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宇晨 《财政监督》2012,(19):65-66
一、引言1998年公共财政框架在我国建立,该框架提出地方政府应该履行地方公共品供给的职能,而不是完全依赖中央。但我国目前实行的财政分权制度存在不合理之处,地方政府在提供地方公共品方面,任重而道远。在地方公共品供给中,当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目标不一致时,中央和地方的博弈便不可避免。与此同时,由于现行的政绩考核制度存在一定漏洞,地方政府多重视政绩形象工程,加上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竞争,使得地方公共品供给出现结构失衡。因此,在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博弈的视角下,探究地方公共品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2.
由于分税制改革的进行,造成了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不相匹配的情况,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下放事权,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多于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务可以筹集资金,有效解决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问题。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因为地方债的不断累积造成的地方政府未来偿债能力的不确定性,地方政府债务存在规模过大,增长速度过快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势在必行 加强地方债务管理,防范财政风险,根本是要将地方政府举债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置于法律框架之内,既要控制地方政府过度举债的风险,又要防止对地方政府行为过度约束而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将地方政府债务分类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有利于不断完善地方财政预算体系,加快中央与地方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地方人大对政府负债融资的制衡机制,增强地方政府负债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地方政府为发展地方金融、整合金融资产,组建了不少地方金融控股公司。一方面,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具有规模经营、协同效应、风险分散等优势,并有利于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但同时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存在易受地方政府过度干预、降低竞争水平、盲目多元化和监管困难等风险。因此地方金融控股公司的组建须谨慎。  相似文献   

5.
地方债务管理需要严格控制规模,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发展富有活力的地方债券交易市场,增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约束地方政府的举债冲动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特点美国实行三级财政体制,即联邦、州和地方财政。州和地方政府可以依照法律发行债务筹集财政资金用于地方经济发展。美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具体有以下特点:法律明确规定地方政府的发债权。美国发行地方债务一般与城市化同步,因此发行时间较早,1991年州地政府的  相似文献   

6.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校的重要职责,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及特色产业情况,培养更多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应注重科研与地方经济相结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高校也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宝贵资源,地方政府应积极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开放地方政府债券的可行性分析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是发达国家发展地方经济和地方公益事业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而我国《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债券。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加速发展,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公益事业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而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不能完全满足其需求,因此,有选择地开放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正当其时。本文从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在我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用来源出发,以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评价对象,以地方政府信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营能力信用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集团公司化运营信用三方面为基础,构建了地方政府大平台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欧债危机对我们加强地方债务管理有许多启示。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一个焦点问题,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通过多种有效手段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理顺地方政府与投融资平台的关系;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无偿还能力的负债;加强对地方债务的审计与监督;建立健全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培育地方债务发债主体。  相似文献   

10.
我国财政分权改革显著改变了政府间财政关系,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地方财力的不足刺激了地方政府债务行为,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了新一轮地方政府债务攀升。从国际上看,地方债务融资手段是公共财政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借鉴国际先进国家的债务管理经验,建立我国地方债务管理框架,对规范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控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十二五时期,中国财政体制改革还需全面突进。税收划分应按照财权、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进行改革。本文提出了一个税收划分的基本方案,并对房产税、营业税、资源税等相关问题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扩展Dong et al.(2019)通过企业家对住房地产和实体经济投资进行资产组合决策,把房价、投资、消费和产出等重要经济指标纳入主流新凯恩斯框架,考虑银行能否区分贷款是投入实体经济还是房地产业两种情形,分析了房产税引入住房市场前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开征房产税对房地产开发投资、房价和新住房生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实体经济投资则具有正挤入效应增加和负抵押效应减少的双重效应。从短期看,当银行无法区分企业贷款是投入实体经济还是房地产业时,因前期的负抵押效应大于正挤入效应,总实物资本减少,产出下降;当可清晰区分二者时,负抵押效应变为小于正挤入效应,总实物资本增加,产出上升。鉴于推出房产税对宏观经济影响较为复杂,应充分权衡利弊,采取必要辅助措施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扩展Dong et al.(2019)通过企业家对住房地产和实体经济投资进行资产组合决策,把房价、投资、消费和产出等重要经济指标纳入主流新凯恩斯框架,考虑银行能否区分贷款是投入实体经济还是房地产业两种情形,分析了房产税引入住房市场前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开征房产税对房地产开发投资、房价和新住房生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实体经济投资则具有正挤入效应增加和负抵押效应减少的双重效应。从短期看,当银行无法区分企业贷款是投入实体经济还是房地产业时,因前期的负抵押效应大于正挤入效应,总实物资本减少,产出下降;当可清晰区分二者时,负抵押效应变为小于正挤入效应,总实物资本增加,产出上升。鉴于推出房产税对宏观经济影响较为复杂,应充分权衡利弊,采取必要辅助措施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4.
钱官荣  金晓红 《涉外税务》2007,224(2):73-75
城市房地产税的计税依据是企业账载的房屋原值,土地使用权是房屋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土地和房屋的使用年限不同,并且存在道路、绿化等独立于房屋之外的土地,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上界定城市房地产税中土地使用权的计税依据,本文结合税法及企业会计制度的现行规定,根据城市房地产税的立法精神,对此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开征房地产持有环节税①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现阶段在我国开征房地产持有环节税可以实现的政策目标:构建地方税主体税种,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和财富存量,缩小贫富差距;稳定房地产价格,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促进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耕地红线;缓和购房压力,促进一般性消费增长,优化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16.
房地产税收调控政策的效应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梳理了2005年以来国家针对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和部分城市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状况而出台的多项税收调控措施,并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认为,房地产税收调控政策的重点应从目前对供给方征税转向对需求方征税,即在房地产保有环节征税。为此,应尽快建立起全面准确的房地产信息资料和监控系统,加快推进物业税(不动产税)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我国开征物业税有关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 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相应取消有关收费。”物业税的开征成为新一轮税制改革诸项税改举措中令理论界、实业界、普通百姓重点关注的内容。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现行房地产税制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开征物业税的难点和必要性,并对我国开征物业税提出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8.
随着各地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逐年提高,但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和税收收入则影响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江苏省房地产业税收快速增长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地方过度依赖房地产业税收可能产生诸多问题。而明确房地产业的发展定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房地产税收管理、完善分税制、增强地方财力才是促进房地产税收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唐明 《涉外税务》2007,(7):49-53
本文认为,我国目前房地产市场环境与日本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面临的环境有颇多相似之处,因而日本房地产税制改革的经验对我国有很好的启示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房地产税收政策先后进行了7次较大的改革和调整,文章对此进行了较详细的梳理,并评价了其政策效应,以期为我国充分运用财税政策,加大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力度,提供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以下简称《反洗钱法》)第三十五条从法律层面上明确特定非金融机构必须履行反洗钱义务,但对特定非金融机构的范围、其履行反洗钱义务和对其监督管理的具体办法,未予明确规定。房地产业无论从其交易方式、交易规模或是对国民经济影响力来看,都应成为反洗钱工作向特定非金融行业拓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以风险为本监管原则的指引下,本文依托房地产业的时代背景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背景,结合当前反洗钱工作现状,借助房产税改革之机,提出构建房地产业反洗钱工作机制的可行性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