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资本结构研究对以建立现代金融企业为目标的中国银行业十分重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股权回报率和平均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在转轨时期的前瞻性资本结构模型,并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得到资本结构管理的指标矩阵。这有利于合理确定银行的资本结构,满足投资者的股权回报要求,降低融资成本。国内其他类型的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改变参数的方式,以前瞻性资本结构模型建立适应各自规模和定位的估计区间。  相似文献   

2.
应用2003—2015年间我国61家商业银行的年度面板数据,实证检验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负债融资成本的影响。基于动态计量模型分析,发现如下研究结论:(1)银行资本充足率指标对商业银行的平均融资成本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存款融资成本对资本充足率的变化缺乏敏感性,而批发融资成本对资本充足率则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资本充足率主要通过影响批发融资成本,来对商业银行平均融资成本造成影响。结论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启示意义在于,提高资本充足率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低融资成本,进而提高盈利水平。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新常态下金融改革对资本充足率新的要求,得出:1.新常态下的金融改革、提高资本充足率以及提高银行竞争力是相互促进相互约束补充的关系。2.商业银行在遵从《巴塞尔协议Ⅲ》的指导和保障银行安全前提下,应重点选择能够调整资本结构、股权结构、业务结构、风险结构的资本充足率增补路径,以业务驱动、股权驱动、风险驱动、质量驱动、融资驱动来提高银行整体实力,应对新常态下银行竞争力下滑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资本充足率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本文构建了反映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风险资产关系的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风险资产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化会引起资本结构的变化,从而对风险资产产生影响。风险资产的变化又会对资本充足率产生影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风险资产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为商业银行风险资产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李夺 《金融论坛》2006,11(2):3-9
满足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和实现盈利是商业银行需要完成的两个基本经营目标。本文建立了单期模型,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商业银行是如何通过调整资本金水平、存贷款总量以及风险偏好等不同的路径选择来实现上述双重经营目标。文章对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的经营行为进行实证分析表明,依靠股东注资、上市融资和发行次级债的方式已成为有效补充商业银行资本金以达到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的中长期主要路径,而调整存贷款总量和贷款组合的风险偏好是调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的短期工具。在此基础上,指出国有商业银行完成上述双重基本指标是一项涉及政府、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6.
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将在2011年开始实施新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目前的观点普遍认为,资本充足率对资产和存款的控制不如准备金率。笔者认为,这是静态分析的结果,存有很大的偏颇。如果考虑市场的制约,商业银行无法在市场上顺利实施股权融资,如此必然造成资金的短缺与紧张。商业银行改变盈利模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郭品  沈悦 《金融研究》2019,470(8):58-76
本文通过构建纳入互联网金融的银行环形城市模型,推演了“互联网金融→存款结构/付息成本→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以2003-2016年我国83家商业银行为样本,建立多重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互联网金融发展经由恶化存款结构和抬高付息成本两种渠道显著加重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其中,恶化存款结构效应的相对贡献为50%左右,抬高付息成本效应的相对贡献为35%左右;(2)相较于互联网渠道构筑业态,互联网支付结算、互联网资源配置和互联网财富管理业态对银行存款结构和付息成本的不利影响更为强烈;(3)相对于国有、大规模、低流动性和低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非国有、小规模、高流动性和高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的客户存款流失更快,平均付息成本上涨更多。  相似文献   

8.
满足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和实现盈利是商业银行需要完成的两个基本经营目标。本文建立了单期模型,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商业银行是如何通过调整资本金水平、存贷款总量以及风险偏好等不同的路径选择来实现上述双重经营目标。文章对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的经营行为进行实证分析表明,依靠股东注资、上市融资和发行次级债的方式已成为有效补充商业银行资本金以达到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的中长期主要路径.而调整存贷款总量和贷款组合的风险偏好是调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的短期工具。在此基础上,指出国有商业银行完成上述双重基本指标是一项涉及政府、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为研究样本,使用PVAR(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影响核心资本充足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资本水平指数及净利润增速对核心资本充足率具有显著性影响;除不良贷款增速外,其他变量在长期内对核心资本充足率均呈现出正向影响;在影响核心资本充足率的因素中,除自身外,变量影响程度的排列顺序为资本水平指数、净利润增速、资产规模增速、不良贷款增速以及贷款占比变动。中国银行业应加大对资产结构的调整力度,寻求利润来源的多元化;同时也要逐步建立科学的内源融资渠道,避免对外源融资的过度依赖。  相似文献   

10.
王依  王君  丁雪 《吉林金融研究》2021,(9):29-31,73
本文基于2011-2020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融资结构及特点,突破以往研究单纯以某个静态财务指标评价经营绩效的局限性,引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多重财务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综合财务绩效评价模型.本文以"理论分析—指标筛选—建立假设—实证分析"为主线,建立融资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假设,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内部融资与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发掘上市商业银行融资结构的特征和问题,提出提升商业银行盈利水平、优化融资结构、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有力对策.  相似文献   

11.
将所有者权益的作用嵌入银行技术模型,测算中国十六家上市商业银行满足成本最小化时的所有者权益影子价格,并以成本最小化为标准评价权益资本使用情况。研究发现,五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持有高于最小化成本水平的所有者权益;其余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权益资本低于成本最小化要求。进一步测算规模经济,发现所有者权益进入成本方程后计算出的规模经济效应比仅以所有者权益为条件调节项和使用标准成本方程估计出的规模经济结果都要高,说明规模经济的轨迹将依赖于银行对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相对信任度,即提高存款和所有者权益的相对成本及所有者权益资本以多大程度进入到成本函数设定中。  相似文献   

12.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是一项新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法,对其经济后果的评估非常重要.关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实施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计提的具体影响,目前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结合我国50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公开数据,从监管资本、会计损益和资本计提前瞻性的角度分析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计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体影响上,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金额显著增加,利润波动增强,对资本充足率带来一定冲击;从不同特征商业银行看,小型商业银行、使用权重法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H股上市商业银行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从资本计提的前瞻性看,贷款损失准备的前瞻性得到加强,顺周期性效应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并不能完全消除.  相似文献   

13.
资本金缺口及各种补充方式利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玉雄 《金融论坛》2005,(10):10-15
资本金来源渠道狭窄,未能建立起动态的可随时补充资本金的良好机制是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的需求量相当大并且是动态增长的,为了应对WTO的挑战,需要尽快补充资本金并建立资本金补充的动态机制。资本金补充的方式多种多样,各种补充方式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局限性。而且无论以何种方式补充资本金,都会使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和债务比率发生变化,影响商业银行的性质及其股东的控制权。因此,商业银行建立资本金补充的动态机制,就必须对各种补充方式进行有效组合;并且依靠内源融资方式,才能在长期内保持股权结构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模型对2000~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风险与资本充足率变化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实施银行资本监管能够促使已达到最低监管要求的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和降低银行风险,但对于达不到监管要求的银行,实施银行资本监管并不能促使其提高资本充足率和降低风险水平.实施银行资本监管不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降低的原因,资本监管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银行中会失效.市场及投资者并不因为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化而对上市银行的收益或价值的评价产生变化.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加强市场约束是我国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提高资本监管有效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张娜 《金融论坛》2007,(6):35-39
在对商业银行效率概念分析和效率分析方法比较的基础上,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10家国内银行和6家外国银行2003~2005年的效率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值低于国际先进银行.基于2005年的数据,运用单要素指标分析法对我国与国际先进银行的经营效率、成本效率和资产配置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的盈利能力较低,资产获利能力普遍较弱,资本收益率与外资银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只有不断加强我国银行业的各项改革,才能使银行业不断地认识并改进自身的不足,进而提高银行业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模型对2000~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风险与资本充足率变化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实施银行资本监管能够促使已达到最低监管要求的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和降低银行风险,但对于达不到监管要求的银行,实施银行资本监管并不能促使其提高资本充足率和降低风险水平。实施银行资本监管不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降低的原因,资本监管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银行中会失效。市场及投资者并不因为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化而对上市银行的收益或价值的评价产生变化。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加强市场约束是我国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提高资本监管有效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Despite extensive monitoring, banking operations are often considered opaque, and despite explicit capital adequacy regulation, banks may have substantial discretion in their financing. Both monitoring and capital regulation have changed substantially over time, with the adoption of FDICIA being one important breakpoint. This article empirically studies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SEOs) by banks to understand how opacity and capital regulation interact to determine the timing of bank SEOs and their market valuation. SEOs both by banks that are undercapitalized relative to regulatory standards and also well-capitalized banks are fully discretionary when it comes to SEOs, even before FDICIA. Both undercapitalized and well-capitalized banks experience similar and significantly negative stock price reactions to SEO announcements, and also have similar prior patterns of insider trading and similar economic drivers of the issuance decision. Moreover, post-SEO abnormal stock returns are similar to benchmark returns for both types of issuers in the long run, suggesting that, contrary to the well-documented evidence for industrial SEOs, investors understand the value implications of bank SEOs upon announcement. The evidence implies that undercapitalized banks' SEOs are more discretionary and that all bank SEOs are less opaque than implied by earlier studies.  相似文献   

18.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3,27(10):1935-1958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se how banking firms set their capital ratios, that is, the rate of equity capital over assets. In order to study this issue, two theoretical models are developed. Both models demonstrate the existence of an optimal capital ratio; the first one for firms not affected by capital adequacy regulation, the second one for firms which are. The models have been tested by estimating a disequilibrium model using data from Spanish commercial banks.  相似文献   

19.
The welfare cost of bank capital requiremen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pital requirements are the cornerstone of modern bank regulation, ye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ir welfare cost. This paper measures this cost and finds that it is surprisingly large. I present a simple framework, which embeds the role of liquidity creating banks in an otherwise standard general equilibrium growth model. A capital requirement limits the moral hazard on the part of banks that arises due to deposit insurance. However, this capital requirement is also costly because it reduces the ability of banks to create liquidity. The key insight is that equilibrium asset returns reveal the strength of households’ preferences for liquidity and this allows for the derivation of a simple formula for the welfare cost of capital requirements that is a function of observable variables only. Using US data, the welfare cost of current capital adequacy regulation is found to be equivalent to a permanent loss in consumption of between 0.1% and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