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从理论上构建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包括私人和公共)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模型,运用我国四大经济地区面板数据分析了农村私人和公共教育投资与健康投资对人力资本增量的促进作用,以及人力资本增量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内在影响并加以检验。结果主要表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对人力资本增量,人力资本增量对农村经济增长都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农村私人和公共人力资本投资相对强调了教育投资而轻视了健康投资;私人人力资本投资产出效率高于公共人力资本投资产出效率;四大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额与结构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  相似文献   

2.
房格伊 《时代金融》2014,(14):96+100
本文从投资和存量两个方面,研究了吉林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利用吉林省2001-2011年的统计数据,采用SPSS19.0以四要素模型为基础,分析了吉林省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针对目前吉林省人力资本发展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使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趋于协调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由诺贝尔经济学家得奖者、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和G.S.贝克尔等人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所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人的素质的经济价值及其在现代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他们把“人力”作为一种资本的特殊形态来进行认识并将其推广应用到多个领域,.在一个组织中,人力资本应该分为个体人力资本和组织人力资本两种.①本文主要从组织成员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入手,论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的两种投资效益分析,以期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人力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合考虑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质量两个因素,在重新测算我国人力资本存量和物质资本存量的基础上,研究了1978年以来我国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劳动产出弹性稳步提高,但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逐步走低,原因在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逐步放缓,以及人口结构的演变使得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开始下降,就业人数增长滞缓,劳动数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大下降。同时,劳动力质量的贡献稳步提高,并已远超劳动数量的贡献,其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逐步凸显。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逐步增长,人力资本在其中的贡献越来越大,而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采用2002~2014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作为基础,研究了我国各地区教育人力资本存量与教育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物质资本投资与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均具有促进作用,物质资本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所具有的地区的差异性较小,而教育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比物质资本更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同时具有地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存量的视角入手,来进一步探讨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水平的高低产生的相关作用。并立足于人力资本积累因素对经济增长发展趋势的贡献程度进行展开探讨,从而剖析人力资本积累内部的具体因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并以贡献率来衡量这种抽象意义上的程度高低。本文通过现代化改进之后的经济增长模型,来引伸出人力资本积累理论与具体因子对经济增长产生贡献的作用机理,从中来思考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7.
利用澳门统计暨普查局2002-2013年的相关数据,使用卢卡斯的人力资本外部性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运用SPSS软件进行OLS估计,论证了人力资本水平对澳门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和较高的产出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人力资本对澳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且结合当前形势对澳门特区政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考虑了人力资本的层次性,对不同的人力资本按其质量进行了加总。在Romer存在技术因素作用的生产函数的假定下,构造了同时反映人力资本和技术因素作用的宏观经济模型。模型既反映了技术因素对技术进步和产出增长的作用,也反映了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和产出增长的作用。文中证明了此模型存在均衡增长路径,且具有内生增长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处于均衡增长路径时人力资本投资对人均产出增长率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9.
罗瑞琪 《时代金融》2015,(6):237-238
本文在对人力资本相关理论和经济增长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国内外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以及国内农村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最新成果,并进行了一定的概括和评述。  相似文献   

10.
考虑了人力资本的层次性,对不同的人力资本按其质量进行了加总.在Romer存在技术因素作用的生产函数的假定下,构造了同时反映人力资本和技术因素作用的宏观经济模型.模型既反映了技术因素对技术进步和产出增长的作用,也反映了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和产出增长的作用.文中证明了此模型存在均衡增长路径,且具有内生增长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处于均衡增长路径时人力资本投资对人均产出增长率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11.
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1986-2007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之间的相关性关系及影响机制.本文的研究表明,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农村人力资本、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农村金融规模和农村金融结构与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农村人力资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都是正相关的,但是农村金融效率与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农村人力资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却呈负向关系;我们认为,农村金融资金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配置低效率是阻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这已得到了实践和理论的证明。内蒙古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省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丰富,人力资本匮乏和人力资源质量不高,制约其经济发展。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优先发展内蒙古农村教育和科技等工作,实现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1986--2007年的实际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之间的相关性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农村人力资本、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农村金融规模和农村金融结构与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农村人力资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都是正相关的。但是农村金融效率与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农村人力资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却呈负向关系。文章认为,农村金融资金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配置低效率是阻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且农村人均收入较低。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其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十分密切。运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对吉林省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农村经济的增长并没有带动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 Growth Theory)分析政府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Barro(1990)提出的框架,但采用Arrowand Kutz(1970)提出的方法,将公共投资通过直接资本形成增加资本存量,形成内生经济增长,并采用Ramsey-Cass-Koopmans(1965)模型的基本假设,利用1952—2011年中国时间序列数据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政府公共物质资本投入及政府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正效应,但政府公共物质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微弱,而政府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效应较大。同时还验证了政府物质资本投入并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Granger Cause),而政府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Granger Cause),且影响滞后并持久,教育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长期渗透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帕加诺AK内生增长理论模型,利用安徽省1978-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VEC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金融相关率(FIR)、农村资本边际生产率与农村经济增长呈现长期稳定的正向关系,而储蓄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反向关系;此外,变量之间短期动态关系与长期均衡关系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5年-2014年甘肃省14个地州市面板数据,对帕加诺模型作适当变换后,建立随机效应变截距模型,分析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效率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农村金融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农村边际资本生产率、农村储蓄率和农村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农村储蓄率、农村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农村边际资本生产率。  相似文献   

18.
以由甘肃、青海、宁夏三个西北地区落后省、区组成的小西北经济区1990~2010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分析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法测算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用组间方差法测算城乡收入差距,经过比较得出二者存在周期性倒"U"型曲线关系,与人们的普遍猜想不一致。这说明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并没有自始至终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进而提出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提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ovides a non-technical review of the evidence on the returns to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the individual, the firm and the economy at large. It begins by reviewing the empirical work that has attempted to estimate the true causal effec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n individual earnings, focusing on the recent literature that has attempted to control for potential biases in the estimated returns to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t then moves on to review the literature that has looked at the returns from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s to employers. Lack of suitable data and methodological difficulties have resulted in a paucity of studies that have carried out sound empirical work on this issue. In the final part of the review, we look at the work that has tried to assess the contribution of human capital to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at the macroeconomic level. This work has generally involved using either a ‘growth accounting’ theoretical framework or ‘new growth’ theories. Although the empirical macroeconomic evidence that accompanies this work does not generally allow on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two approaches, there is a substantial body of evidence on the contribution of education to economic grow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