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我国《反垄断法》于2008年8月1日开始实施,该法确立了以效果原则为基础的反垄断法域外适用制度。效果原则的确立明确了国家管辖权行使的法律前提,但容易招致法律冲突。就此,我国应将效果原则与合理原则配合使用,不断完善反垄断执法程序,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反垄断执法合作,并不断深化反垄断法域外适用制度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
反垄断法是维护经济民主和经济自由的基本法,有“经济宪法”之称。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反垄断法亦然。反垄断法本身并不能创造一个公正、自由的交易环境。发达国家反垄断法实施的经验告诉我们,能否构建一个合适的执法机制,直接影响到反垄断法的实施效果,从而最终影响到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目前的反垄断法执法机制有诸多缺点,如增加执法成本,降低执法效率等。因此,以法律的形式设置一套科学合理的反垄断执法机制,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本文认为,我国设置反垄断法的执法机构应当综合考虑国外经验的比较借鉴、反垄断法自身的特点以及我国的市场经济现状等因素,建立一个专业、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构,以保障我国反垄断法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反垄断执法体制现状及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垄断法》正式实施后,我国的反垄断执法体制也确定下来,现行的反垄断执法体制包括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三大反垄断执法机构以及对行政垄断进行执法的行政机关的上级机关。这种执法模式是目前中国的最佳选择,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 相似文献
4.
法律移植不仅仅涉及法条的移植,更涉及法学理论的移植。我国的《反垄断法》及其配套法规仅仅移植了他国反垄断法母法的条文,缺乏对于反垄断基础理论的深度移植。这一缺憾不但延缓了法律移植过程中的本土化改造,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响我国反垄断的执法进程。通过梳理世界百年来的反垄断执法历程,可总结出现代反垄断法的三次重大演变: 从保护竞争者向保护竞争的演变、从本身违法向合理原则的演变、从处罚式的执法模式向和解式的执法模式的演变。以此演变过程为基础,分析了我国目前反垄断实践中的执法困境,并从本土化移植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2008年8月1日,我国《反垄断法》正式实施,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之一。但我国是一个没有反垄断传统并至今鲜有反垄断执法经验的国家,公共利益在反垄断法中未有明确界定。另外,国内对公共利益本身及其实现路径的研究也少见,笔者认为,在我国反垄断法中并未真正建立起公共利益原则,基于以上的种种现状,并于公共利益的问题十分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国外发达国家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设置及其职权,来作为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架构设计的参考。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出台,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现有的执法机构采用了多机构联合执法的方式,这样的机构设置存在着诸多弊端。本文分析了学界对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的种种设计,提出了笔者认为的最优选择,即单独创设专门的执法机构进行执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衍生品市场改革的逐步深化,期货业的反垄断问题日益迫切,但期货业反垄断与竞争政策的实施,必须落实到专门的执法机构来负责,这就是反垄断实施主体的构建.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现行<反垄断法>下期货业反垄断管辖权的归属问题,以及构建期货业反垄断实施主体的政策思路.最后,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如何加强期货业监管与反垄断两者的协调及配合. 相似文献
8.
9.
2008年8月1日,我国<反垄断法>正式实施,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之一.但我国是一个没有反垄断传统并至今鲜有反垄断执法经验的国家,公共利益在反垄断法中未有明确界定.另外,国内对公共利益本身及其实现路径的研究也少见,笔者认为,在我国反垄断法中并未真正建立起公共利益原则,基于以上的种种现状,关于公共利益的问题十分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0.
11.
相关市场界定是反垄断法实施中的关键环节与重要步骤,在反垄断法的实施中具有非常广泛的作用.相关市场界定不仅有助于反垄断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明确涉案企业的竞争关系、竞争市场参与者、评估市场力,而且有助于反垄断执法机关筛选案件、陈述案情,有助于反垄断执法机关提高办案效率.目前我国反垄断理论界、实务部门对相关市场界定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存在明显分歧,需要《关于相关市场界定的指南》或更高级的法律规范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2.
国家税务总局在《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税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建立税收执法说理制度,这一制度是约束税收行政裁量权、切实保护纳税人权利的有力举措。本文以88份税收执法说理争议裁判文书为分析对象,从案由、争议类型、争议内容及裁判结果等方面对我国税收执法说理制度运行状况展开考察。实践表明,目前税收执法说理制度的实施效果欠佳,存在没有说理、说理不充分、说理不当等现象,亟待治理。从规范层面来看,现行税收执法说理制度存在着法律性质不清、说理规则不明、说理责任缺失等不足,应当从法律上明确税收执法主体的说理义务,从说理对象、说理形式、说理内容、说理标准等方面系统构建说理规则,建立说理责任机制,确保税收执法说理制度的良性实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案件逐渐增多,但囿于原告主体单一、法律适用混乱、赔偿数额不足等问题,反垄断民事诉讼制度难以充分实现对消费者权益的有效救济.本文以第79号指导案例为视角,建议在反垄断民事诉讼体系中引入集体诉讼机制,并构建原告拟制、律师激励、和解赔偿等具体制度,从而激励消费者维权,解决多重法律竞合,平衡双方诉讼能力,落实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为信用执法相对人提供事前、事中、事后相衔接的全方位、多层次权利救济体系是信用法治应有之义。我国现行行政救济制度的事后性弊端使得其对信用执法相对人重大权益的保护十分不利,亟须构建预防性行政诉讼制度。信用预防性行政诉讼具有契合法治理念、满足依法行政要求、弥补行政救济漏洞以及适应法律全球化趋势等多重价值。构建信用预防性行政诉讼制度需要更新行政法相关理论,理性应对行政诉讼制度困境,提升司法适用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provides evidence of the role of both legal and extra‐legal institutions in limiting the income management induced by the detachment of control rights from the cash flow rights of ultimate owners. The tests use a unique, comprehensive data set for firm‐level control and ownership structures from 9 East Asian and 13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Univariate regressions show that income management that is induced by the wedge between control rights and cash flow rights is significantly limited in countries with high statutory protection of minority rights (proxied by legal tradition, minority rights protecti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judicial system, or disclosure standards) and effective extra‐legal institutions (proxied by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petition laws, diffusion of the press, and tax compliance). Furthermore, multiple regression results show that a common law tradition and an efficient judicial system subsume the effects of the other legal institutions, and that a high rate of tax compliance subsumes the effects of the other extra‐legal institutions in curbing insider income management. It is surprising that a high rate of tax compliance ultimately has a greater effect than legal tradition and the efficiency of the judicial system. Although this finding is unexpected, given prior evidence on the dominant roles of legal institutions in macroeconomic issues and corporate policies, i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cent argument that effective tax enforcement is like a public good in that it can reduce insiders' private control benefits. An implication of this finding is that closer attention to extra‐legal institutions has the potential to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s needed to limit insider private control benefits. 相似文献
16.
霍晓媛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1):86-89
司法解释是我国法律解释中使用最广泛,且最主要的一种解释形式,它对于弥补法律规范本身存在的缺漏,以及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法律实践中,司法解释还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法律的准确、公正实施产生了消极影响。本文仅就司法解释中存在的检察解释的存在缺乏合理性、司法解释主体呈现"多元化"、"多级制"、司法解释"立法化"色彩浓厚这三个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从规范司法解释主体、加强立法解释、强化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司法解释的监督、强化法学家和公众意见对司法解释的引导和监督这几个方面提出完善的建议,以期对我国司法解释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发票管理办法等都明确地把接受虚开发票行为界定为虚开发票行为,司法机关也以此作为处理该类行为的依据。而这样的规定直接导致了理论界对有关虚开发票行为的理解发生长期的分歧与争论,也给行政执法实践和司法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惑,这样的立法存在诸多缺陷。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税收管理过分依赖于发票,导致有关发票的法律政策过于偏激。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尽快完善立法。 相似文献
18.
《税收征管法》在十多年的实施过程中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收征管工作的有效进行,有必要对其进行修订。《行政强制法》实施后,对税收执法提出新的挑战,也需要对《税收征管法》的有关内容做出相应的修改。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improvements in institutional oversight specifically for compliance with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on accrual quality in Europe. The sample comprises 9339 firm‐year observations from a treatment sample of three European countries that had either non‐existent or relatively weak institutional oversight systems at the start of the sample period 2006–2010 but improved oversight systems thereafter, and a benchmark sample of six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that had institutional oversight systems from the start of this sample period. After controlling for legal system, rule of law and other variables, we find incremental improvement in accrual quality in the treatment sample relative to the benchmark sample from the pre‐enforcement period 2006–2007 to the enforcement period 2008–2010.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stitutional oversight has an incrementally positive impact on accrual quality over and above that attributable to legal system, rule of law and other variables. The results are robust to different measures of accrual quality, alternative enforcement proxy and alternative samples. 相似文献
20.
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背景下,发行人与中介机构虚假陈述民事责任面临新挑战。统计发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大多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故意欺诈有关,建议在制度设计与监管执法方面强化对“首恶”的追责,并探索中介机构过错大小与责任承担相匹配的法律路径。中介机构之间的虚假陈述民事责任划分,应综合多维度指标,按照过错程度与导致损失的原因力大小确定责任份额,并厘清第三方主体间接导致虚假陈述的民事责任。在此基础上,从中介机构、行政监管与司法审判三方面提出对注册制下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风险防范与政策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