性"制度基因"在中国"新兴加转轨"的特殊环境下之适应性功能、角色以及公共政策含义,然后结合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法律成长经验,反思了"法律与金融发展的中国悖论"之理论命题,指出中国的资本市场的初期发展,并非像主流法律与金融理论所强调的那样是源自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而更多地却是来自国家对投资者的"法律家长主义呵护"。中国在未来需要及时转变"家国基因"主导下资本市场发展与治理的"法律家长主义"作风,更多地以"园丁"身份并本着"生态主义精神"去着力维护"新型金融业态"的生态平衡,同时努力培植市场治理与司法治理相结合的普通法"制度基因"与精神,以增强中国金融法律适应市场演进的能力,促使中国金融市场成长为一个更加包容、开放而且能够自我扩展的内生秩序。而在此过程中,"金融法之艺术"或"金融治理的法律艺术"可能比法律起源对金融可持续发展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在资本市场企业并购重组活跃环境下,内幕交易这一资本市场"痼疾"不断呈现出新动向,如行为加剧化、主体多元化等.内幕交易新动向的法律成因主要在于现行法律法规对内幕交易规制的缺陷,即内幕交易法律责任的不力、内幕信息认定标准的不足、内幕交易取证的不易以及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的不健全.因此,应立足于这些缺陷,完善内幕交易的法律规制,以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方俊 《中国外资》2011,(4):180-181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国家经济刺激计划,经济法学需要研究在社会经济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法律如何发挥作用。即宏观调控法律应对"系统性风险"的价值。本文以2008年至2009年间美国联邦政府相关改革方案的背景内容、立法过程及其理论研究为对象,理解并分析美国政府在宏观调控社会经济系统性风险上所遵循的法律程序和法律价值。  相似文献   

12.
法律与政策的本质区别在于,法律通过对法律主体权利义务的设定形成法律关系以规范社会生活;政策则是通过目标引导为社会提供行为准则。一项“政策”,如果其设置了较多的权利义务,则可以作为法律渊源;一件“法律”,如果其权利义务规范过于稀少,则将“沦落”为政策。社会保险从依政策推进到依法推进,强调的就是在实施社会保险时,必须通过法律规则规范社会保险主体各方的权利义务,  相似文献   

13.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现。“张三砖”等典型案件暴露出我国职业病保护法律规定实现之艰难。有权利必有救济,只有赋予职工充分的救济权,我国职业病保护的立法目的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4.
加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与司法改革的共同要求。实证分析发现,高校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存在培养目标不明、课程属性认知不足、课程内容设置单一等问题。通过"大学生法律援助"课程化,把"法律援助教学"作为法律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新路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伦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相似文献   

15.
"借新还旧"贷款的合法性已得到最高人民法院《担保法司法解释》的确认。对贷款银行来讲,"借新还旧"贷款是把"双刃剑",其积极作用在于克服了诉讼时效的法律限制,进一步明确了债权债务关系,并有可能要求借  相似文献   

16.
在以《可再生能源法》为基干的可再生能源法律政策框架体系下,"法律"与"政策"形成了互补,促进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但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法律与政策互补"的机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本文对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律与政策互补"机制的不足进行了深入探析,并分别从法律与政策视角对我们可再生能源法律与政策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证券市场的诚信缺失屡禁不止,其根源在于法律制度不健全,缺乏直接立法,现有的法律法规中法律内容欠缺。执法难度大、守信成本高、失信成本低也对市场主体的失信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当务之急是:制定全国统一的信用法、征信法和失信惩罚法,完善中国证券市场诚信的相关配套法律制度,完善失信惩戒、守信受益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国家经济刺激计划,经济法学需要研究在社会经济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法律如何发挥作用.即宏观调控法律应对"系统性风险"的价值.本文以2008年至2009年间美国联部政府相关改革方案的背景内容、立法过程及其理论研究为对象,理解并分析美国政府在宏观调控社会经济系统性风险上所遵循的法律程序和法律价值.  相似文献   

19.
19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法律与社会运动"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为当代西方法律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但近年来也暴露出了一些固有的问题和缺陷。本文通过追溯美国法律与社会运动从"差距研究"到"文化转向"的发展史,以权力/不平等范式的兴起为主线,对这一法律社会学重要学术传统的基本理论立场、意识形态倾向与社会文化语境进行论述、批判和反思。文章的结语部分以此为鉴,对中国社科法学的未来走向提出几点评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加强法律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已经成为法学教育职业化导向下的必然选择,"事物的本质"作为法学思考的基础范式,可以避免纯粹法律技术对法律和社会的危险性,弥补法律漏洞。法律本科生在学习法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加强学术能力培养,更应加强职业能力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