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既靠银行更要靠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社会各界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特别关注,个别观点将矛头指向货币信贷政策。对此,应客观、全面看待,其中固然有信贷收紧的因素,但更多地是由于外部需求放缓、原材料大幅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发展趋势不相吻合,其原因之一在于商业银行对有效信贷需求差异性认识不足,由此产生了刚性的信贷政策。研究中小企业有效信贷需求的差异,必须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内生性规律入手,弄清楚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差异中的有效性,并通过分析对中小企业信贷抑制成因,调整并消除对有效信贷需求的制度性约束,据此形成差异性的有效信贷需求政策,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和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3.
2011年我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银行信贷规模收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信贷投放向中小企业倾斜,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改善。抽样调查显示,辽宁省中小企业获取银行信贷总量持续增加,融资以银行短期信贷为主,融资成本呈下降走势。目前仍存在一些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因素,需要大力拓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实施金融创新,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江苏省264家中小企业的调查数据,从企业自身特征、企业主特征、银企关系、市场因素实证分析影响不同类型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的因素。结果表明:没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与获得贷款企业在盈利能力、杠杆率以及企业主从事该行业的时间等方面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影响企业申请贷款的关键因素是企业从事的行业类型、银企关系以及政府支持政策;申请贷款的企业杠杆率越高,其获得贷款的可能性越低,与企业有联系的银行数目越多,企业与银行联系的频率越高,企业的信贷可得性越高。此外,小银行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小银行优势得以证明。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小企业贷款供给严重不足的基本原因是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以及抵押担保的缺失。传统的解决方式侧重于资金供给方-银行,要求其增加供给。与以往不同,山东省乐陵市从信贷需求方-中小企业入手,通过金融人才顾问团和担保联盟改善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条件,变“无效信贷需求”为“有效信贷需求”,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近一段时间,各种媒体对我国长期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报道很多,矛头直指人行的货币政策,认为货币收紧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直接原因。但资料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社会融资总额为4.19万亿元,高于去年同期3万亿元的总额,硬性把中小企业融资难都归咎于人行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理论观点认为小银行在中小企业信贷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并且主要依赖关系信贷技术,而大银行在开展中小企业信贷方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组织规模不利于软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劣势。但近年来的理论与实践置疑传统观点的正确性。学术界认为,实施新资本协议、信贷技术的提升以及大型银行的优势,使得其开展中小企业信贷将比中小银行更具有优势。在中小企业信贷的国际实践中,新加坡淡马锡、美国富国银行、印尼金融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以及美国硅谷银行、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等中小银行在中小企业信贷方面已经获得巨大的发展,并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业务模式。中国银行业已经开始重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可以从中学习与借鉴国外银行业的发展经验。  相似文献   

8.
“小银行优势”的理论突破与实践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理论观点认为,小银行在中小企业信贷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并且主要依赖关系信贷技术,而大银行在开展中小企业信贷方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组织规模不利于软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劣势。但近年来的理论与实践质疑传统观点的正确性。学术界认为,实施新资本协议、信贷技术的提升以及大型银行的优势,使得其在开展中小企业信贷方面将比中小银行更具有优势,而且淡马锡、富国银行、印尼金融银行与格莱珉等大型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信贷方面已经获得巨大的发展,并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业务模式。中国银行业已经开始重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可以从中学习与借鉴国外银行业的发展经验。  相似文献   

9.
目前,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其健康发展是中央银行货币信贷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对当前阻滞中小企业信贷政策传导的障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畅通信贷投放渠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潘海艳 《银行家》2012,(1):46-47
正2011年以来,中央银行为收缩流动性,抑制通货膨胀,先后6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将保证金存款纳入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在稳健的货币政策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趋紧,但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强烈。为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缓解监管考核压力,商业银行在为企业办理贷款业务时要求企业将部分贷款转存为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企业再以银行承兑汇票形式获得信用支持,从而导致银行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量激增,"票贷保"搭车营销现象较为普遍。为了解银行承兑汇  相似文献   

11.
林琳 《济南金融》2001,(2):33-35
目前,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其健康发展是中央银行货币信贷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对当前阻滞中小企业信贷政策传导的障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畅通信贷投放渠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寿光市为解决当地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专门成立以财政兜底为背景的信用担保公司,建立了"政银企"融资新模式,使得原来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双边信贷契约转换成政府、企业、银行和担保公司间交互作用的多边信贷契约,政府的强力担保和对企业的有效控制,消除了信息不对称的交易障碍,提高了信贷交易效率。  相似文献   

13.
《云南金融》2011,(9):63-63
以市场为基础将中小企业集合起来进行信贷投放,是目前很多银行都在探索和开展的一项业务,这种“抱团”的方式可以让很多原本不具备贷款条件的企业成功跨过银行门槛,是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值得推荐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4.
吴书华 《甘肃金融》2002,(11):16-17,23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企业的体制问题,它造成了企业不讲信用,借改制之机逃废悬空银行债务.为此,银行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没有满足大部分贷款条件不足的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形成了"难贷款"的局面.随着目前企业改制工作的完成,银行的信贷政策取向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本文就此问题,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关系型借贷与中小企业融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三家国内股份制银行中小企业客户的随机调查结果,本文验证了关系型借贷已经成为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信贷的一般方法。股份制银行已经超过国有商业银行成为中小企业银行借贷的主体,这证明了小银行优势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本研究证明中小企业的最大贷款金额基本上是在企业规模基础上,由企业自身的情况和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共同决定的,与银行的关系越紧密,获得的贷款额度越高,价格越便宜。国家应在政策方面支持中小型银行的发展及对银行关系型借贷产品的开发,以在最短时间、最大程度上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和信贷规模缩减导致银行盈利能力下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仍是通过发放贷款赚取利差收入。一方面对商业银行而言,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意味着可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减少,银行的利润水平将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强化信贷调控,收紧信贷增长总规模,贷款规模的缩减也会减少利  相似文献   

17.
产业政策、信贷政策与县域中小企业发展的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当前市场不能自行有效配置信贷资源的情况下,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对于经济结构调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中小企业贷款和发展也有较大影响。然而当前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与中小企业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是一项长期工程,而提高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与中小企业发展的协调性可以在短期内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基层人民银行应以服务地方经济金融发展为中心,充分运用货币信贷政策工具,从地方经济、金融的实际情况出发,大力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在适度从宽的货币政策下,加大信贷投入,力促"三农"小微企业发展。一是为"三农"服务定位。应为农民、农业及农村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及  相似文献   

19.
一、中小企业“信贷难”原因简析当前中小企业信贷难,到底难在哪里?笔者认为,难就难在银行本身,想不想贷,敢不敢贷,会不会贷,这才是中小企业能否顺利融资的根本所在。首先,银行为什么不想贷款给中小企业?其根本原因是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一笔1000万元的贷款和一笔100万元的贷款,贷款手续和所需人力成本都是一样的,但收益却大相径庭,银行理所当然会“傍大款”。商业银行不是政府机构,也不是慈善组织,作为一个企业,盈利是其首选目标。  相似文献   

20.
于华金 《金融博览》2011,(15):47-48
近一段时间,各种媒体对我国长期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报道很多.矛头直指人行的货币政策,认为货币收紧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直接原因。但资料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社会融资总额为4.19万亿元,高于去年同期3万亿元的总额,硬性把中小企业融资难都归咎于人行货币政策显然有些牵强。但中小企业融资难客观存在,而且,有媒体报道,在一些地区甚至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缘由何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