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前金融脱媒趋势不断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愈发明显.本文从银行资产方脱媒、负债方脱媒以及技术脱媒三个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脱媒程度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分别分析了三个层面的金融脱媒的主要表现.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金融托媒趋势对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我国金融脱媒现状与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我国形成了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但在经济发展导致的内在需求和政策推动的外部动力作用下,近年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形成金融脱媒的长期趋势。我国金融脱媒的现状可从金融市场的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壮大、居民资产结构的变化、银行负债和资产业务以及收入结构的变化几个角度加以分析。面对长期的金融脱媒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将不得不对经营模式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以及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我国金融脱媒趋势逐年显著。非银行融资方式对商业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的脱媒势必会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以及盈利模式,并会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笔者选用2000—2013年商业银行贷款、存款、国内生产总值、债券发行规模、股票市场融资规模、信托资产规模、银行理财产品等季度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方法来定量评估各种金融脱媒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冲击程度以及度量其贡献度,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结构、服务模式、风险管理等方面转型提供实证支持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脱媒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钢  郑良琳 《上海金融》2012,(11):104-107,119
本文基于新金融中介理论角度诠释金融脱媒概念,从发达国家的金融脱媒与反脱媒的轮回历程,对我国的金融脱媒趋势下的金融体制变革提出相关启示。同时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分水岭,分析近二十年来我国金融脱媒的阶段划分、影响因素及变化特征,并从部门角度选择中介化比率以资产和负债两个维度来考察我国金融脱媒变化趋势,指出当前我国在金融脱媒趋势下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我国国情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5年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快速发展,融资渠道不断多元化,投资品种日益丰富,对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运用都产生了明显影响,银行脱媒趋势有所显露。本文从商业银行的资产方和负债方的角度对脱媒的现状进行了评估,就其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关注社会融资总量变动、适时调整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顺势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金融脱媒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多样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金融脱媒趋势下,金融市场的发展使金融产品日益多样化.为了应对金融脱媒带来的竞争,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也逐步多样化.资产配置多样化将使商业银行的收入向多元化发展,同时其资产组合的风险和收益特征也发生变化,从而要求商业银行对其传统的经营模式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7.
吕信 《现代金融》2013,(5):23-24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对资本市场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伴随股权、信托、债券、理财、租赁等新兴市场发展,金融脱媒、负债投资化、资产证券化趋势日益明显,银行传统经营模式的压力将持续增大。本文重点论述了金融市场业务对商业银行推进经营转型、创新盈利模式的作用,并提出相应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金融脱媒的出现及发展减少了银行金融机构的利润来源,对银行金融机构产出重大影响,文章以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影响为研究对象,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文章首先指出金融脱媒的研究现状,然后从七个方面阐述金融脱媒出现及发展的原因;其次从深层次说明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表外业务造成的影响;最后从五个方面提出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金融脱媒的出现及发展减少了银行金融机构的利润来源,对银行金融机构产出重大影响,文章以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影响为研究对象,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文章首先指出金融脱媒的研究现状,然后从七个方面阐述金融脱媒出现及发展的原因;其次从深层次说明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表外业务造成的影响;最后从五个方面提出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崔洪利 《河北金融》2016,(10):16-18
在世界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脱媒"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新的资本市场以及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同样地,在我国金融市场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金融脱媒趋势也日渐深化,作为传统金融中介的商业银行受到一定冲击和影响.在金融脱媒形势下,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重要机遇,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肖崎  黄翠敏 《新金融》2015,(5):37-40
次贷危机后,我国金融脱媒加速发展,使得银行业的经营环境、业务模式、资金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也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银行体系的稳定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分析了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脱媒的现实表现,重点探究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负债、资产、利润和风险四个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我国15家上市商业银行2005-2010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稳健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脱媒校正效应不但化解了资产脱媒对商业银行稳健性的不利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商业银行稳健性,但其未能完全化解负债脱媒对商业银行稳健性的不利影响;银行规模有效地促进了银行稳健性,而资本杠杆和经营杠杆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国有银行与非国有银行的稳健性并不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3.
据2012年银监会数据显示,2012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19%,较2011年下降17%。经济增速的放缓、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普及、金融脱媒的深化、同业竞争的加剧等推动着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与模式的重大变革。金融脱媒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因此如何应对经营环境与模式的变化成为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对金融脱媒与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了概述,并深入分析金融脱媒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以及风险管理四个方面产生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管理制度、战略合作、资产业务、负责业务、中间业务以及风险管理七个方面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存款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金融脱媒趋势下,金融市场的发展使金融产品的种类日益多样化,投资渠道更加丰富,将对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产生影响。本文从实证角度分析了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存款结构的影响,以期给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金融脱媒与多层次金融市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旭 《新金融》2006,(Z1):1-4
随着我国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金融将不断“脱媒”,商业银行面临新的机会和挑战,应当积极发展中小企业贷款,开展财务顾问业务,建立研究创造价值的观念,强化风险管理,实施资产证券化,逐步向海外扩张。  相似文献   

16.
金融脱媒在我国的表现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所占的比率有所增加,而通过商业银行间接融资的比率有所下降,金融脱媒表现更趋明显。本文主要运用理论的方法以及采用一些数据分析,论述在我国金融脱媒的表现及金融脱媒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所造成的渠道脱媒、信息脱媒和客户关系脱媒,给传统商业银行客户拓展以及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的开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根据第三方支付业务及产品等竞争状况,结合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管理策略、经营策略和保障策略。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加剧,金融脱媒化、利率市场化的演进,中间业务日益成为各商业银行重要的经济效益增长点和竞争取胜的突破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是拉动先进商业银行取得优良经营业绩的三驾马车,以传统优势业务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以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支持和促进传统优势业务的巩固与提高是先进商业银行的共同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9.
金融脱媒最早产生于美国60年代,是在利率管制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基于对金融监管的规避而寻求更大的盈利空间而逐渐产生和发展的。实践与理论均证明,金融脱媒是经济金融制度发展的必然现象,不可避免。我国金融市场形成和发展晚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金融脱媒出现的也较晚,商业银行如何应对是其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研究美国金融脱媒的背景与经验,并与我国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对我国金融中介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彭纯 《新金融》2016,(8):4-8
随着利率市场化大步推进,金融脱媒快速发展,银行负债成本不断上升,而银行资产配置渠道不断增多,商业银行有必要从存款立行向资产驱动转变,推动自身转型发展。资产驱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商业银行必须坚持以资本约束为前提,以获取优质资产和发展核心负债为核心,着力提升流动性管理、风险定价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致力于实现经营理念、核心负债策略和资产负债配置思路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